电视剧《装台》自播出以来收获热烈反响,剧中的人物活灵活现、深入人心,展现当代社会变迁之下,装台工人在生活的打磨中依然保持着坚忍、奋斗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态度。笔者对作品的主旨予以提炼并进行鉴赏,挖掘该剧在语言、饮食及戏曲等方面的艺术展现上的成功之处;同时,对该部电视作品的人文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剧充满生活哲思,真诚赞美劳动者,弘扬了劳动精神,以人民的立场讲好了百姓故事。
一、《装台》作品赏析
(一)韧性与坚强:剧情回顾
电视剧《装台》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好评,成为2020年的一部热播好剧,至今热度不减。不同于聚焦白领精英、精致生活的都市剧,《装台》呈现的是普通劳动者的平凡生活,散发出浓浓的烟火气息,看似平淡的背后却真实反映出普通劳动者酸甜苦辣的人生,道出人生没有所谓的一帆风顺、十全十美的生活哲理。“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是该剧片尾曲的一句歌词,剧中顺子等小人物正是以这样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不慌不忙地 生活着,成为该剧打动人心之处。该剧凭借演员们的精湛演技、真实而接地气的剧情、浓郁的陕西地方特色以及整部剧温暖、向上、苦涩却不失幽默的基调而赢得大众的“芳心”。
这部电视剧改编自同名小说《装台》,原著作者陈彦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创作过多部 戏剧及文学作品,无论是哪一部作品,作者都把目光放置于现实生活中,聚焦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凸显的是普通人在宏大历史变迁中的生活面貌。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一双“眼睛”,作者坚持把真实生活作为创作的源头,认为“用脚去丈量生活仍然是作家最重要的书写方式”。原著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普通群众的生活百态,它的“真”为影视剧搬上荧幕所获得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
该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小人物顺子台上台下的生活,以顺子的经历反映出千千万万个农民工“同与不同”的人生。“同”的是小人物为讨生活而奔波劳苦,但在面对生活带来的各种不顺、挫折和失意时却未曾失去韧劲,始终保持着奋斗的热情;“不同”的则是个人所遭遇困境各有不同,各自有各自面对的苦难与不幸。正如同托尔斯泰所描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把这句话中的“家庭”换作“个人”也有着相似的意味。
顺子是装台工人的头儿,秦腔剧团有戏剧演出,顺子和他手下的兄弟就有活干。剧中,顺子的生活并未像他名字的寓意那般顺利。他经历了两次不幸的婚姻,第一个妻子跑了,第二个妻子生病离去,一个大男人把两个女娃拉扯长大。在城中村里,各式各样的人都有,而顺子是村里比较弱势的人,他没钱没势,生性善良,踏踏实实靠劳动吃饭,生活中不免受欺负,憋屈隐忍成为习惯。
外头的生活已经不如意,而家里的生活也未能顺心。大女儿菊花从小失去母亲,性格发展有所缺陷,价值观中也带有嫌贫爱富的思想。她最初嫌弃父亲“没本事”,不但不能体谅父亲的辛苦,反而还心生怨气,对父亲总是横加指责,不满父亲无法为其提供优越的家庭环境。一个善良的女人——蔡素芬的出现给顺子酸酸苦苦的生活带来一丝明媚,原本以为是老天爷对自己的眷顾,想就此好好过日子,但也并未如愿。菊花对蔡素芬无理的刁难,让顺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而蔡素芬的学生杨波因为对老师的爱慕也随她来到了这个城市,介入蔡素芬和顺子的感情生活。顺子就这样家里家外地忙活着、纠结着、烦恼着,但苦中作乐。
日子过得憋屈的他,却也敢担当、能扛 事,装台的活被“跑单”,他厚着脸皮各处奔波去讨工钱;自己装台队的兄弟闯祸时,他站出来替罪受罚;兄弟大雀儿离世后,他照顾起兄弟的家庭。经历了装台兄弟大雀儿、恩师及大哥的相继离世以及蔡素芬从他生活中离开,他的人生又一次陷入低谷。但无论怎样,顺子 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与不如意而转变为人处世的信念,他始终坚持着做人的本分,踏实干活,靠双手吃饭,不怨天尤人。纵使被生活虐了千百遍,顺子仍是一个善良、温暖、有情有义的汉子,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韧性,不断奋斗着向前走,豁然地生活。
(二)浓郁的陕西“风味”:艺术手法赏析
除了剧情接地气、走心之外,该剧在制作上从细节着眼,展现出剧作在艺术手法上的讲究与精良。剧中原汁原味地展现出陕西风土人情,让观众沉醉在陕西关中地区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文化之中。
首先,在地方语言上,陕西方言常用“呢”“嘛”等语气词结尾,让观众印象深刻。说到带有褒义色彩的语言,观众时常能在剧中听到“美着呢”“好着呢”这样的表达,让人从陕西方音中感受到当地人民爽朗的性格;贬义之语也有幽默诙谐之感,例如“瓜”表达“傻”的意思,“哈”表达“坏”的意思,很有代入感,为电视剧增添了喜剧色彩。同时,陕西的小吃及饮食文化在剧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陕西人日常的饮食离不开馍,还有各式各样的面食,配上“灵魂”搭配——辣子,堪称完美。看着装台兄弟们配着凉菜大口吃面的画面,直让人流口水。此外, 陕西的戏曲文化——秦腔也在屏幕上得到精彩呈现。秦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其表演风格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在剧中很多场景得到展现;观众在感受秦腔魅力的同时也可以发现,它已成为陕西百姓生活中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乐与愁之时都会哼上那么一小段。
总而言之,无论是方言、饮食还是戏剧,都已然成为顺子等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融 于他们的喜怒哀乐之中,显示出该剧打动观众的艺术魅力。从另一个角度说,该剧成功地为陕西的人文风情和文化艺术“装台”,使得它大放光彩。
二、《装台》的人文价值探析
该部电视剧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值得回味和思索。
(一)道出生活哲理
1.生活有苦有甜
剧中我们能看到,无论是主人公还是配角,每个角色都很出彩,展现出了不同的人物风貌。他们都面临着生活的难题,有自己的苦恼。从中也道出了一个道理:生活不总是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如意,它会抛出很多困难,一个接一个让你去迎接它、克服它。然而,生活又不仅仅只有苦涩,它也有苦中带甜的滋味。剧中的众多小人物,虽然都为生活奔波辛苦,但是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有讨到活干的快乐,有通过诚实劳动赚到钱的快乐,有为家庭付出的快乐,也有尝到爱情滋味的快乐,还有看戏时沉醉其中的快乐。不管生活有多少苦,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你就找到了快乐的源泉。
2.人与人的关系如同“装台”
以顺子为代表的装台工人日复一日地干着这份体力活,坚守着这份与艺术密切相连的工作。演员就位,大幕拉开,一场场精彩的戏曲上演,唱到精彩的桥段,台下的观众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在这背后,每一场秦腔戏剧的成功演出,实际上离不开装台工人们在背后默默无闻搭台的付出。而与此同时,艺术的魅力是吸引人、感染人且高雅的,顺子这样的小人物为生活奔波的同时,却也因为装台这份工作,让他们拥有了跟城里人共同享受艺术的机会,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听戏、看戏,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从这个角度说,因为有装台工人们搭台,戏曲才能顺利开演;而与此同时,戏曲艺术得以不断传承、重视和发展,才能让装台工人们有活干、有了“衣食父母”,在此期间,普通百姓也获得了接触艺术的途径和机会,提升了品位,看着戏里的人生,拥有了那么多生活的滋味。实际上,这无声地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之间的“帮衬”“搭台”,从而成就彼此的人生舞台。
(二)谱写劳动赞歌
1.劳动人民值得歌颂
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也最值得歌颂。这部剧就把镜头对准了一群鲜少走进大众视野的装台农民工,通过镜头的聚焦放大了他们原本默默无闻、易被人忽略的辛勤付出与劳动。装台是剧场艺术发展催生出的新行当,具体负责给剧院的戏曲搭台、布景、装灯光,以及戏曲展演前后所有的细细碎碎的工作。装台人及他们的工作跟艺术密切相关,但都是力气活,升降平台、假山巨石,一场演出要拉几卡车;如果是大型演出,有时要上千组灯光组合,而一盏灯有的就重达上百斤,装台工人用汗水在幕 后为戏剧艺术付出不为人知的努力,在外人看来都是体力活,但对于装台人来说,却还eMvo4DLpfE+gIrnuvpi1KAX3ismjrvMZlL9KBoBqhLY=是一份手艺,并非谁都能胜任,他们也是为艺术增光添彩的人。
装台工人作为普通劳动者当中的一员,既有其特殊性又具代表性。他们同其他普通劳动者一样,默默无闻,鲜有光鲜,常处于幕后,而少见于台前。但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他们同样是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为城市旧貌换新颜,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当我们把视野延伸,可以发现,从装台工人到建筑农民工、环卫工人,再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都在为百姓更美好的生活而“装台”,成就了中国民生大舞台的活色生香。作为幕后的贡献者、劳动者,他们理应受到关注,理应获得赞美和尊重。
2.劳动精神值得弘扬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于劳动、勇于奋斗的民族,也因此创造出生生不息的灿烂文明。习近平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就劳动精神做了精辟论述,他提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劳动精神的内涵。在剧中我们看到,无论是顺子还是其他装台兄弟,挣的都是辛苦钱。但即使如此,他们都始终秉持着诚实劳动的信念,踏踏实实、勤勉劳动,靠双手吃饭。该剧大力弘扬了劳动精神,倡导个人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不懈奋斗来追求幸福,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给整个社会传播了正能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具体生动的体现。
(三)讲好中国百姓的故事
1.讲好发生在中国乡土的百姓故事
一直以来,中华大地上时时刻刻上演着生动感人、质朴无华、体现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故事。中国的乡土是无声的,但生活在乡土之中的百姓把生活嵌入了乡土,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相互交织,绘就了宏大的历史故事。讲发生在中国乡土之上的百姓故事,独具中国百姓自己的味道,无论是村、镇还是城,都有各自生活的映照,给人内心以回应。与此同时,每个历史时期的乡土,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呈现出不同时期百姓的生活姿态,因此,讲好发生在中国乡土之上的百姓故事,挖掘乡土里的真人、真情、真事,是一种历史责任与担当。
2.讲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故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如果把社会历史发展比作一部长篇历史剧作,那么,人就是这部剧作的编剧、导演和表演者。坚持人民立场,讲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故事,才能够深入走进千家万户的心里。如果脱 离了百姓和百姓的生活,高高在上地空谈道理,编造生硬空洞的故事,就如一个冷冰冰的看客,不能与百姓产生共鸣。无论以何种形式讲故事,如果想要把故事讲好,百姓一定是主角,在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蕴含着人生的哲思,包含着朴素的精神,无论生活如何无常和有常,他们都能以坚韧不拔和奋斗的姿态来回应,对未来报以憧憬。作为讲故事的人,应怀着敬意,俯下身子走到人民群众中间,感知他们的冷暖与悲喜,用最真诚的方式呈现出他们为生活不懈奋斗的姿态,让普通大众获得潜移默化的精神洗礼。
三、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电视剧《装台》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正是因为创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同在“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作为艺术的一种传播形式,这部电视剧具备了浓厚的人民情怀,能够体察人民的生活,为小人物“装台”。从另一个角度说,该剧紧扣时代脉搏,呼应时代召唤,体现了电视艺术传播时代精神的责任与担当,为其他电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示范。
[作者简介]范晓羽,女,汉族,广西柳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