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题型越来越丰富,考查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同学们如果不能精准地辨析文言字词的含义,在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失分。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大家不难发现,“看”“视”“示”“见”“观”“眺”“望”“瞄”“瞥”“察”“鉴”“瞟”“盯”等均有“看见”的意思,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细微的差别。下面,笔者先归纳一下常见的表“看见”的文言字词,然后分析其在意义上存在的差异。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表“看见”的文言字词有这样一些:
一“、看”
“看”字是由“手”和“目”组合而成的,且“目”在“手”之下。人们在看东西的时候,为了能够看得更清楚,往往会用手遮住额头上的日光来远望。因此,“看”有“看见”的意思。《说文解字》中提到:“看,睎也。”睎就是“眺望”。
在《汉语大字典》中,当“看”读作“kàn”时,与“看见”直接相关的义项有两个。第一个义项是“以手加额遮目而望”,即《说文解字系传》中的“以手翳目而望也”;第二个义项为“使视线接触人或物”,如“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自《十五从军征》)、“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出自《沁园春·长沙》)中的“看”均是这个意思。后来,“看”引申出了别的意思,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出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看”意为“观察”,“遇晴须看月,斗健且登楼”(出自《醉中忆故人》)中的“看”意为“观赏”,“梁车新为邺令,其姊往看之”(出自《韩非子》)中的“看”意为“探望”。除此之外,“看”还有“看待”的意思,如另眼相看、刮目相看等。当“看”读作“kān”时,与“看见”直接相关的义项只有“看守,守护”。
“看”一般强调的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去看,由此引申出来的“探望”“对待”“诊治”“照料”等义项也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
二“、见”
从甲骨文来看,“见”字的上半部分是一只眼睛,下半部分像一个跪坐着的人。“见”字有“用眼睛看”之意。《说文解字》中提到:“见,视也。”“见”的本义为“看到”,后引申出“会面”“遇到”“接见”“显现”“了解”“主张”等意,还可以指“预料”“听到”“打算”。
在《汉语大字典》中,当“见”读作“jiàn”时,有四个义项与“看见”直接相关。第一个义项为“看见,看到”,如《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第二个义项为“进见,会见”,如《孟子》中的“孟子见梁惠王”;第三个义项为“接见”,如《左传》中的“公将战,曹刿请见”;第四个义项为“遇见”,如《韩非子》中的“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除此之外,“见”还有“预见”等意思。当“见”读“xiàn”时,只有一个义项与“看见”有关,即“出现、显露”,也就是指“被看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见”重在强调看到的影像不止进入人的眼睛,而且进入人的大脑,已经经过大脑的分析与加工。其引申义“会面”“接见”“了解”“主张”“预料”“打算”等都强调了大脑的参与。
三“、示”
“示”字是象形字。从甲骨文来看,“示”像是用两块石头搭起的用来祭祀的台子,与供桌与香台子相似。因此,“示”字的本意为“祭台”“神主”,与祭祀、崇拜、祝祷有关。《说文解字》中提到:“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段玉裁注:“言天悬象箸明以示人。”“示”进一步引申出“示范”“展示”“告示”等多种含义。“示”字也可作部首,凡从“示”或“礻”的字大都与“祭祀”“鬼神”“吉凶”“贞祥”等有关。
在《汉语大字典》中,“示”字只有一个义项与“看见 ”有关,即“泛指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也就是“示范”“展示”“出示”的意思,可理解为“给某人看”,如《赠范金卿二首》中的“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此外,“示”在表示“看见”时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通“视”。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提到:“示,假借为视。”唐代陆德明释文作“示”,他认为:“示音视。司马彪本作‘视’。云:‘视日,瞻远也。’”《太平经》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帝王待之若明友,比邻示之若父母。”这里的“示”便意为“看待”。
四“、视”
《说文解字》中提到:“视,瞻也。”在甲骨文中,“视”字由“示”和“目”组合而成。“示”表示天象,“视”代表眼睛看见了天空变化的情况。“视”字的本义为“看”,并由此引申出“观察”“看待”“照看”“比较”等意思。
在《汉语大字典》中,“视”与“看见”直接相关的义项只有“看”,其引申义与“看见”相关的有三个。第一个引申义为“观察,考察”,如《列子》中的“视其行步,窃鈇也”;第二个引申义为“看待,对待”,如《论语》中的“回也视予犹父也”;第三个引申义为“照看”,如《国语》中的“叔鱼生,其母视之”。
“视”强调的是看到了上天用于警示人们的某种现象,一般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如“视察“”看视”都是在正式的场合中进行的,都需保持认真、谨慎的态度。
五“、观”
“观”字是形声字。在小篆中,“观”字的左侧为“雚”,作声旁;右侧为“见”,作形旁。“观”表示用眼睛看。在甲骨文中,“雚”的本义为“猫头鹰”,有“观看”的意思,后引申出“观察”的意思。“观”的本义是“有目的地仔细查看”。《说文解字》中提到:“观,谛视也”。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因此,“观”还引申出“观察”“显示”“示范”“观赏”等意。
在《汉语大词典》中,“观”与“看见”有关的义项一共有四个。第一个义项为“仔细看,观看”,如《海曙楼铭序》中的“观天地之大于海,观海于日出,观日出于临溟峻极之山”;第二个义项为“观察,审查”,如《楚辞》中的“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第三个义项为“观赏,观摩”,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中的“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第四个义项为“示人,给人看”,如《尔雅》中的“观,指示也”,《吕氏春秋》中的“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猫头鹰的视力极佳,在黑夜里依然可以看见物体,能够在夜晚长时间保持专注,细致地侦察鼠类的活动。因此,“观”强调的是在较长的时间内比较专注地有目的地去看。
六“、望”
“望”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望”是指一个人睁大眼睛做出举目仰望的动作。其本义为“站在土堆上举目向高远处看”。《说文解字》中提到:“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在金文中,“望”由“亡”“人”和“月”构成。其中的“月”不仅更明显地表达了“远望”的意思,而且有举头望明月之意。随后,又由具体的“望月”“望远”引申出了“希望”“愿望”等意思。
在《汉语大字典》中,“望”与“看见”有关的义项一共有三个。第一个义项为“向高处、远处看”,如《沁园春·雪》中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第二个义项为“察看”,如《广雅》中的“望,覗也”,《周礼·考工记》中的“望其辐,欲其揱尔而纤也”;第三个义项为“看望”,如《月儿弯弯照九州》中的“千山万海去望他”。与“看见”有关的引申义还有“景仰”“盼望”“视野”等。
“望”重在强调远看,远远地看。其引申义“希望”“盼望”“愿望”等则由“空间的远”引申到了“时间的长”,代表对未来的一种展望。
七“、眺”
“眺”又写作“覜”。《说文解字》中提到:“覜,视也。”段玉裁注:“覜训视,故从见。”故“覜”有“游视”之意。《说文解字》中还提到:“眺,目不正也。”即两眼游离不定的样子。所以它们都有“看见”的意思。“眺”的本义为眼睛斜视。其右半部分为一个“兆”字,在古代指占验吉凶时灼龟甲所形成的裂纹。用龟甲预知吉凶,所以“眺”又引申出“远望”的意思。
在《汉语大字典》中,“眺”与“看见”有关的义项一共有两个。第一个义项为“远望”,如《玉篇·目部》中的“眺,眺望也”,《集韵·筱韵》中的“眺,远视”,《礼记》中的“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感事八首·冀中战况》中的“沧州战罢归来晚,闲眺滹沱听暮砧”;第二个义项为“视”,如《广韵》中的“眺,视也”,《南都赋》中的“微眺流睇,蛾眉连卷”。
八“、瞥”
“瞥”为形声字。在甲骨文中,“敝”的左边是“巾”,表示一块布或衣物,在“巾”上加点,象征衣物上的破洞,有破败之意;右边是“攴”,表示手拿着棍子抽打。所以,“敝”的本义为“衣服破旧、破烂”,又有“疲惫、衰败”之意。在“敝”的下面加上“目”字,表示破旧之物不值得久看,只需扫一眼即可。《说文解字》中提到:“瞥,过目也。”“瞥”的本义是“大略地看一下”,可引申为“目光很快地一扫”。由于看的时间比较短暂,也有“忽然、暂现”的意思。
在《汉语大字典》中,“瞥”有一个义项与“看见”有关,即“看,眼光掠过”,如《说文解字系传》中的“瞥然暂见也”,《淮南子》中的“瞥之则见也”,《牡丹亭·闻喜》中的“声息儿恁怔忡,把门儿偷瞥”。
“瞥”强调的是向旁边随意一扫,不刻意地看,与“看”“观”“望”等刻意地看很不一样,与“瞪”“盯”“瞅”等比较用力地看也很不一样。
九“、鉴”
在金文中,“鉴”写作“监”,其字形是一个人低着头睁大眼睛看一盆水中的倒影。后来,人们在其下面加上了“金”字,表示水盆由金属制成。《说文解字》中提到:“鉴,大盆也。”“鉴”的本义为“古代盛水的大盆”,因为其可以照影,后来就有了“监察、监视”之意,后又引申为“仔细看、审查”。
“鑑”同“鉴”,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两个义项与“看见”有关。第一个义项为“察、见”,如《龙龛手鉴》中的“鑑,察也”,《正议》中的“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在这个义项下,“鉴”还指旧式书信的套语,可以用在开头的称呼后,表示请人看信,例如惠鉴、台鉴、钧鉴。第二个义项为“儆戒,借鉴”,如《广韵》中的“鉴,诫也”,《正字通》中的“考观古今成败为法戒者,皆曰鉴”,《墨子》中的“为鉴不远,在彼殷王”,《历代兵制》中的“得失与亡,亦可以为世鉴”。
十“、瞟”
从小篆的字形来看,“瞟”的左半部分为“目”,表示眼睛,右半部分为“票”(下方为火焰向上升腾,上方为两只手抓着某物)。《说文解字》中提到:“票,火飞也。”“瞟”的本义是“火焰飘飞腾起”,又引申为“轻、迅疾”。所以,“瞟”意为“目光轻轻地扫过”,引申为“斜着眼睛看、偷看”。
在《汉语大字典》中,“瞟”有一个义项与“看见”有关,即“斜视,窃视”。《说文解字系传》中提到:“微视之也。”意为“看的内容很少,看的速度很快”,即“轻轻扫一眼”。段玉裁注:“今江苏俗谓以目伺察曰瞟。”这里的“瞟”意为“偷偷地看一眼”。“今俗语谓邪视曰瞟白眼”中的“瞟”指斜着眼睛看,有偷看之意。
十一“、盯”
“盯”为形声字。“目”表示眼睛,有“看”的意思。从“丁”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丁”与钉子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很相似,所以“丁”的本义为“钉子”。“盯”就表示眼睛像钉在了某个事物上,形容目光集中在一点上,不偏离地看。《玉篇·目部》中提到:“盯,视貌。”
“盯”的本义为“集中视线看”,也指紧跟着不放松。
在《汉语大字典》中,“盯”有“chéng”和“dīng”两种读音。当读“chéng”时,“盯”与“看见”有关的义项有两个。第一个义项为“直视”。第二个义项为“怒目视人”,如《肯綮录》中的“怒目视人曰盯”。当读“dīng”时,仅有“注视”一个义项,如盯梢。
十二“、瞄”
“瞄”为形声字。“目”的字形像眼睛,所以“瞄”有“看见”的意思;“苗”表声,从小篆的字形来看,“苗”的上半部分为“艸”,下半部分为“田”,表示庄稼的幼苗从土地里生长出来。《说文解字》中提到:“苗,草生于田者。”“苗”的本义为“庄稼及一般植物初生的幼株”,这里包含了“小”的意思,所以“瞄”在表示瞄准时有“眼睛睁得很小”或“眯着眼”的意思,本义为“把视线集中于一点上,注意看”。
在《汉语大字典》中,“瞄”仅有一个义项与“看见”有关,即“注意看,视力集中在一点”,如瞄准等。
十三、“察”
“察”字从宀,从祭。“祭”是会意字,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是一只手拿着滴血的肉,放在祭台上进行祭拜。《说文解字》中提到:“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所以,“祭”的本义为“祭祀”,即置备贡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得到神灵或祖先的保佑。“察”的意思为“在房屋里进行祭祀活动”。对古人来说,祭祀活动是严肃的大事,所以“察”的本义为“详审,细究”。审查就要做到细看,所以又引申出“考察”“明察”等意思。
在《汉语大字典》中,“察”有三个义项与“看见”有关。第一个义项为“详审、细究”,如《尔雅》中的“察,审也”,《左传》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第二个义项为“调查”,如《广韵》中的“察,监察也”,《正字通》中的“察,考也”;第三个义项为“细看”,如《易传·系辞传上》中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楚辞》中的“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那么,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呢?
(一)“看”的时间不同
1“.看”的时间长
“观”字的左侧为“雚”,指猫头鹰,右侧为“见”,指眼睛。因为猫头鹰的视觉很敏锐且在晚间需要长时间地寻找猎物,所以“观”强调了看的时间之长。
“望”本义为站在土堆上向高远处看。由于看的距离远,一般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所以“望”也强调看的时间之长。
“盯”字的左侧为“目”,右侧为“丁”。“丁”的本义为钉子。钉东西的时候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所以“盯”有“看”得很专注的意思,即眼珠像钉子一样钉在了某事物上。因此“,盯”也强调看的时间之长。
2“.看”的时间短
“瞥”的本义为在较短的时间内粗略地看,形容看的速度之快,故强调了看的时间之短。
“瞟”字的左侧为“目”,右侧为“票”。“票”有轻、迅疾之意,所以“瞟”形容眼光轻轻地扫过,强调看的时间之短。
(二)“看”的距离不同
1“.看”的距离远
“看”的本义为远望,即把手放在眼睛上方遮住日光往远处看,强调看的距离之远。
“眺”的声旁为“兆”,指古代占卜吉凶时灼烧龟甲所形成的裂纹,由预示未来引申出“远望”,强调看得远。
“望”的本义为举目向高处远看,同样强调看的距离之远。
2“.看”的距离近
“察”的本义为在屋子里进行祭祀活动。古人在研究与祭祀有关的事情时需要仔细地观察,因此其强调看的范围小,距离近。
(三)“看”的态度不同
1.表示认真地“看”
为了能够看得清楚,人们在看某事物的时候往往会用手遮住额头上的日光来远望,所以“看”强调的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看,态度往往是认真的。
“视”左半边的“礻”与祭祀有关。祭祀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所以“视”也强调了“看”的态度是认真的。
猫头鹰在夜间需要长时间地巡视,故“观”有“认真看、仔细观察”的意思。
“鉴”的本义为盛水的大盆。由于盛满水的盆可以照出人的倒影,所以引申为“照”,又因其可以使人看到自己的样子,故引申出“仔细看、审查”的意思。
“盯”形容眼睛像钉子一样一直盯着一件事物看,不转移视线,同样表示看得认真。
2.表随意地“看”
“瞥”的本义是“大略地看一下”,可引申为“目光很快地一扫”,表示态度很随意。
声符“票”有“轻”的含义,所以“瞟”通常用来形容眼光轻轻地快速地掠过,表随意地看。
(四)“看”的角度不同
1.表仰视
“望”的本义为“向高处、远处看”,如《诗经》中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郑玄笺:“跂足则可以望见之”。“跂足而望”就是形容踮起脚来远望,形容往高处看。因此,由“望”引申出了“仰视”“景仰”等意思。比如《诗经》中的“行归于周,万民所望”,《汉书》中的“是以天下乐其政,归其德,望之若父母,从之若流水”。
2.表平视
在“看”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用手遮住日光。手在遮住日光的同时也会遮住手上方的景象,所以,人在这时是看不到高处的景象的。此外,如果是俯视,就不需要以手遮目,所以“看”一般表平视。
3.表斜视
“眺”的本义为斜视,如《射雉赋》中的“袤眺旁剔”,即看的视线不正。
“今俗语谓邪视曰瞟白眼”,“瞟”有伺察之意。人们在侦查时一般不会直视事物,而是会偷偷地看。这时需要转动眼球,露出一部分眼白,所以“瞟”表斜视。
(五)“看”的过程和结果不同
“见”强调的往往是“看”的结果,而其余的十二个字强调的均是“看”的过程。
“见”是施事见到了受事,强调的是“看”的结果,而其他字强调的是“看”的过程,目的是接收信息。
“见”与其他的字在表意上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见”与“视”都有“看见”的意思。《说文解字》中提到:“见,视也。”段玉裁分析了“见”与“视”的区别:“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听而不闻者,浑言之则视与见、闻与听一也。”故有“视而不见”的说法,可见“见”要比“视”看得更加仔细,“视而不见”就是看了但是没看清楚。“对文则用目及物曰视,物来遇目曰见”,“见”强调的是影像不止进入眼睛,而且进入大脑,经过了大脑的分析加工,突出的是大脑的参与。陶渊明有这样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之所以不用“视”,而用“见”,是因为“见”强调的是外物进入人的眼睛,是不期而然的,而不是人主动去看、主动去搜寻。“见”字突出了陶渊明的无欲无求。
又如,“见”有见到的意思,强调结果;“看”则强调过程。“我想看你”和“我想见你”表达的侧重点明显不同。“我想看你”强调的是“看”这个动作发生的过程,“我想见你”则强调了“我想要和你在约定的地点碰面、见面”这一结果。通常,我们只会说“看电影”,而不说“见电影”。因为“看电影”强调的是“看”的过程。
总而言之,表示“看”的词语有很多。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大家要记住这些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注意分析这些词语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别,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树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