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项脊轩志》中不可忽略的四个物象

2024-10-23 00:00沙莎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4年9期

《项脊轩志》是一篇回忆性的记事散文,其中暗含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归有光的情感,了解其志向是重中之重。对此,我们可关注课文中的四个物象(书斋、植物、鸡犬、象笏),结合这些物象去分析。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地谈一谈。

一、书斋

“古代读书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命名,用来表达书斋主人高雅的趣味或者寄托书斋主人的志向。”本文的作者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项脊是一个地方的名字,是作者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书斋的名字暗含作者对先人的追思。作者追思先人是一个结果,结果的后面还有深层的原因。作者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家族在当地很有名望,只是后来衰落了。家族往日的荣耀激励着作者,让他在重新振兴家族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要想振兴家族,就必须进入仕途;要想进入仕途,就必须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要想考出好成绩,就必须发奋读书。

其实,书斋的名字不仅可以叫“项脊轩”,而且可以叫“项脊斋”“项脊室”。那么,作者为什么偏偏把书斋称作“轩”呢?这就要从“轩”字的本义入手进行探究。“轩”字的本义为“古代车上支撑顶盖的小柱子”,后来引申为“有顶有柱的小室或长廊”。“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对项脊轩作了细致的描写。结合这些句子,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书斋刚好符合“轩”狭小、拥挤的特征。除此之外,“轩”其实还有“直立、高耸”的意思。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家族变迁史,代入其身份去考虑,他把书斋命名为“轩”,可能还有这样的深意:从物质层面上看,我的确是居住在狭小、拥挤的书斋中;但是从精神层面上看,我的心灵世界广阔无垠,因为我有远大的志向。毕竟,当时的归有光才18岁,正是年少轻狂的年纪。物质空间虽然狭小,精神空间却无限广阔。这样的深层意义是“项脊斋”“项脊室”等名字所无法传递的。

在散文中,称呼语蕴含着作者特殊的情感和志向。探究书斋的名字,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深意:第一,“项脊”暗含作者想要振兴家族的愿望;第二,“轩”暗示其有信心、有能力振兴家族。在18岁的归有光的心里,“项脊轩”是狭小、拥挤的读书场所,却又是可以大到容纳其高远志向的精神空间。

二、植物

在修葺房屋的过程中,作者其实只要做好了防范漏水的措施以及改善房间光线的事情,就可以在项脊轩里认真读书了。但是,做完这些事情的他并没有满足,而是在庭院中种植了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其实,要想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不仅要看他种了什么,而且要思考他为什么种这些植物。

兰花虽然生长在幽深的山谷里,但不会因为没有人欣赏它而不去散发芳香。爱国诗人屈原也佩戴兰花来显示自己高洁的人格。作者熟读古书,自然明白兰花象征着高洁的人格。作者希望自己像兰花一样高洁,即使无人欣赏,也能变得越来越好。

庭院中的桂树也暗含作者的志向。作者希望通过闭轩苦读来实现“蟾宫折桂”的目标。传说月亮上有蟾蜍,所以人们将其称为蟾宫。人们用在月宫里攀折桂枝来比喻在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

竹子则展现了作者对美好品格的追求。他希望自己像竹子一样折而不断、柔中带刚。

作者的妻子曾在庭院中亲手种下了一棵枇杷树。一些学者认为“枇杷”有多子多福之意。归有光的妻子种枇杷树,是想多生一些孩子,为归家开枝散叶。其实,笔者认为,作者的妻子之所以在死亡的那一年亲手种植枇杷树,应该还有更加深层的含义。枇杷也被称为“黄金丸”,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家庭富足的象征。当时,归家已经家道中落,四分五裂。作者的妻子种植枇杷树,也可能是希望丈夫通过闭轩苦读考中进士,从而振兴家业。

三、鸡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观念,重视世代同居。但在作者的少年时期,他的家族迅速地走向分崩离析。他亲眼见证了家族的衰落:“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在归家这个大家族里,原本家庭成员之间是相亲相爱的。但是,随着叔父的分家,大房子在物理空间上被分隔成几个互相独立的部分。“东犬西吠”已经成为常态。物理空间的割裂使人们在精神上产生了隔膜,原本亲密的家人竟然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厅本来是接待客人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鸡的栖息之所。亲戚们在原本宽敞的庭院里筑起了篱笆,不久后又砌起了高高的墙壁。这些变化都表明人与人之间已不再亲密,家族正在迅速走向衰落。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并没有在文章中直接抒情,而是将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使之呈现出“半隐半现”的状态。作者的家族曾经非常和谐,代入其身份,我们不禁浮想联翩。当时,他可能在想:“看到这些高墙与篱笆,外人都会知道我们的家族已经分崩离析了!总有那么一天,我要将房子恢复原状,重新振兴家族!”一方面,家族的分崩离析让作者的心情变得很沉重;另一方面,他不得不肩负起振兴家族的重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苦读。

四、象笏

象笏是用象牙制成的手板,用于上朝时记事。在明代,只有一品到五品的官员才有资格用象笏。“祖母”将象笏送给了归有光。这是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知道的。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她是如何送象笏给作者的?她为何送象笏给归有光?首先,“祖母”是“顷之”后送象笏给归有光的。“顷之”就是“一会儿”,这个词语是强调时间的短暂,也就是强调“祖母”对归有光将来能够通过读书来振兴家族的信任。然后,祖母”感叹家族里很久都没有出过通过考进士及第的读书人,又亲眼看见“孙子”每天都闭轩苦读,便将象笏送给了归有光。结合归家家族昔盛今衰的历史以及“祖母”的亲眼所见,学生应该可以领悟到“祖母”送象笏给归有光的深意:象笏承载着振兴家族的重任。“祖母”果断地把象笏送给归有光,并且说了一番鼓励的话语,等于是把振兴家族的重任郑重地交给了归有光。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此处的“当”不可替换为“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关键词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当”与“可”的区别。如果“祖母”说的是“他日汝可用之”,那么意思就是“你以后可以用这个象笏,也可以不用这个象笏”。也就是说,在归家,承担振兴家族责任的人不仅仅只有归有光一个人。但是,“祖母”说的是“他日汝当用之”。“当”是“应当”“应该”的意思。“祖母”表达的是“将来你应该要用这个象笏”。从表层看,“应该”表达的是“祖母”对归有光的建议,建议归有光以后要用这个象笏;但是,在深层中,“祖母”表达的意思是:你在情理上、道义上必须要用到这个象笏。“当”字表达了“祖母”对归有光的期望和信任。可见,在她的心中,归有光是振兴家族的唯一人选。对于作者来说,接受了这个象笏,就等于接受了这份责任。他每次看到这个象笏,就会联想到送自己象笏的“祖母”,就会联想到这份沉重的家族使命。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比较作者在回忆亲人时的不同表现。在回忆母亲以及“祖母”的时候,其表现是有区别的。“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在回忆母亲的时候,作者用的是“泣”。“泣”是指低声或没有发出声音而有眼泪的一种哭。“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在回忆“祖母”的时候,作者用的是“长号不自禁”。“长号”指大声哭。从哭泣声音的大小来看,“号”的声更大;从哭泣的时间长短来看,“长号”的时间长于“泣”;从情感的强度来看,“不自禁”是忍不住的意思,即感性完全战胜了理性,“泣”是勉强还能忍住,还有一些理性在。因为有关“母亲”的事是作者借老妪之口了解的,并非其亲历的。尽管“母亲”养育儿女非常辛苦,作者在懂事后也有所体会,但对其的情感并没有对“祖母”的那样强烈。作者每每看到象笏,就会联想起“祖母”,想起自己所肩负的家族使命。

综上所述,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借助物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展现了自己的志向。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结合书斋、植物、鸡犬、象笏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