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的概念源自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是一种以图像艺术表现 严肃主题的视觉文学。彼时一批漫画艺术家以 吸引成年读者为目的,着手创作了一系列与众 不同的作品。这些作品倾向于采用更为写实的 绘画技法、复杂的叙事层次,并涉及政治、种 族、人性等母题,从而摆脱了单纯的漫画叙 事。1978 年,艾斯纳在成名作《与神的契约》 中正式使用“图像小说”这一术语,随后图像 小说逐步演化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催生了诸多 深度剖析社会议题的作品,其中阿特 ·斯皮格 曼的《鼠族》因对人类命运的出色剖析荣膺普 利策奖。此外, 《守望者》《蝙蝠侠:黑暗骑 士归来》等杰出作品不仅在漫画领域内收获巨 大成功,亦对整个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至今日,它们依旧是美国流行文化中不可撼 动的经典。
迈入 21 世纪,图像小说的发展趋势愈发 趋向跨媒介融合。一方面,众多漫画创作者正 积极探索各类题材的创作路径,涵盖科幻、奇 幻、历史及现实等多个维度;另一方面,图像 小说与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乃至虚拟现实 等媒介的融合,也进一步拓宽了这种艺术形式 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图像小说在前卫艺术领 域也开辟了新路径,卢卡 · 阿拉里的《磁:石 头的沉默》便是典型例证。该作品巧妙融合了 当代建筑设计、电影艺术与装置艺术元素,赢得了极高的文学与社会赞誉。尼克 ·索萨尼斯 的《非平面》更是开创了以图像小说作为哥伦 比亚大学博士论文并获得出版的先例。在中国, 图像小说同样逐渐受到重视, 《平如美棠:我 俩的故事》《流浪地球》等优秀图像小说根植 于本土文化,畅销至海外,在国内外均取得显 著成就。为此,在跨媒介视域下审视图像小说 的创作与发展,深入探究其文学与艺术价值, 对于推动文学理论及文化产业的前沿探索具有 重要作用。
一、充满思辨的叙事母题
叙事母题是文学创作中的基本元素,它们 是故事的核心主题或反复出现的情节模式,为 作家提供了构建故事的框架。对于图像小说而 言,其叙事母题往往承载着对现实世界的不平 等、权力结构的冲突矛盾、人类命运与人性底 色进行批判与反思的作用,这也是图像小说的 创作核心。在《鼠族》中,阿特 ·斯皮格曼运 用粗糙凌厉的画风和黑白对比画面,增强了故 事的压抑氛围,也象征着纳粹大屠杀的残酷和 人类历史的黑暗面。这种视觉语言的运用,使 得图像小说能够在视觉和情感上与受众产生深 刻共鸣,引发受众对历史、道德和人性的深层 次思考。在《缝不起来的童年》中,戴维 ·斯 摩尔以交错的时空线索和碎片化的叙事,探讨了记忆、身份和存在等母题。玛嘉 ·莎塔琵的 《我在伊朗长大》则展现了伊朗社会的伤痕和 女性地位的演变,引发了读者对文化冲突、身 份认同和女性主义的思考。通过对传统母题的 重新解读和改造,图像小说不仅能够赋予旧母 题新的生命,还能够反映社会变迁和个体经验 的多样性。其中的思辨性不仅丰富了受众的阅 读体验,也拓展了文学和艺术的表现边界,使 得图像小说成为一种能够激发思考、引发对话 的先锋艺术形式。
二、创新协同的叙事美学
叙事美学影响着文学作品的情感深度和 思想内涵,而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创新协同,是 图像小说叙事美学的核心。图像不仅是文字的 辅助表现形式,也是共同塑造故事结构的骨骼 与血肉。面对那些文字难以充分表达的情绪氛 围及微妙细节时,图像起到了有力的补充。如 《磁:石头的沉默》中,卢卡 · 阿拉里巧妙利 用色彩对比——暖色系的生活片段与冷色系的 孤独场景——深化了情感层次。此外,图像小 说通过视觉隐喻与象征增进了文字的内涵,创 造了丰富多元的叙述层面。图文间的互动构成 了深刻交融,引领读者在阅读旅程中不断穿梭 思考与想象。在马克 - 安托万 · 马修的《方 向》中, “箭头”作为一个频繁出现的极简的 图形,不仅指代作品的名字,更隐喻创作者对 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图像小说的叙事架构也 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它倾向于采用非线性 叙述技巧,包括时间跳跃、多重视角处理及碎 片化叙事,从而挑战并拓宽了传统叙事的界 限。如菲利普 ·德 ·皮埃尔庞与埃里克 · 朗贝 的《战后风景》,跨页图像的运用强化了场景 的壮阔与情感张力,提供了超越文字限制的视 觉震撼。再者,图像的重复与变奏手法在图像 小说中被巧妙运用于强调主题与情感,此策略不仅增强了叙述的深度与复杂性,同时也让故 事叙述更加生动有力,提升了整体的艺术表现 力,创作出了更具魅力和思想深度的作品。由 此,图像小说不仅拥有传统文学的美学价值, 同时也成为推动文学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三、丰富立体的视觉呈现
视觉要素构成了图像小说叙事美学的基 石。图像小说的视觉冲击力主要体现在画面和 构图的精妙安排上,创作者利用跨页、特写和 动态布局等技巧增强叙事策略,这是纯文字表 达难以比拟的。如《疯狂山脉》中,卡尔巴德 通过用画面模拟手持摄像机的镜头语言,引领 读者亲历极地探险的紧张氛围,深刻体会角色 情绪的起伏与环境氛围的变迁。图像小说还通 过对细节的精细刻画来展示视觉魅力,无论角 色的细微表情、服饰质地,抑或背景中的建筑 特色、自然景致,都得以在细腻的线条与饱满 的色彩中栩栩如生地展现,增强了叙事的真实 质感与沉浸感。这种微观层面的呈现,不仅使 受众的视觉体验进一步增强,同时也为受众多 角度解码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图像小说在 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亦是其视觉效果的一大亮点。 随着技术演进与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图像小说 勇于利用新颖的视觉语言与叙事技巧,诸如非 线性叙述、多视角转换,乃至抽象与象征意象 的应用,打破传统叙事的局限,为受众开启前 所未有的体验,既丰富了图像小说的艺术表达 形式,也拓展了其艺术疆界。
四、跨媒介的表现形式
图像小说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显著的跨 媒介趋势,尤其注重与其他媒介形态的显性融 合。以图像小说的里程碑式作品《守望者》为 代表,该作品围绕“反英雄主义”展开宏大叙事,不仅拓宽了图像小说的表现形式,还促成 了电影、动画、游戏等跨媒介的深度融合,在 全球收获了广泛赞誉与市场好评。同时,图像 小说在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汇中持续创新,通 过与音乐、舞蹈及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联姻,孕 育出更为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现代数字技术 的跃进,也为图像小说的创作与传播方式带来 了深刻变革。数字绘图技术的普及,使图像小 说的创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同时降低了创作壁 垒,吸引更多创作者投身图像小说领域。互联 网平台的崛起,则为图像小说的传播铺设了更 为宽广的舞台,许多创作者借此平台发布个人 作品,与读者构建起直接的互动沟通桥梁,形 成了一种新颖的创作与传播生态体系。图像小 说与其他媒介的联结,标志着其在跨媒介领域 发展的关键趋势。当前,图像小说与电影、动 画及游戏等行业间的融合日益紧密,诸如《蝙 蝠侠:黑暗骑士归来》《守望者》等改编作 品,不仅票房丰收,也为图像小说的传播与演 进开辟了新路径。图像小说与电子游戏的结合 亦成为亮点,《行尸走肉》《蝙蝠侠:阿卡姆 疯人院》等游戏作品在游戏界大放异彩,为图 像小说的推广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五、技术的革新与融合
技术进步的浪潮持续推动着图像小说创作 与传播模式的演变,也为图像小说的创作者提 供了新的工具和创作手段。数字化工具的广泛 使用,极大促进了图像小说创作的便利性,并 为之开辟了多元化的传播途径。例如,AI(人 工智能)绘图软件的普及让创作者能够以前所 未有的速度和精度创作图像,同时还能轻松地 进行修改和调整。目前,众多图像小说创作者 已采用数字绘画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创作手 段,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创作速度,也使作品 的视觉效果愈发具有冲击力。社交媒体平台与网络媒介的兴起,为图像小说构建了直面读者 的庞大“剧场”。创作者可以通过这些新兴渠 道展示个人作品,成功吸引大量阅读者。VR (虚拟现实)与 AR(增强现实)技术的崭露头 角,也引领图像小说步入一个充满新机遇的发 展阶段。这些高科技手段使读者能够沉浸式体 验图像小说的情节与场景,极大丰富了阅读的 娱乐性和交互性。对于出版市场而言,人工智 能技术在图像小说推荐与营销策略中的应用, 也进一步为受众精准定位并挑选符合个人偏好 的作品提供了新渠道。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则 为受众提供了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图像小说的便 利,这种阅读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图像小说的受 众群体。
六、结语
根据现有数据,2018 年图像小说年销售额 已达到 6.35 亿美元,并呈持续增长状态。不少 图像小说已成功转型为影视作品,收获了可观 的市场口碑与艺术价值,其中玛嘉 · 莎塔琵的 《我在伊朗长大》曾获第 80 届奥斯卡金像奖提 名。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图像小说在全球范围 内受众日益扩大,也成为跨媒介融合的典范。 在中国,图像小说正逐步赢得更广泛的关注, 市场版图不断扩张,引进作品日益增多,并呈 现“破圈”趋势,但是,对于本土创作者而言, 如何深入理解图像小说的内涵,推出一批具有 中国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将成为中国图像小说 发展面临的挑战与考验。展望未来,在中国文 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图像小说有潜力成 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关键力量之一。
[ 作者简介 ] 玉文雅,女,壮族,广西南宁人,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 方向为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