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为人民与生活,创筑传统与时代

2024-10-23 00:00:00马艺菲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3期

新秧歌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秧歌运动,更 是一场根本性思想的文艺革命,它由《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 孕育而生,先由鲁迅艺术学院响应号召,之后 各个剧团院校以及艺术家们纷纷效仿,组织秧 歌队,形成了一场自下而上的舞蹈热潮,排出 《小放牛》《胜利鼓舞》《小推车》等大量具 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 的向民间学习、改革弘扬民间舞蹈艺术、传播 革命精神的新秧歌运动。

一、指引当代舞蹈创作方向

( 一 )“舞为人民”的创作原则

新秧歌运动为中国当代舞蹈注入了“为人 民服务”的现实原则,《讲话》指出文艺首先 要为工农兵服务,为广大群众服务,走到群众 中去,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只有深入 群众、深入现实斗争去汲取源泉,改造思想, 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才能创作出为人民喜闻 乐见的作品,正是《讲话》点明了文艺正确方 向,促使更多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民 间,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为大众喜闻乐见 的艺术作品。之于当下,“人民的文艺”的思 想反映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正如舞蹈编 导王舸在创作舞剧《天路》的时候便以人民为视角,讲述了三代人不忘初心、坚守筑路的动 人故事。再比如北京舞蹈学院庆祝建党百年百 部作品展播“为人民而舞”活动,通过戴爱莲、 贾作光等老艺人经典作品的展播,以及像《井 冈 ·井冈》《那些故事》等作品的演绎,激励 广大民众,并且向人民汇报建党百年来中国舞 蹈界“为人民而舞”的赤子之心,向人民汇报 舞蹈艺术的发展与追求,寄寓着舞蹈工作者们 对伟大祖国、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全部深情。

(二)“舞于生活”的创作源泉

新秧歌运动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创作源泉, 深入生活,深入田间地头,艺术家们纷纷下地 同农民一起劳作,创作出《小放牛》《转九曲》 等作品。对于中国当代舞蹈创作来说,这要求 从业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也是创作真实 性的重要特征,要求从业者下基层去实践、去 创作。对于创作来说,真正的创意来自生活, 在新秧歌运动的启示之下,中国当代舞蹈工作 者要遵循从生活到创作的审美规范,认识生活, 融入情感,从生活中取材,提炼生活场景,根 据舞蹈特点寻找能反映生活的视角,以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的审美导向去创作。比如王玫的 作品《希格希日一独树》,便是在创作过程中 同内蒙古人民同吃同住,以“采风问俗,记载 宜详”的行走去表达当代生活,诉说着闲庭信步的自在悠闲之乐,在当代生活中汲取创作之 源泉,将“观风俗,知得失”之心灌注中国当 代舞蹈创作。

二、铺陈当代舞蹈作品风貌

( 一 )创新作品的内容形式表达

在新秧歌运动开展之初,第一支新秧歌 队勇敢迈出改革旧舞蹈形式的第一步,并且在 运动的整个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坚持探索工 农兵形象的参与、女演员的加入、彩色绸带的 飘舞以及在舞蹈中贯穿时代意义等新方式,成 功创作了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带来了改革创 新的积极风气,使搬上舞台的民间舞蹈更加丰 富多彩,迈出了中国民间舞蹈改革创新的一大 步。新秧歌运动创立了新的艺术形式,即秧歌 剧,秧歌剧在其后的发展中形成了两大创作走 向:以歌为主的民族歌剧,以及以舞为主的舞 蹈作品或民族舞剧。在创作手段上,中国民族 歌剧以中国民族新唱法为唯一载体,而中国舞 蹈的走向却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并且 新秧歌剧是兼具民间歌舞形式与剧场艺术表演 形式的新的艺术形式,吸收民间艺术的营养, 构建全新的形式,其成为作品表达的关键一 步。通过创立新的艺术形式,秧歌剧这种将民 间舞蹈移植到剧场艺术表演的创新表达,激发 了许许多多丰富的故事内容,让舞蹈呈现得更 加饱满新颖有力量。[1] 如新媒体舞蹈的冉冉上 升,以影像传达秧歌剧,实现了内容层面的进 一步创新与发展。而新秧歌运动中的舞蹈作品 多以表达抗日革命根据地百姓生活为主要内 容,如《新年劳军》《拥护政府拥护八路军》 等作品。之于当下,这些作品能够启发新作品 的内容表达和主题更新,比如以抗日战争为背 景的《井冈 · 井冈》《记忆深处》《伟大征 程》等舞剧,坚持守正创新,充分运用红色舞 蹈故事,让当代舞蹈作品彰显出中国传统民间

歌舞艺术与剧场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二)推动作品的现实题材选取

新秧歌运动反对“太洋古”,纠正西化与 破旧的文艺演出,改变崇洋与花鸟鱼虫的歌颂, 向着积极进取的现实主义迈进,选取的主题都 是以自然或者当代生活为蓝本,做出准确的描 绘与体现,坚守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立现实生活之像,以科学创新传统形式,真正 做到解放思想。当下中国舞蹈界正在大力推出 现实题材舞蹈作品,比如摘得第十六届“文华 奖”桂冠的《天路》《草原英雄小姐妹》《永 不消逝的电波》等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延续, 中国当代舞蹈作品以新秧歌运动为启发,解放 束缚,正向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舞蹈景观迈进。

三、鼓舞当代舞蹈人前进发展

( 一 )教化与浸润:舞蹈人意识的觉醒

新秧歌运动以表现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为 主要内容,以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斗争历史 为纲,以那个屈辱与反抗的时代来表现当今美 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多少仁人志士的浴血奋 战换来今日的和平。新秧歌运动中很多作品表 现出来的艰苦历程,大力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崇 高之举,潜移默化地激发中国当代舞蹈人的觉 醒意识,也使得我们永远铭记那段历史,在警 悟中奋勇争先。在新秧歌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 过程中,春天的气息弥漫在中国大地上,各地 不仅学习了延安传统的优秀剧目,还结合当地 实际和特点,创作了大量反映火热的反侵略斗 争和人民现实生活的新作品。这鼓舞了军民的 抗战热情,也团结了广大群众。作为红色和进步的象征,新秧歌运动中涌现的作品有力地说 明了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能 够影响人的思想、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甚至激 励人的斗志的武器,使得中华民族抗战革命的 心燃起熊熊烈火。[1] 当下,军旅舞蹈编导杨威、 赵明、邢时苗、张继刚、杨笑阳、苏时进、门 文员等人,以觉醒的意识创作出《红梅赞》《士 兵与枪》《奋斗吧!中华儿女》等作品,回溯 那段既艰苦又闪耀着革命光辉的难忘岁月。

[1] 出自李昉《“新秧歌剧”在 1949 年前后“舞”与“歌” 的两类走向——兼论中国舞蹈和中国民族歌剧创作 的同源异途》,《舞蹈》2020 年第 1 期。

(二)借鉴与警示:舞蹈人行为的自觉

新秧歌运动的兴起正是由于当时舞蹈界人 士过分崇洋媚外,没有看到中国舞蹈之根源, 没有彰显中国舞蹈之风采。以新秧歌运动为起 点,中国舞蹈人运用群众的舞蹈观创编了一大 批大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呈现了中国舞蹈 人以人民为中心,以传统文脉为根基,在守正 创新中展现中国风采,表达中国力量的自觉。 例如, “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群众舞蹈展 演、林怀民在露天广场为农民大众而舞蹈,都 显示了舞蹈是一门群众艺术,还有像吴晓邦、 资华筠等理论大家,以借鉴之心学习传承中国 舞蹈之根脉,吸取经验教训,以舞蹈专业理论 带动舞蹈界的发展。

四、培育当代舞蹈精神内涵

( 一 )启迪:“传统与时代”的舞蹈信仰

新秧歌运动是一场与时俱进的文艺运动, 它立足中华优秀民族民间舞蹈,在继承传统舞 蹈文化的同时又能跳出旧有局限,不再以大型 歌舞剧为风尚,而是向着清新脱俗,向着群众 文艺的方向前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中 国舞蹈人守住了中华文化坚韧的根性。新秧歌运动无疑对中国当代舞蹈精神的构建起到榜样 作用、引领作用,在时代长河的涤荡下,在革 命精神的指引下,中国舞蹈人正立足传统,紧 跟时代,希冀未来!

[1] 胡博《东北鲁艺时期舞蹈家及舞蹈艺术活动的历史 价值》,《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 年第 2 期。

(二)延续:“民族与家国”的舞蹈担当

新秧歌运动着力探索民族文化新形式,遵 循《讲话》精神的指引,将传统文化与中国革 命现实相结合、相联系,以优秀的舞蹈作品鼓 舞军民增强战斗力。新秧歌运动站在时代、民 族、国家的基点上,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相结合,高扬民 族旗帜,正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前身”《人 民胜利万岁》建构了大歌舞式国家话语范式, 以舞蹈作品凝聚民族力量。中国舞蹈人在新秧 歌运动的发展历程中,相继谱写出《东方红》 《复兴之路》《中国革命之歌》等经典之作。

五、结语

在今天,新秧歌运动的精神依然不过时, 它以实际行动启迪后世,让中国舞蹈人意识到 民族性、人民性、时代性是中国舞蹈的灵魂, 无论是民族歌剧的创作,抑或民族舞剧的创作, 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风格和民间形式为 圭臬。展望未来, 我们仍须向新秧歌运动看齐, 为人民而舞,创作出真正属于人民的艺术。新 秧歌运动带给中国当代舞蹈发展诸多启迪与指 引,新秧歌运动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 服务”的二为方针和“革命化、民族化、群众 化”三化政策的倡导下延续着“文艺为人民” 的理念,依然烛照当下舞蹈,引领我们以现实 主义的光辉映照熠熠生辉的中国舞蹈之精神。

[ 作者简介 ] 马艺菲,女,汉族,山东聊城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 现当代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