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绝响:《霓裳羽衣曲》艺术形式及审美特征的探析

2024-10-23 00:00:00王雨桐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3期

《霓裳羽衣曲》堪称唐代歌舞瑰宝,完 美展现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精髓,由唐玄宗李隆 基受道教影响而创作,描绘了仙境中的生活情 景,表现道教中的神仙故事,唐代著名诗人白 居易有诗云: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 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唐代歌舞大曲集器乐、歌曲、舞蹈为一体,作 为当时的综合性艺术,含有多段、成套、大型 的表现特征,以及乐舞规模宏大且具有高度的 艺术成就。

一、唐代歌舞大曲的表现形式

( 一 )唐代历史文化背景

唐代,国家实力强盛,各民族团结融合, 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这些都成为文化艺 术发展的丰厚物质基础。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 间(712—756),乐舞逐渐发展成熟,创立了 教坊、太常寺、梨园等乐舞机构,并将大批艺 人集中起来进行训练。唐玄宗才艺双全,精通 音律,既能自创佳曲,又擅长击羯鼓,更精于 指挥。内宫乐队排练,演奏乐器伴舞,他都亲 力亲为,在舞蹈艺术鉴赏方面展现出非凡的素 养与造诣,编创了代表唐代歌舞大曲最高水平 的《霓裳羽衣曲》。客观上,唐玄宗推动了唐代乐舞的发展进程,使之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二)唐代歌舞大曲的主要特征

唐代乐舞是中国古代歌舞伎乐的重要表现 形式,其风格清新、活泼、明快,广为上层贵 族和文人墨客所喜爱,在继承前代传统的风格 上,逐渐融入少数民族乐舞,成为掺杂了西域 风情和中原旧曲的新风格音乐,影响深远。唐 代歌舞大曲除继承了传统之外,还融汇了十大 乐种中各民族音乐的精华,以多种器乐组合、 多样的伴奏乐队、恢宏的气势,形成了一种融 器乐、音律、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唐代歌舞大曲曲式结构庞大严谨,均有散 序、排遍、正、入破、虚催、实催、遍、歇拍、 杀衮、初成曲,基本分为散序、中序、破三部 分:散序为第一部分,主要是乐器演奏,采用 节奏自由的散板;中序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演 唱部分,有时会有舞蹈,故又称“拍序”“歌 头”;破为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以 舞蹈为主,节奏急促,声调铿锵,最后在热烈 的气氛中落下帷幕。[1] 唐代歌舞大曲节奏明快, 三个部分包含若干小段,内容丰富。其中,以《霓裳羽衣曲》最为著名,仅《教坊记》一书 就收录了四十六首曲子。

唐代歌舞大曲虽属宫廷文化,却不断提 炼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民间文化精华和各 民族文化元素,由一些独立的歌曲串联而成, 各个段落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也没有连贯的 故事情节。唐代歌舞大曲所表达的主题各有不 同,如《贺圣乐》《千秋乐》《泛龙州》《吕 太后》表达的是对统治者的歌颂, 《雨霖铃》 《同心结》表达的是爱情,展现自然风景的有 《舞春风》《看江波》《霓裳》,种类繁多, 编排缜密,且歌且舞。

[1] 出自陈婷《从〈霓裳羽衣曲〉看唐代歌舞大曲的成 就》,《网友世界》2014 年第 10 期。

(三)《霓裳羽衣曲》艺术特色演变

唐代歌舞大曲中,以传统乐器演奏、风 格较为清雅的作品称为法曲,最负盛名的便是 乐曲《霓裳羽衣曲》,曲风接近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清商乐,其特点是“音清而近雅”。唐玄 宗李隆基对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 曲》进行吸收润色,编排出宫廷舞蹈《霓裳羽 衣曲》,力图描绘虚幻中的仙境,此舞以杨 贵妃的表演最为著名,杨贵妃俊美的姿色和精 练的舞技为表演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此舞形 式多样,有杨贵妃和侍女张云容表演的女子独 舞,也有宫女表演的大型群舞。唐文宗开成元 年(836)编排的《霓裳羽衣》,有三百位十五 岁左右的少年舞者,《霓裳羽衣》规模宏大, 共三十六段,其中散序有六段,优美动听,流 传较广,不入拍,没有歌舞,只有乐器进行演 奏,众乐合奏,歌舞升平,舞姿轻灵曼妙,飘 逸灵动,摇曳生姿,宛若群仙之态,有诗云: “ 曲爱霓裳未拍时。”(白居易《 重题别东 楼》) 此曲中序共十八段,入拍后,众乐或以 盼代动,或以淡代远。入破后节奏变快,舞蹈 也随之而起,动作复杂激烈,达到整首曲子的 高潮,最后“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 声”(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音乐戛然而止。后来又有唐宣宗时期(847—859)的《霓 裳曲》,此曲由百名宫女共同完成,饰以珠翠, 手执幡节。

《霓裳羽衣曲》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的歌舞套曲,舞者身穿白色羽衣、霞帔,下身 一袭霓裳般的月白裙,艳丽多姿,头戴步摇冠 冕,翩翩起舞,如群鹤翩翩,美不胜收。如果 说《仙女》开启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舞蹈飘逸、 典雅的风格特点,那么突出虚无缥缈、灵异仙 境、富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霓裳羽衣曲》 则是中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

唐代之后,《霓裳羽衣曲》渐渐失传,但 仍有残谱流出,宋代宫廷女弟子舞队的《拂霓 裳》便是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的成果,颇有唐 代遗风。

二、唐代歌舞大曲的审美特征

唐代舞蹈艺术水平之高,体现在表演、创 作、服化道等多个方面,受到大量非审美因素 (如政治、宗教、教化)的影响,舞蹈的高度 发展也反映出唐代人对艺术的审美观念。

( 一 )恢宏气度、华贵非凡之韵

唐代都城长安,文化上兼收并蓄、广采博 收,思想体系相互碰撞、相互吸收,是当时各 民族、各国家文化交流的中心,造就了唐代艺 术文化高度繁荣的精神气象,各种作品无不抒 发着属于大唐辉煌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理想。

唐代歌舞大曲气势恢宏,为了演奏乐曲, “选坐部伎弟子三百”可见其规模结构之庞大, 从诗句“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以及“上皇令 宫妓佩七宝璎珞,舞《霓裳羽衣曲》,曲终, 珠翠可扫”(朱揆《钗小志》)的记载,可知 唐代歌舞大曲雍容华贵、豪爽华贵的气派。

唐代歌舞大曲不仅曲式结构成套、循环,伴奏规模往往很大,其中乐器不仅起到了演奏 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 征,《霓裳羽衣曲》的伴奏介于清商乐和西凉 乐之间,乐器数量大约有十七种,作品的指挥 者本身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无论是乐器的选 择、伴奏的规模、曲子的结构,都体现了当时 统治阶级的气派及威仪,也反映出政治上的大 一统中央集权制特征。

(二)写实为基、情感为魄之美

唐代歌舞大曲的结构来源于中国古代特 有的审美特点,以“散—慢—中一快—散”的 速度序列布局套曲形式,运用变奏、循环的表 现方法,以追求完整性为基本原则。唐代统治 者尊崇儒、释、道并重的思想文化,兼有对自 然之美的推崇,对唐代歌舞大曲的创作产生了 影响。散序、中序、破各篇环环相扣,一气呵 成,快慢有致的节奏调整,每一音符之间的起 落调整,符合自然界循环往复、渐进式发展规 律的同时,在整体观念上进行局部规划,巧妙 组合,统率全局。

《霓裳羽衣曲》注重整体艺术作品所呈 现的效果,以霞霓翠羽之美和舞者“不着人家 的俗服”,以及形态各异、精心雕琢的服饰特 点,呈现出一个追求仙乐舞姿的虚幻仙境,这 也显示出唐代艺术各门类统一的审美准则。舞 曲充满道家色彩,在形态各异的队形变换配合 下,既有飘然的凌云之气,又有娇柔温婉、闪 转腾挪之美,还有仙女下凡之意。

唐代舞蹈形式多样,极富感染力,有的雄 健华美,有的轻快活泼,有的哀怨婉转,有的 悠扬流畅。如《舞剑》中舞蹈营造出电光石火 的情境,同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舞剑》中 的舞蹈,有长袖飘飘的舞巾、飞扬的拂袖、飘 飘洒洒的姿态,诗句“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 ,就是指舞 者灵巧的腰部动作,能提升舞蹈表现力。擅长 胡旋舞的杨贵妃在《霓裳羽衣曲》中巧妙地利 用胡旋舞旋转的动作,将仙子形象刻画得入木 三分,体现出一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缥缈 气势,动作呈现出带有律动的飘逸感,使舞蹈 整体意境得到了加强。舞者腰部和衣袖的韵律 特征结合身体的轻盈灵动,体现出古人对于律 动美的追求。

《霓裳羽衣曲》中对于舞蹈审美的表达还存 在于情动之中,轻盈飘逸是仙女的主要特色,“宛 转柔声初破时”(白居易《卧听法曲霓裳》)体 现了宫女的娇柔温婉;“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 纵送游龙惊”(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其 中的“飘”“转”“旋”“回”“轻”“纵”“送”“惊” 构成审美的主体,都反映出舞者轻盈飘逸的特点。

在情态表现上,舞者也极为重视眼神的运用,“娇 眼如波入鬓流”(李太玄《玉女舞霓裳》) ,体 现出舞者以眼神传情,提升了感染力。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唐代歌舞大曲艺术形式和审美 韵味的剖析,对其文化精髓和艺术造诣进行了 深入探讨,《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歌舞大曲中 的典型代表,这一艺术领域的璀璨明珠,是享 誉世界的艺术精品,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艺术 水平黄金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舞蹈 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品,生动地呈现了盛唐 社会繁荣昌盛、文化欣欣向荣的历史画卷,值 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 作者简介 ] 王雨桐,女,汉族,河北保定人,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研究 方向为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