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文本理论视阈下《偶像失格》的传播与接受

2024-10-23 00:00:00陈颖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3期

《偶像失格》是日本作家宇佐见铃于 2020 年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2021 年该作品获得了 第 164 届芥川龙之介奖。小说文笔洗练,将严 肃文学和流行文化融为一体,被日本早稻田大 学教授尾崎真理子称为“最新也是最古典的青 春物语”。该作品以“应援文化”为背景,通 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讲述了患有轻微自闭症的 日本女高中生明里,在得知偶像殴打粉丝后, 从坚定不移地支持偶像到认清事实从中抽离的 故事。细腻的笔触和别具一格的“应援文化” 元素使小说获得了国际赞誉,同时也在各国社 交平台上引发热议, 日本《读卖新闻》、中国 澎湃新闻等媒体也对其进行了深度报道。

由于该作品发行时间为 2020 年,目前学 界对其的相关研究并不充足,更多的是主流媒 体和权威人士对其的报道及评论。闫焕娥从日 语现代文学中残障人士的形象研究入手,借助 障碍学的相关理论从个人和社会的层面分析了 主人公明里的生活境况,并以构建共生社会为 目标为消除残障人士偏见提出了建议。澎湃新 闻、《南方人物周刊》等围绕创作内容对作者 进行了访谈。而日本学界的研究多为同类型作 品对比分析,或从作品出发对当代日本青年心 理进行分析等。古村顺一将《偶像失格》与村

田沙耶香的《人间便利店》等以残障人士为主 人公的小说进行了对比,从对主人公明里的行 为描写中发现其对偶像的依恋是一种身体部分 机能的发展障碍,从而探讨重新解读该作品的 可能性。康润伊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 分析得出当代日本青年的表象的三个特征“距 离”“乖离”“虚无”。但中国学界和日本学 界都鲜有学者对该作品的接受与传播进行探究。

截至 2023 年,该书已有中文、英语、俄 语、西班牙语等译本在 15 个国家和地区翻译 出版,销量突破 80 万册,被《书商》周刊 (The Bookseller) 誉为“TikTok(抖音集团旗下的短视 频社交平台)一代的《麦田的守望者》”。《偶 像失格》的传播除了得益于作者精致的文笔和 作品极高的文学性外,也离不开出版社及各大 媒体面向读者进行的宣传营销。本文试从热拉 尔 ·热奈特(Gérard Genette)提出的副文本理 论出发,分析小说《偶像失格》中的副文本的 功能,分析副文本在该作品接受和传播中发挥 的作用。

一、副文本理论

“副文本”是法国叙事理论家、文学理论家热拉尔 ·热奈特提出的概念。20 世纪,文学 研究从作者中心转向文本中心,并且呈现出从 中心走向边缘或将边缘推向中心的趋势,跳出 了传统的研究界限,将目光投向了标题和序言 等副文本。在《副文本:阐释的门槛》(Paratexts: The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一 书中,热拉 尔 ·热奈特对副文本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将这一文本外围的元素带入文本研究领域,为 文本研究提供了新的选择,拓宽了文本研究的 视野。

自“副文本”概念提出以来,副文本理 论已经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也比以 往更加深入和活跃。热拉尔 ·热奈特根据副文 本元素与正文之间距离的远近,将其分为内副 文本(peritexts)和外副文本(epitexts)。他将 围绕文本、出现在同一卷的空间中的文本(如 标题或前言)或插入文本的空隙中的文本(如 章节标题或某些注释)称为“内副文本”;将 最初位于书之外的消息,一般是借助媒体(访 谈、谈话)或在私人通信(书信、日记等)的 掩护下传播的信息称为“外副文本”。他认为 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共同构成副文本。另一位 研究副文本的学者凯瑟琳 · 巴切勒(Kathryn Batchelor)认为,副文本包含任何为文本提供 评论、将文本呈现给读者、影响文本接受的元 素,副文本元素以实体形式或非实体形式呈 现,它既可以附加在文本上(内副文本),也 可以与文本分开(外副文本)。根据这一界 定,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均具有功能性。结合 热拉尔 ·热奈特和凯瑟琳 · 巴切勒的观点,本 文将媒体评论、作者访谈等纳入外副文本范围 进行考察。

作为存在于正文之外的文本,副文本为文 本研究提供了许多补充材料。且副文本不仅是 作品或文本的组成部分,在作者、出版商和读 者之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副文本 理论的研究大多聚焦分析文学作品,探讨副文本对作者、译者、读者和出版商的影响,或者 关注副文本理论的发展,但大多数研究局限于 内副文本,而忽视了外副文本,本文拟探析《偶 像失格》中的内副文本、外副文本元素在其作 品的传播和接受中发挥的作用。

二、副文本在《偶像失格》传播与接受过程中 的运行机制

( 一 )内副文本的运行机制

1. 标题

《偶像失格》的日文标题为“推し、燃 ゆ”,中文译名有《偶像失格》《偶像,打人 了》《本名,燃烧》等,其中《偶像失格》接 受度更广,因此本文采取《偶像失格》这一译 名。

从对文本的解读方面来看,日文标题直译 为“推,燃烧”,但在日本偶像文化中, “推 し”一般用来表达对某个人物形象、作品或创 作者的崇拜或迷恋,多指粉丝对偶像的喜爱与 支持,类似于“我推”或“本命”的说法。而 “燃ゆ”寓意着这种喜爱与支持如火焰般燃 烧。这样的标题设计,不仅直接点明了小说的 主题——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更通过富有 感染力的词语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与共鸣。中文 译名《偶像失格》直观地传达了小说的核心主 题——偶像的“失格”。这里的“失格”不仅 指偶像在道德或行为上的失误,更深刻地揭示 了追星文化背后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通过这一 标题,读者能够迅速把握小说的主旨,即探讨 追星文化对个体成长和社会认知的影响,以及 偶像在粉丝心中的地位和价值。但中文译名少 了原标题的联想性和情感色彩。

在小说中,女高中生明里对偶像的狂热崇 拜和最终的失望,正是对“偶像失格”这一主 题的生动诠释。明里将偶像视为自己生活的全 部,当偶像爆出负面新闻时,明里的世界瞬间崩塌,她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 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追星文化的脆弱性,也揭 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追求偶像时所面临的种 种困境和挑战。相比之下, 日文标题发挥了副 文本对文本理解的正向引导作用,有利于读者 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再者,标题在出版发售过程中也起到至关 重要的作用。该作品的标题及中文译名直接触 及社会热点话题——追星文化,引发了广泛的 关注和讨论,为小说的推广和宣传提供了有力 支持。且标题充分展现了副文本的功能性,作 为文本的门槛,副文本能够使读者快速把握文 章主旨,引发读者的共鸣,这为小说的传播提 供了有力支撑。

2. 封面及书封

《偶像失格》中、日版本封面及书封所 含要素基本一致,在此我们以日文原版为例。 2023 年日文版本的封面底色为粉色的少女形 象动漫插图,标题为同色系字体围绕在少女身 边,营造出坠落感,作者署名以白色字体置于 封面左侧。书封上强调了这部作品获得了芥川 龙之介奖,销量突破 80 万,即将推出文库本。

同标题一样,封面及书封也为文本解读、 文化传播、商业成功增色添彩。书封的设计与 文本情感紧密相连,通过色彩、图案等元素的 巧妙运用,书封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清新又沉 重的氛围。粉色的底色与人物的坠落与小说中 主人公明里在得知“偶像失格”后的复杂情感 相契合,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 理解和感受文本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

根据热拉尔 · 热奈特对副文本的分类, 封面上的作者署名可归类于事实性副文本,即 公众所知道的事实,例如公众知道宇佐见铃的 年龄、性别及其文学成就,就会对其文本做出 一些评论,且这些事实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 解。作者宇佐见铃是就读于庆应大学的女大学 生,在创作《偶像失格》之前就已经成为最年轻的三岛由纪夫奖获得者,这些信息为其奠定 了读者基础,并引导读者按作者过往风格解读 文本,使读者对文本内容有所预设。同时,书 封作为作品的外在形象,对于吸引读者购买和 阅读具有重要作用。《偶像失格》的书封上突 出强调了这部作品获得了芥川龙之介奖、销量 突破 80 万册等信息,这无疑增加了作品的吸引 力和竞争力。

(二)外副文本的运行机制

1. 媒体评论

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媒体评论成为一种 重要的文学批评形式。在《偶像失格》的案例 中,媒体评论通过不同角度的解读,深化了读 者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在《偶像失格》中,相比于内副文本,外 副文本所含信息量更为丰富,是展示副文本功 能的生动范本。通过提炼和概括小说的主题思 想,媒体评论可以帮助读者把握作品的核心要 义,使读者深入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语言 等。不同的评论家会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阐 释,像是一扇扇窗户,为读者开启了独特的视 角,同时引导着读者往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不得不承认,多个评论的叠加极大地丰富了文 本的外在形象。日本评论家藤美奈子就曾将《偶 像失格》与太宰治的《女生徒》相媲美,认为 这是一部“最前端的女学生小说”。这种评价 不仅强调了作品在女性文学领域的创新性,也 凸显了作品对于女性成长、心理变化等议题的 深入探讨。藤美奈子的评论不仅能使读者对小 说有了基本定位,并且会引导读者从女性主义 的角度思考文章主旨。

媒体评论也通过报道和解读《偶像失格》 的内容和特点,向全球读者介绍了这部作品的 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随着小说在全球范围内 的翻译和出版,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了解和关 注这部作品。不仅日本媒体对《偶像失格》进行了报道和评论,西方媒体也对其进行了解 读。其中美国媒体称这部作品“是日本第一部 激烈而危险的世界级畅销书,解释了十余岁的 青年在狂热粉丝世界中的孤僻与孤独”,这句 评论反映了作品的主题,其评价之高,影响力 之大,以至于 2023 年日本书店截取此评论为书 籍宣传语。媒体评论通过提供详细的信息和深 入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 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其对《偶像失格》的广 泛传播和讨论,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 融合。而小说所探讨的“应援文化”,在全球 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2. 作者访谈

自《偶像失格》这一作品出版以来,作者 宇佐见铃接受了大量主流媒体的访谈。日本媒 体具有代表性的访谈有《朝日新闻》于 2020 年 9 月 19 日报道的《宇佐见铃:虚无和豁达的 时代“书写生存之痛”》、2021 年 1 月 20 日 报道的《宇佐见铃:“回首青春”毕论追星作 家》以及 2020 年 11 月 14 日好书好日网采写的 《宇佐见铃:〈偶像失格〉访谈 追星实况想 用文学传递》等;中国媒体方面有 2022 年 5 月 12 日《新周刊》报道的《宇佐见铃:当写“偶 像塌房”的小说获得文学大奖》等。

访谈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包含了标题 设置等创作理念、对作品中人物关系等主旨的 理解、自身经历、对“应援文化”的看法、对 目前取得成就的态度等。在访谈中,宇佐见铃 对小说标题《偶像失格》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她认为偶像是在日本真实存在的,世界上存在 家人、恋人、朋友等多种关系,处在这种关系 里的人,都会微妙地影响彼此,但偶像也在以 同样的存在感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她想把它 带到主题的中心。同时她通过分享自身经历, 谈论了“应援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和积极的影 响。通过访谈,读者不仅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小说《偶像失格》的主旨,理解作者通过作品 传达的深层含义,还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亚文化, 提高对作品本身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 深入,文化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作为在文学和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 作品,《偶像失格》的副文本对同类作品的接 受、传播提供了诸多启示。副文本就像是人为 设置的“门槛”一样,它起到了引导读者、与 读者分享观点及教育读者的作用。《偶像失格》 中标题的设置、封面及书封、出版说明、媒体 评价及作者访谈都生动展现了副文本的功能性。 通过副文本,读者可以初步理解、把握文章主 旨。不仅如此,副文本还能影响读者对文本的 关注。除此之外,副文本在文化传播方面也占 据一席之地,对文本的接受与传播也起到不可 忽视的作用。

在《偶像失格》的接受与传播过程中,副 文本使作者、读者、出版商和媒体之间形成了 紧密的合作关系。作者通过其对作品主旨的思 考与读者建立情感联系;读者通过阅读作品产 生共鸣,并对作品进行评论;出版商通过封面 及书封、出版说明等方式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 影响力;媒体则通过报道和宣传将作品介绍给 更广泛的受众。这些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 同推动了作品的广泛传播和接受,也启发这些 主体重视并把握好各种副文本功能,使作品本 身和副文本相得益彰,实现接受、传播机制的 良性运转。

[ 作者简介 ] 陈颖,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 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 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