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以白话文为主要表达方式,涵 盖历史、传奇、神话、世情等多种体裁,展现 了明清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这些小说从 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塑造、情节构思和叙事技 巧、语言运用等方面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 审美价值,为后人研究明清之际的经济文化和 社会变革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其中《金瓶梅》 更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金瓶梅》作为 一部反映晚明时期经济与社会变迁的重要文学 作品,通过刻画西门庆、潘金莲等人物形象, 深刻揭示了金钱与欲望以及伦理的互动。本文 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批判性分析《金瓶梅》 中所展现的金钱资本对个体与社会的欲望、伦 理产生的影响。本文发现,金钱资本在《金瓶 梅》中的盛行,促成了“好动不喜静”的资本 增值的无穷欲望,以及外热内冷的基于金钱的 伦理观。然后,本文结合《金瓶梅》的创作历 史背景,简要探讨书中的描述是如何反映当时 的经济社会的。
一、商品经济对小说创作的促进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商业
空前繁荣。这种经济背景为小说的传播和接受 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读者群体,促进了小说创 作的繁荣和发展。通过对《金瓶梅》这样的明 清经典小说中经济文化描绘的深入剖析,我们 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种经济文化的脉络,其根 源深植于“欲”的驱动,并以“利”作为终极 追求。《金瓶梅》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各式经济 活动如何成为实现个人欲望的工具,强调了在 逐利过程中,人的欲求如何被不断满足,进而 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判断体系。
在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 利”一直是备受推崇的道德观念。然而,《金 瓶梅》及其所处的明清小说群落,以鲜明的笔 触挑战了这一传统,转而颂扬了“重利轻义” 的价值取向。这种转变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经济 结构变迁的文学映射,更是对个体在商品经济 浪潮冲击下,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艺术呈现。 通过《金瓶梅》的视角,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 代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传统伦理观念与新兴价 值观之间的激烈碰撞与融合。商人是社会经济 活动的直接产物,其形象演变如同一面棱镜, 折射出不同时代商品经济与商贾文化的独特风 貌,为我们窥探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明末清初作为中国经济 史与商贾文化的特殊时期,见证了商业的迅猛 崛起与商人地位的显著跃升,这一变革不仅促 进了新兴文化与思潮的激烈交锋,也深刻影响 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商业经营的思维方式, 这些历史变迁在明清小说中得到了生动鲜明的 体现,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能从中 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独有的气息与特征。这些人 物形象不仅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更是文 化转型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他们的言谈 举止、价值观念无不透露出时代脉动。
二、《金瓶梅》中资本增值的无限欲望
从资本流动的视角上看, 《金瓶梅》中 的西门庆可被认为是资本极致逐利的代言人。 他对金钱流转生利的极致利用,使得他在小说 所刻画的商业社会中如鱼得水。同时,也正是 这种“好动不喜静”的特点所带来的“欲望的 沟壑难填”,为西门庆暴毙而死的结局埋下伏 笔。西门庆在书中表现得确如其所言,对钱 财的汲取不是为了囤积,而是不断地将其作为 “本钱”加以扩张,这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接近 于现代的金融热潮。书中西门庆的许多“资 产”实际上是不可见的,他们只存在于账本和 票据中,作为抽象的数字存在。这些数字和票 据又不断地被投入流通生利的环节中去,用来 谋求更多财富。例如,第三十六回写到西门庆 挪了一千两银子、五百两货物,给李智、黄四 揽香蜡生意,他明说最近庄子银两不多,同一 时间段,他才向乔亲家借了五百两银子,来支 付盐引的费用。可以看出,西门庆的经营方式 是一面放高利贷,一面负债经营,用借出去的 钱赚利息,又用借入的钱做高利润生意,二者 环环相扣,实现资金最大化周转。这么做的风 险无疑是巨大的,但西门庆在两个方向都可以 借助自己在官场的关系来规避。应伯爵为了赚取佣金,长期怂恿西门庆向李三、黄四放贷, 西门庆对二人并不了解,但都一一应允。当李 三、黄四越过应伯爵直接向西门庆借款时,应 伯爵反过来警告西门庆向二人放贷的风险。西 门庆的回复则是: “我不怕他。我不管甚么徐 内相、李内相, 好不好把他小厮提在监里坐着, 不怕他不与我银子。”仅此简单一句,就揭示 了其与官僚机构的利益勾连。
书中还写了另一条清晰的金钱流动线索, 印证了西门庆对于投资生利的果断,呈现出 西门庆精明的商业手段。西门庆与乔亲家各出 五百两,合开了绸缎铺。他从江南运来几十大 车的货物,仅第一天就卖了五百多两。这笔货 款从何而来?正是先前西门庆买通蔡御史,获 得提前一个月支出官盐的“优待”,从而赚取 了大量利润。等第六十七回他问韩道国铺子银 两情况时,已经卖出六千多两。西门庆立马让 他兑出两千两“着崔本往湖州买绸子去”,又 吩咐他用剩下的四千两“与来保往松江贩布”。 如上所述,西门庆的生意除了这类民间买卖, 还包括承包朝廷生意。在第七十八回,应伯爵 告诉西门庆,朝廷大兴工程,这些亭台楼阁需 要大量古董玩器填充,介绍他出五千两与张二 官一起揽下。西门庆见有利可图,便想瞒下对 方,自己独自承包,只是他还没看到这笔利润 就暴毙身亡。《金瓶梅》对这种以商业为主导 的世情,还可以从其群像刻画中印证。书中几 乎不涉及乡土描写的一面,上至凭借政治权力 谋取金钱的官员,例如投资经营谢家酒楼的周 守备,下至卖烧饼、扁食的小贩。小说中出现 的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事商业活动,对中国 农耕社会的传统印象在书中无从寻见。
从主人公西门庆的身份来说,《金瓶梅》 无疑是一部长篇商贾白话文小说,以西门庆作 为第一视角观察明代社会和历史变迁。在他的 视角中,经商变成当时民众的普遍选择,形形 色色的商人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中有些人勤劳善良,发家致富后行侠仗义劫富济贫,有 些人却唯利是图,为了金钱泯灭人性,这正是 明代经济社会的缩影,也是文人价值观随着社 会变迁产生的改变。
三、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对时代进行批判与讽刺
在中国古代社会, “官本位”思想根深 蒂固,商人作为“四民”之末,其社会地位与 官员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鸿沟。官员凭借手中的 权力,往往能够轻易地欺压商人,从中牟取私 利,而商人往往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难以抗 衡。
在这样一个“官本位”盛行的封建社会 中,商人面对官权的欺压与不公,大多选择 默默承受,这进一步凸显了官强商弱的现实格 局。即便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若缺乏官权的 庇护,一旦遭遇困境,再多的金钱往往也难以 抵挡一丝权力的干涉与影响。因此,不少商人 选择通过金钱来换取官位,以此作为在商界驰 骋的“护身符”。拥有权力,不仅能够为商人 在商业活动中开辟更多的利益空间,还能为他 们提供一个强大的后盾,有效规避和防范经营 风险。在这样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里,官权 无疑被视为最具价值、最具增值潜力的“商 品”,其吸引力与影响力远超其他任何物质财 富。
西门庆的一生,在《金瓶梅》中被描述 为对“财色”无尽的追求,尤其是对“财”的 追求。他的生活轨迹和行为选择,充分体现了 那个时代金钱至上、商业兴盛的社会风貌。清 河县的设定不仅是地理上的虚构,更是文化和 经济背景上的一种象征,代表了晚明社会中兴 期的商业资本主义的雏形。西门庆的形象和行为,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他的一生可以 被视为对当时社会伦理、金钱观和人际关系的 一种放大、反思、批判与讽刺。
作者通过西门庆的人生经历,展示了当时 社会的金钱观念如何影响抑或扭曲人的行为和 价值取向。西门庆的经济活动不仅限于传统的 商业交易,更涉及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官商勾 结、权钱交易等现象。这些描述反映了作者对 晚明社会伦理沦丧、金钱至上的批判态度。此 外,西门庆身上的资本主义特质——追求无限 扩张和资本积累——虽然带给他暂时的物质满 足和社会地位,但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性结局。 作者通过这种写作方式,暗示了这种生活方式 的不可持续性和自我毁灭性。
而《金瓶梅》对其他人物的群像描写,也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和腐蚀。 这些人物在金钱的驱动下,展现出了各种社会 乱象,如婚外情、背叛等,这些行为在传统的 儒家社会中被视为道德败坏的表现。通过这些 人物的故事,作者进一步揭示了金钱如何深入 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和行为选择,从而对晚明社 会的道德危机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通过西门庆的死亡和其家庭的解体,作者 强调了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伦理关系的脆弱性和 虚伪性。西门庆的死亡不仅是他个人悲剧的终 结,也象征了那种以金钱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的 破灭。小说以此警示读者,反思和批评以金钱 为中心的生活观念及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负 面影响。
[ 作者简介 ] 钱晓涵,女,汉族,安徽人,毕业 于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 中国语言文学、国际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