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左思长相与仕途之关系

2024-10-23 00:00:00黄钰棋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3期

汉代选拔官员实行察举制,想要入朝为 官首先得经历乡闾清议,其主要评价人物的道 德。发展到东汉时期,新政权的巩固发展更需 要德才兼备的人才,此时的察举发展为对德行 与才能两部分的评价。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 制的选官制度,延续了汉代察举对人物评价的 风气,同时在汉代基础上增加了对人物外貌的 考量。

一、汉末魏晋时期人物鉴赏的社会风气

胡旭在《汉魏文学嬗变研究》 一文中表 明,乡闾间谈论的内容会涉及官员的政绩以及 一些时事政治,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品评,必 然会招致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的猜忌与仇视, 迫于政治压力,人物品评的内容转向与政治关 涉较少的人的容貌、风度、气量、才情等品 质,这些品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表 明在魏晋时期人物品评增加了关于外表的内 容,在评价人物时向外在形象和气度投去了更

多的关注,这时对于人物的品评已经变为对人 物的鉴赏。《世说新语》中保留了大量关于人 物鉴赏的内容。

《世说新语 · 赏誉》中王导夸赞王衍: “岩岩清峙,壁立千仞。”而王戎夸赞王衍神 韵仪态高雅清澈, “如瑶林琼树”。《世说新 语 ·容止》篇类似的记载更多,赞叹王恭形态 美好的评语有“濯濯如春月柳”,赞叹嵇康风 姿绰约的评语有“爽朗清举”“肃肃如松下 风”“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傀俄若玉山之将 崩”……

由此,足以见得当时的人物品评已经加入 了对人物外貌的评鉴,变成了人物鉴赏。

当时,人物鉴赏的风气十分盛行,即使是 曹操这样的盖世英雄,在会见匈奴使者的时候 也会因自己外貌感到自卑,要找一位美男子—— 崔琰假冒自己。《世说新语》记载: “魏武将 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 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魏氏春秋》曰: “武王姿貌短小。”指曹操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他认为自己外表不 佳,无法震慑外国使臣,于是派崔琰冒充自己 接见使臣。那么他为何选中崔琰呢?《魏志》 曰: “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 威重。”这是在说崔琰身姿高大,眉目舒畅俊 朗,胡须长有四尺,看起来十分有威望。罗贯 中说他“虬髯虎目”,有着老虎一样威猛犀利 的眼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崔琰的外貌很出 众。从上述史料记载能看出,连一代枭雄曹操 也未能免俗,足以见得当时社会对于人物外貌 的品鉴到了何种程度。

二、人物鉴赏与仕途发展

魏晋时期执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延 续了汉代察举对人物评价的风气,在汉代的基 础上增加了对人物外貌的考量。由此,一个人 的外在形象势必影响到他的仕途。这种将人物 外表作为鉴赏标准的风气盛行,导致一个人如 果外表不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观便会被歧视, 甚至会影响仕途。

( 一 )长相丑陋,仕途不通

《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家言,但是其中庞 统和张松因为貌陋而受到曹操、孙权和刘备歧 视的情况贴近真实历史,这反映了汉末魏晋人 物鉴赏以貌取人的社会风气。

《三国演义》中对庞统这样描写“浓眉 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描写张松则是 “其人生得额镂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 尺,言语有若铜钟”。从这两段外貌描写能看 出二人外表都不符合主流审美观。因此,孙权 见到庞统“心中不喜”,刘备“心中亦不悦”, 然而庞统有着惊人的理事才能,连张飞都佩 服,最终才被刘备重用。张松更是因为外表被 曹操误解,他想将西川地图献给曹操,求得富 贵,不承想曹操也以貌取人,因为他的外表而羞辱他。这些虽是小说家之言,却反映出东汉 末年对人物外表鉴赏的社会风气。

(二)口才不好,仕途不利

汉末魏晋时代是乱世变革的时代,各种纵 横家式的人物纷纷登场,他们纵横捭阖,游说 天下,博取功名。一个口才不好的人,是无法 在这个时代的朝堂立足的。例如, 《三国演义》 里记载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景。

《世说新语 · 言语》记载钟毓、钟会面 见魏文帝的情形,文帝问钟毓为何有汗,钟毓 回答: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又问钟 会为何无汗,钟会回答: “战战栗栗,汗不敢 出。”

钟会是太傅钟繇的幼子,出身士族颍川钟 氏,从出身就不难看出他享受的教育资源必定 是极好的,加之自身聪慧敏捷,小的时候就有 很好的声誉,其文采自然不用怀疑。从上述史 料足以看出钟会口才之好。

虽然史料中并没有直接记载口才不好无法 进入仕途,但历朝历代入朝为官者,有哪一位 口才不好?

三、左思:“貌寝,口讷”

《晋书》对左思的外貌是这样记载的: “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 闲居为事。”此处“寝”同“侵”,意为短小、 丑陋。“貌寝”就是说他丑陋。“口讷”就是 口吃,左思不仅长相丑陋,还口吃。冯友兰在 《南渡集》中提出魏晋风流的四要素:玄心、 洞见、妙赏、深情。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就连 谢灵运这样的大家,在诗的最后都留着玄言的 尾巴,而“玄心”就顺着玄学应运而生,它要 求当时文人善于谈论玄学,善于清谈,清谈类 似于现在的辩论,可见清谈需要较高的语言表 达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而左思“口讷”,无法参与清谈,因此《晋书 ·左思传》才说他“不 好交游”。上文已提到一个人口才不好,是无 法在朝堂立足的,左思想要入仕,当高官,便 面临一些阻碍。

《世说新语 · 容止》中也有相关记载: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 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 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 委顿而返。”潘岳是魏晋时期公认的美男子, 外貌气质绝佳,出门受到妇人们的喜欢。“绝 丑”二字从正面描写左思的长相,不仅仅是 丑,而是“绝丑”,我们能感知到左思的外表 是如何的丑陋。他长相丑陋,还要效仿潘安, 于是引来了一群老妇朝他吐唾沫,从侧面印证 了他的外表确实不受人喜欢。试想,一群老妇 看见他的容貌都难以忍受,何况其他年轻男女 呢!我们虽无法穿越千年时空,到魏晋看看左 思到底长什么样子,但通过上述记载,可见左 思确是一位外表丑陋的男子,并且因为长相备 受羞辱。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掌握着政治话语权, 左思出身低微,寒门想要入仕做高官已是不 易,加之人物品鉴风气盛行,左思外表丑陋, 不符合主流的审美观,这使得他的仕途之路更 加艰难。他在作品中也时常抒发这种不满。

四、《娇女诗》:对改变“貌寝”人生的理想 寄托

《娇女诗》描绘了二女梳妆、写字、玩耍 等日常活动。学术界多认为该作品表达了左思 对两个女儿的赞美与喜爱。但我们细细思索, 左思的女儿也许并不像他描写的那样貌美。 “女儿生得似父样”是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通过上文考证,左思外表丑陋,而且口吃,他 的女儿或许并非如他所写的“鬓发覆广额,双 耳似连璧”“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面 目粲如画”这样美丽动人,又怎会“口齿自清 历”“娇语若连琐”“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 摘”[1] 这般口齿伶俐?其中不免有身为父亲对 女儿的爱怜和期待。魏晋时期,诗歌创作深受 “诗言志”传统的影响,我们对于《娇女诗》 的分析,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父亲对女儿的爱怜 的层面,结合左思的生平与当时社会的情况, 《娇女诗》还有更丰富的政治内涵。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这是对纨 素的外貌描写,晋代孙楚《反金人铭》中说: “时悦广额,下作细眉。”魏晋时期人们以“广 额”为美。用“连璧”来比喻纨素的耳朵,这 种比喻并不是左思原创,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 并不少见, 《世说新语 ·容止》中就有相关的 比喻: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 时人谓之连璧。”短短两句外貌描写,所用到 的词语都是当时社会所认可的,可见他对大女 儿纨素美丽面容的描写是十分符合当时主流审 美观的。由此可见,他在女儿的形象上进行了 较多的艺术加工,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

[1] 出自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 1983 年出版。

《晋书 · 后妃传》记载左思的妹妹左芬 曰: “后为贵嫔,姿陋无宠,以才德见礼。体 羸多患,常居薄室,帝每游华林,辄回辇过之。 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

左思的妹妹左芬虽然“辞对清华”“莫不 称美”,但却因为“姿陋”而“无宠”,仅仅 “以才德见礼”,就是鲜活的例子。因此,左 思的《娇女诗》描写女儿的貌美,是否含有因 为自己“貌陋”而受人歧视的不平之气,值得 进一步研究考证。

[ 作者简介 ] 黄钰棋,女,白族,湖南张家界 人,西北民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先秦 两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