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推动心理育人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受到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重大变化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新特点,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不断守正创新,在做好培元固本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为其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6.003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LIU Chunyu, LI Fajun, WANG Yili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0)
Abstrac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quality educ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promo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growth.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as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ork. In recent years, due t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fields of world politics, economy, technology, and va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shown new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e work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needs to constantly adhere to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While doing a good job in cultiv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new paths and method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level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afeguard their mental health.
Key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1]。其中,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时代,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坚持问题导向,因时制宜,将时代特点、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机融合,守正创新,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精细化、优质化发展,增强心理育人的科学性、实效性,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1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个体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大学时期是学生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更容易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2]。在大学生群体中,迷茫、恐慌、愤怒、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出现频率及程度正不断增加,并且这种消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持续存在和不可逆的特点[3]。有研究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健康问题,且如果没有接受治疗会存在持续性的消极影响。当前,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妥善处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外界环境压力不断增加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复杂多变,这种不稳定性及难预测性会不可避免地辐射到大学生群体,影响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学习目标、就业方向、职业规划等方面。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不断增加,产生了专业定位不准确、职业规划不清晰、就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内外多种因素叠加使大学生产生了迷茫、无助、焦虑、自我否定、抑郁等情绪,影响了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
1.3 学习生活模式发生改变
线上学习的ANSiJxMBanVSWuXBR6KvP53/8RCuxOdqo3KJFgQCV+8=不断优化普及给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但线上学习模式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屏幕时间”的增多与社会联系的减少、同伴关系的缺失与亲子关系的补位。长时间“线上学习”与“居家学习”方式使大学生与家人相处时间增多,与老师、同学、朋友相处时间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更容易感受来自家庭的压力,如家庭经济不稳定、父母冲突、亲子冲突、亲子三角化关系等,而且可能降低大学生对社交、同伴和学校的兴趣,易产生适应不良等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
2 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依托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新的形势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严峻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阳性检出率呈不断升高的趋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接待咨询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严重程度高、被动应对程度高等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存在筛查难、评估难的问题,工作开展的实效性、针对性、规范性、科学性面临考验。
2.2 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欠佳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在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大学生能更加客观、理智、全面地看待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咨询。但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利用程度仍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外界对于心理问题的“污名化”以及学生自身对于心理咨询的“病耻感”难以消除,这不仅阻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2.3 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个性化程度加深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的覆盖性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这种广泛性的开展方式存在“重中间、轻两端”的问题,难以关注到学生个体心理发展以及心理健康需求的独特性,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盲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性与学生个体心理发展需求的特殊性之间存在矛盾。
3 新时代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3.1 体制机制建设赋能,建设横阔纵深的心理育人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全育人”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主要途径,也是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关键举措。高校应整合学院和部门的人员力量,建立全员联动的专门队伍,发挥其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以队伍成员辐射“全员”,以“全员”参与带动心理育人工作向“全过程”和“全方位”扩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布局,逐渐形成合作育人格局。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融合,实现以五育促心育的目标。高校应努力打造“N+1”心理育人网,其中“1”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N”为高校各学院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与各部门、各学院建立沟通机制,主动寻找契机、寻求合作,将“心育”的理念与内容嵌入五育育人过程。同时,结合学生发展特点与学校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本校资源优势,探索将心育融入五育的具体路径、方法和措施,构建融合式育人模式,形成正向循环、共同促进的育人生态。
高校应整合资源培育特色,努力搭建一批以榜样为引领、具有示范功能的心理育人名师工作室,完善工作室体系制度、人员配备、硬件设施等,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科学研究等方面出现的重难点问题,以名师工作室为突破口,利用优势资源,针对具体问题因地制宜地进行精准施策、专项研究与突破,探索心理育人理论与实践创新。
3.2 四位一体化布局,建立浸润式的心理育人环境
四位一体化布局是指在学生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主要困扰与问题,依托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个方面,开展主题化和四位一体融合式、浸润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在开学季以“新生适应”为专题,开设围绕“适应”专题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活动。以专题教育为抓手,以“四位一体”为载体,创造浸润式教育环境来涵育学生品格,真正达到宣传、普及、预防的目的。深挖主题内容,适时开展内容创新,建立全阶段、全主题、全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育人系统。通过专题教育与实际工作双线并举,既抓关键也抓整体,既抓重点也抓全局,建立互相补充、共同发力的心理育人环境。
3.3 内容创新,建立固本创新的心理育人格局
3.3.1 广泛开展调研,丰富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发展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精准设计课程内容,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自身成长所需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建设高质量在线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活动在课程中的比重,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互动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育人效果。
3.3.2 融入量化研究,提高活动效果
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认识自我与他人的舞台,其设计中应考虑是否实现活动目的、是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有益的程度等内容。因此,教师应依托四位一体化建设的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使用前后测、对照组的实验设计来开展实证研究,收集量化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活动开展效果,定制形成一批质量高、效果优的活动清单,提高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拉动力与影响力。
3.3.3 建设防护网络,强化预防干预
心理危机的精准识别与干预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坚持预防、干预双线并行的工作思路,依托“四位一体”发动全员力量,全方位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学生安全。心理防护网络的建设需要依托辅导员、心理委nptbCc2fGV9kTQuPEbEYOg==员、学生干部、宿舍长等群体开展工作,切实发挥不同群体在心理育人中的不同作用:建立心理中心—学院联络机制,专职心理教师可以面向辅导员队伍开展专业培训和工作技能培训,使辅导员能够更好地面对当前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复杂形势,对有可能或者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介入干预,联合学院、心理中心、家长等制定干预和帮扶方案;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学生干部队伍打破工作壁垒与工作死角,在学生干部队伍选拔过程中要提前动员,选拔一支愿求助、善自助、会助人、促互助的学生干部队伍;建立常态化家校合作机制和专门的家校沟通渠道,通过线上讲座、家访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解读,从源头上缓解家长的恐惧、担忧及羞耻情绪,激发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助力作用,形成家校心理育人合力,突破危机干预中家校合作的瓶颈,共同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危机、提高心理素养。
基金项目:202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重点项目“生态系统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22FD0208)。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教体艺〔2023〕1号)[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5):4-9.
[2] 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3] 谢正兰.“互联网+课堂”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5):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