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真理意蕴与实践理路

2024-10-22 00:00吴宁宁石心如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10期

[摘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意蕴,这一价值观念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科学立场,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思维中,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做出了有力回答。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并以光辉的实践典范有力证实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全人类共同价值顺应历史潮流,契合时代要求,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意蕴,具有划时代的世界意义和思想价值。

[关键词]全人类共同价值;马克思主义;真理意蕴;“普世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10-0042-05

党的二十大指出:“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1]63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坚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有着深厚理论根基的思想创新,是我们党对全球新秩序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的重要探索,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意蕴,是科学理念和价值精神的真正统一,具有划时代的世界意义和思想价值。

一、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意蕴

(一)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回答时代之问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2]14,“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873。这充分说明了人类思想意识产生所具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然性,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一种思想理念的提出必然是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回应;一种理论的成功,必然是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和重大关切。如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世界格局转变的现实境遇,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将其与世界发展的现实实际相结合,以思想创新回应世界之问,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力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是置于具体的世界历史现实而得出的真切思考,成为站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立场,以思想观照世情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任何现存的社会都只是暂时的社会,历史必将会朝着世界历史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放眼当今世界发展,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促使各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4]404,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已势不可挡。在今天人类世界命运休戚与共的时代境遇下,各民族、各国家越来越意识到共同价值理念的重要性以及和谐共处这一世界性主题的深刻意义,正是如此,人类社会越发产生建立共同性原则、达成世界性认同的价值诉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立足于当前全球普遍交往的历史唯物主义趋势,以顺应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前提,以遵守人类社会化发展规律为重要旨归,指向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方向,是“一种更具现实性、极富张力、能够引领世界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价值话语形态”[5],富有全面而深刻的人类共有价值,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走向的思想回应。

(二)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任何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都是辩证统一的,对普遍性的考察离不开特殊性,“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2]685。而“一切真实的、寻根究底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3]937。同样的,对特殊性的考察也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才是特殊事物的根据和根本,特殊性是普遍性的表现形式,正是运用这一辩证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社会历史领域的方方面面之后,阐明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客观规律。

全人类共同价值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理论精髓,以其所内在包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真理性方法论解决世界共有难题,体现出了这一观念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普遍性的价值内涵,是当前世界各民族、国家普遍认可的价值精神。全人类共同价值关切全人类而不是少数人的共同利益,表征的是世界各国人民利益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它是人类对于自身所向往目标的共同追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人心之所向、文明发展之所终。它不仅具有共同适用的普遍价值意义,更内含着合乎历史发展趋势、彰显世界发展趋向的客观必然性,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正因如此,任何民族、国家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前提下,都能够从全人类共同价值中找到引领自身发展的普遍价值精神,成为不同民族、国家的共同需要。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有着特殊性的内在诉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其科学而又道义的精神特质能够成为当代各民族、国家的共同价值追求,并且需要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同民族、国家的自觉践行中确证其所具有的普遍价值意义,进而不断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发展,焕发出其本有的思想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6]可以肯定地说,“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绝不是以‘共同’之名否认价值追求的特殊性、民族性,恰恰相反,立足各国国情、彰显民族特色,是这些普遍价值精神确证和显现自身的必然要求”[7]。

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超越

(一)西方“普世价值”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包含着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思想观念的西方“普世价值”产生于资产阶级早期启蒙思想家反抗封建主义的斗争,在其反抗进程中,逐渐将这一价值观念打上“真理”烙印,并将自身包装成这一价值观念的践行者和捍卫者,试图以此垄断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的解释权,把“普世价值”最终推升为具有先天优越性的人类文明中心。“普世价值”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包装产物,具有不可否认的思想缺陷:认为“普世价值”是一种不依赖于人类历史发展物质动因,可以超越时代、超越历史的绝对价值标准,可成为“摆脱了一切现实,摆脱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关系,摆脱了一切性别的和个人的特性”[3]475的“永恒真理”。由于具备这种“一劳永逸”的“抽象性”特质,“普世价值”进而被贴上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的价值标签,成为可凌驾于人类历史变迁和民族特性之上的终极价值观念。显然,人类历史发展早已证明,“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4]380。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与其所属的特定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相一致,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生转变。同社会历史关系一样,人类形成的价值观念永远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的、暂时的。

“普世价值”站在少数资产阶级的立场,是资产阶级主宰世界的政治说教和意图瓦解非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工具。“普世价值”自其形成起,就以维护和服务少数资产阶级利益作为根本目标。从其内容看,自由仅仅是资产阶级内部的自由,民主是有钱人的民主,平等和人权更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特权,资产阶级才是“普世价值”最大的受益者和获利者。而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西方资产阶级还不遗余力地将“普世价值”作为话语工具进行意识形态输出,意图利用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将整个非西方世界纳入到西方国家所主导的世界羽翼之下,从而“构建西方文明的话语霸权,确保西方文明成为世界的主导性文明,强化西方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宰制”[8]。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坦言说:“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9]因此,面对“普世价值”的各种论调,我们一定要认清其“弦外之音”“醉翁之意”。

西方国家借“普世价值”这一价值观不仅在理论上存在虚伪性而且在实践中也难以立足。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披着“普世价值”的外衣,裹挟“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意识形态,插手他国事务、干涉他国内政,实行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以获取战略利益和战略资源。“普世价值”并非什么客观真理,不管如何包装,都无法掩盖其内在矛盾,西方国家用自己的行为戳穿了其“普世价值”的谎言。

(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普世价值”的超越

与“普世价值”完全不同的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站在人类历史现实的战略高度,以谋求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的价值理念为根本目标,在承认各民族各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发展水平差异性前提下所提出的世界性的价值观念。

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西方“普世价值”宣称的可以打破民族、阶级、国家界限,破除文明、信仰差异,具有普遍适用、永恒存在价值观念的虚假性,以尊重不同民族、国家的特殊性为前提,在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中,构建包容各民族国家多样性的共同性价值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运用文化认同的新思维充分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以同一性吸纳差异性,主张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交融。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有着悠久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和谐思想,体现出包含、包容的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更是融入中国人民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不仅彰显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求同存异的处世之道,更传递出中国人民求和平、同发展、共命运的美好愿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1]62。

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了西方“普世价值”实践的狭隘性和虚伪性,以实践经验有力证实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中国坚定倡导和积极践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和平、发展”方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反对“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23。同时,中国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并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重要引擎,用实现7亿多人摆脱贫困的奇迹和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愿景等实践诠释了新时代世界共谋发展格局下的全新范式,不断为全球发展注入了活力。在“公平、正义”方面,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公平正义,主张通过协商、沟通、对话、协作等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国家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以实际行动为建构和谐稳定的新型国际关系而努力。在“民主、自由”方面,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37,充分体现出中国民主道路的本质优越性。而在实质性民主的环境下,中国人民的自由也成为真切、具体、广泛的现实,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获得越来越多的保障。实践证明,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有着广泛而深刻实践意义的价值观念,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价值理念。

三、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路径

(一)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视域中,展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科学性

恩格斯曾明确地指出:“我们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伦理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这种要求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3]471中国共产党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场域出发,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以最能够反映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目标导向,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世界历史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产物。它不仅回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的世情,而且以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为更好地应对“逆全球化”思潮、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提供了全新理念。同时,它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尊重世界各国文明多样性、差异性的辩证逻辑,主动指向了为世界人民谋进步、谋发展的价值理路,体现出鼓励世界各族人民根据本民族国家的具体情况自主实践多元价值精神的意旨,表达出超越阶级局限性和彰显世界思维的高超思想境界,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继承和发展。在世界协同互联日益多极化的今天,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哲学视域出发,坚守和捍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特质,确证其所具有的科学意蕴,从而使其不断展现出真切、具体而广泛的思想魅力,不断确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和真理价值。

(二)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切实践中,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性

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鲜明本色,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抽象的永恒的价值,而是有其历史的、具体的现实主体、时代边界及实践平台,而这些都存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实践场域中”[10]。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以及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的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典范理念。伴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影响力不断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在全球范围产生越来越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的政治诉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其提供重要的价值共识和精神支撑,其中,“和平、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基础,和平的环境、共享的发展是世界相融与共的根本诉求;“公平、正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动力,公平有利于世界和谐,正义可以化解社会分歧;“民主、自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指向,“民主”是世界人民的政治期许,“自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充分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意义更是需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场域中得以实现。我们要通过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性”阐释,积极推动各民族、国家间的和平相处,创造合作共赢的繁荣发展格局,以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和平、发展”的价值理念。我们要努力扩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诺张力,化解时代矛盾冲突,形成新型国际伦理关系,以展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我们要以不断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实践,打造尊重差异的民主路向,实现尊重人权的自由之路,以凸显全人类共同价值中“民主、自由”的价值内涵。总之,“人类的前途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来把握和决定。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我们将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在不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实践中,不断弘扬好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伟大时代意义。

(三)从推动人类文明多样发展的目标中,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义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12]。一直以来,中国积极倡导推动世界文明的多元化、多样化,主张在开放包容的世界环境下,引导世界各民族、国家朝着更加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13]。实践证明,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场的必然逻辑。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展开的世界发展大背景下,必须努力构建全球语境下的多元文明新格局,抒写文明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在推动人类文明的多样发展中,坚定不移地弘扬好全人类共同价值,使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在国际舞台上日益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拥护,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实施和佐证,不断显示出其所具有的强大道义力量。

面对世界发展的十字路口,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内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发展理念充分展现出中国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深邃思考,可以说,“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就是中国发展与世界繁荣有机融通的过程,就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同频共振的过程,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落实落地的过程”[5]。相信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伟大创新理念在世界各民族国家的真切实践中必将展现出其耀眼的时代思想魅力,从而更加有助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韩升.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J].学术界,2022(3):30-36.

[6]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7(1).

[7]王燕.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哲学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22(3):64-71.

[8]谢礼圣.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魅惑和实践陷阱[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4):50-56.

[9]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5.

[10]林伯海.论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1):79-88.

[11]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EB/OL].(2022-10-23)[2024-09-11].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3/c_11290T6161.htm.

[1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求是,2021(1):4-13.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6.

责任编辑:王玉倩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3BKS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宁宁(1981—),女,辽宁沈阳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党的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石心如(2001—),女,山东淄博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