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数字中国建设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其中蕴含独特的世界观与深厚的方法论。具体而言:坚持人民至上是数字中国建设的价值取向;坚持历史思维就要在数字中国建设中做到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坚持战略思维是指要明确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定位、战略愿景和战略蓝图;坚持辩证思维就要正确处理数字中国建设若干对立统一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就要把握数字中国建设的安全与短板。
[关键词]数字中国建设;世界观和方法论;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10-0004-06
数字中国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应对数字化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自觉,是顺应数字科技变革和数字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具体化、时代化。
一、坚持人民至上:数字中国建设的价值取向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的总和,“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1]。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数字中国建设归根结底要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力量,激发人民创造性精神。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立足这一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一方面,在总体性与根本原则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18,凸显数字中国建设人民性立场。另一方面,在数字中国建设具体领域中始终贯彻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社会建设“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3]22,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美好数字生活的需求。要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文化产品新形态和文化消费新模式,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数字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数字中国建设所遵循的价值追求。
(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内核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数字中国建设要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7。数字中国建设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保障数字经济发展的平等原则,提高数字基础设施的“可及性”,丰富和提升全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一方面,确保数字发展机会平等,人人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3]18-19。同时,不断提升信息弱势地区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水平,强化民众对数字化知识和设备的获取能力与使用能力,增强数字包容程度,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另一方面,提升全民的数字素质和技能,促进数字时代背景下人的普遍、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5]539。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升人的素养,进一步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打造全民数字学习终身体系,不断提升民众对数字学习、数字工作、数字生活、数字创新等数字场景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人民群众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动力主体
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主体是人民至上根本观点的精髓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6]57,数字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激发人民的“数字”创造力,为数字中国建设筑牢动力之基。首先,要深刻认识建设普惠便捷数字社会的意义,让数字技术更好造福人民,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数字中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激发青年人才的创造活力。青年是人民群众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事业要着力激发青年人才的主体力量,“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7],将青年群体蕴含的数字创新潜能转化为数字建设活力。最后,注重挖掘其他主体的力量。数字中国建设是全民参与和全民共享的系统性工程。比如,“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一批有竞争力的网信企业”[3]137,要强化数字平台企业作为数字中国战略参与主体、建设主体、创新主体的地位。同时,数字中国建设的顺利进行得益于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5]539,提升对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优化数字治理效能。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发挥好企业、科研院校、智库等作用”[3]11,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大格局。
二、坚持历史思维:做到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
历史思维是“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5]420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一)准确识变:信息化、数字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5]536,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动能、改变全球利益和安全格局的关键力量,“必须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3]43,准确识变,果断出击,不能犯历史性错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伊始便不得不面对文明形态从机器工业文明到信息数字文明,经济形态从发展工业经济、建设工业社会到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能社会的复合转型的过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处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从单纯强调工业化到以工业化为主、信息化为辅,再到如今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8]的深刻转变,表明信息化、数字化成为带动和提升整体现代化的关键力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近十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数字经济规模从2014年的16.2万亿元高速增长至2023年的约56.1万亿元,GDP占比从25.1%上升至44%左右[9]。数字经济悄然成为撬动现代化的“阿基米德点”,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
(二)积极应变:加强全球数字治理规则与标准的研究制定
全球数字治理“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3]160。美国以“数字自由主义”为旗帜,以《美墨加协定》等协议为基础竭力打造全球数字治理“美式模板”。欧盟制定《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实施“全球数字合作战略”,试图推行全球通用的数字经济标准和规则。中国加强全球数字治理规则与标准的研究制定是自身强大的需求,也是深化制度性开放的必然,更是中国在全球数字化赛道中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关键。然而,“数字领域国际合作‘中国方案’尚待完善”[4]5,面对数字发展的时代机遇,我们“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10],及时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一方面,要参与制定前沿数字技术规则与标准。“加强国际数据治理政策储备和治理规则研究”[3]97,“加强区块链标准化研究”[3]123,要特别注重数字金融领域等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搭建全球数字交流合作平台。中国要持续高质量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世界互联网大会机制,延伸与金砖国家的数字经济对话,同时加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文件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包容开放、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治理框架。
(三)主动求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世界强国,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机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债务驱动型增长模式逐渐式微、实体经济回报率降低、美国“小院高墙”政策等问题导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同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11]191,“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3]136。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前的数字变革对中华民族而言是千载难逢7e81ce7ddf876dd1e4c821a56fb39a3b64ba9329424ddeaf8e881fbd98568f88的机遇,而机遇稍纵即逝,一旦错失机遇,将对民族复兴伟业带来严峻的挑战。由此,中国要在经济转型和产业技术革命的历史交汇期紧紧抓住生产力变革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实际上,数字中国建设顺应生产力新的跃迁方向,要用好数据新生产要素和算力新生产工具,培养具备高水平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新劳动者,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坚持战略思维:明确数字中国建设的定位、愿景和蓝图
战略思维“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6]252。
(一)战略定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3]46同时,在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表明,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强调了数字中国建设是指导国家数字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数字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举措,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还强调数字中国建设是国际数字化竞争背景下构筑国家竞争的新优势,突出了信息化、数字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关键性支撑。
(二)战略愿景:全人类共享数字文明发展福祉
“信息技术革命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球性参与和共享的技术运动”[12],共享水平越高、共享质量越优,就越能促进数字智能的发展。以数字技术推动数字全球化是一种与以往阶段性全球化所不同的全球化形式,它通过多元式、共赢式、包容式的展开方式,诠释全球数字文明的共享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不仅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也要更好造福各国人民,“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3]154。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全球数字治理理念的革新,倡导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国际数字合作中的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尊重和维护数字弱势国家的数字主权与数字利益。另一方面,我们要向数字发展领域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设备和服务,强化同其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人才培养、跨境电子商务等数字领域的合作,让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人民能够共享数字文明发展红利,尽可能地缩小数字鸿沟。
(三)战略蓝图:擘画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蓝图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把握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前瞻性地作出建设“数字福建”“数字浙江”的战略部署,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原点。2015年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数字中国”这一概念,随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数字中国”纳入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序列。《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数字中国建设到2025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其次,大力部署数字中国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体制机制。数字中国建设面临纷繁复杂的发展形势,必须“要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3]10。同时,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强化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统筹协调、宏观规划,并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落实好地方网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双重管理体制等。再次,全力部署数字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优先事项。如针对数字基础设施,要“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3]133。针对数字企业国际化水平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引导企业“彻底摆脱部门利益和门户之见的束缚”[3]113,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协调配合。
四、坚持辩证思维:处理好数字中国建设中若干对立统一关系
辩证思维的精髓在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13]。
(一)正确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强调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6]319。在西方“技术联盟”不断扩张、持续强化技术零和博弈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核心数字技术上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并强调企业依靠别人的核心技术,“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3]108。数字中国建设不是闭门造车式的遐想,更不是闭目塞听式的构想,我们要依据生产力的实际发展状况,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理论研究,构建数字中国理论研究体系”[4]61,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深厚的学理基础,塑造数字中国发展模式和治理规则的吸引力、影响力。诚然,推动数字中国建设需要充分激发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也要依托整体国际环境,如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外部的有利条件,赋能数字中国建设。
(二)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运用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必须充分重视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一是要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夯实数字中国基底;二是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的数字化,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势能;三是强化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构筑稳定可信的安全屏障;四是优化数字中国建设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数字领域的合作共赢氛围。另一方面,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部署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需要指出的是,“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14]60。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科技等数字发展前沿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抢占发展制高度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15],数字中国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处理好这一辩证关系。一方面,注重数字中国顶层设计的协同性、引领性、针对性。《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中国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清单》等文件政策从顶层设计上把握数字中国建设的理念指导、目标原则、主攻方向和实践路径,加强了数字中国建设实践的科学性。同时,在2023年3月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要求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组科学技术部,助力数字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将数字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进行战略规划、协调部署。同年10月,国家数据局挂牌成立,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规划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另一方面,注重数字中国建设实践的区域化探索。区域间数字化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必须分区域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是数字中国建设在地方实践的具体探索,利用数字经济赋能地区高质量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省域实践的先行范例,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经验。
(四)正确处理发展与规范的关系
首先,调和技术发展与伦理规范的矛盾。加快完善数字技术的伦理道德体系,强化法o+lTwf66bwwa0naYCpIFMw==律法规、制度体系对数字技术的伦理引导和规范,推动数字技术向上向善发展。其次,塑造规范、公平的全球数字发展生态。一是倡导“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16],让全世界共享科技创新发展红利,二是以国内成熟的数字治理样板模式推动全球数字治理革新,让全球数字治理“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3]158。最后,注重平衡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创新不问“出身”,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数字中国建设重大创新项目,全力培养、使用、支持人才,“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14]118,从而为人才和企业留足释放活力的空间。同时,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监管部门主体责任,“企业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承担主体防护责任,主管部门履行好监管责任”[3]99,不同主体都要落实好管理规章制度,站好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岗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5]332。在激发企业数字创新活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确保数字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五、坚持底线思维:把握数字中国建设的安全与短板
所谓底线思维是一种体现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思维方法,其核心是“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5]423。
(一)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满足自身认知需要、娱乐需要、自我表达需要、社交需要的重要场所,成为影响人们思维认知、情绪心理、创新能力、价值观念的重要空间,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不仅“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3]69。建设一个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关乎数字中国建设的速度与高度,还“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3]51。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中国建设过程中要以底线思维部署网络空间安全行动,构筑人民数字生活的美好家园。一是要深刻认识网络舆论宣传安全的重要性,“抓紧做好顶层设计……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3]13。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快速、精准、有力地遏制网络舆论的不正之风,纠正网络空间中的各种危险性和错误性舆论。二是“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3]54,坚决打赢网络空间意识形态保卫战。三是加强对互联网新媒体的管理和引导,信息化和数字化迅速发展,“如果我们不主动宣传、正确引导,别人就可能先声夺人,抢占话语权”[3]49,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
(二)维护数据资源安全
主权是国家的核心利益,而政权的意义在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一旦国家主权受损,将直接动摇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任何一个国家主权的内涵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而社会条件是动态发展的,这就决定主权在历史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数据是数字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数据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愈加关键。随着数字全球化的推进,“数字主权”应运而生,并将成为大国博弈的新领域。其中,数据主权是网络主权的重要构成部分[17],维护网络主权也是维护数据主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尊重网络主权”“坚持网络主权理念”“高举网络主权大旗”。数据主权一旦受损,不仅冲击国家、企业、个人等数据利用主体,挤压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还会削弱主流价值观认同,侵蚀党对国家的文化领导权。因此,数字中国建设必须绷紧数据安全这根弦,不断“强化国家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3]97,保证网络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确保国家数据主权完整。
(三)补齐核心技术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11]197。以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3]119。从AGILE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评估指数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与美国仍存在着一定差距。“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3]114。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企业运转、百姓生活深度融合,一旦技术上被“卡脖子”就可能阻碍数字中国建设正常推进,甚至可能产生国家、社会系统停摆的严峻风险。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底线思维来思考补齐数字中国建设的技术短板,牢牢掌握发展自主权和主动权。一方面,遵循“需求导向、市场倒逼”的科技发展路径,加强技术与市场的沟通协作,对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方优势、集中各方力量,协同发力推进数字核心技术攻关。具体而言,要把握科技发展进步大方向和大趋势,大力研发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泛在操作系统等前沿科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4]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M].北京: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2021.
[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7]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93.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98.
[9]顾阳.推动中国经济加“数”跑[N].经济日报,2024-03-11(7).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9.
[1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2]安维复.中国共产党何以应对四次科技革命:百年回顾与世纪沉思[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23-134.
[13]本报评论部.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科学思想方法③[N].人民日报,2023-09-11(5).
[1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2.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65.
[17]漆晨航,陈刚.基于文本分析的欧盟数据主权战略审视及其启示[J].情报杂志,2021(8):95-103.
责任编辑:王玉倩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意蕴与实现路径”(23BKS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宇(1997—),男,河南鹿邑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吴燚盛(1998—),男,福建漳平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