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是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观念集成,具备严密合理的逻辑结构。内在逻辑上,其逻辑始项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共同构成了逻辑中项;弘道追求是其逻辑终项。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内涵丰富,从强化党的领导,把好教师工作方向;强化师德建设,传承师者优良传统;强化“引育并举”,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强化评价改革,增强教师发展动力;强化激励保障,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等方面,为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实践进路。
关 键 词 教育家精神;教师职业品性;师德建设;教育强国建设
引用格式 马婷婷,李双龙.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4(30):1-5.
新时代,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使命下,构建具有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必由之路。2023年教师节,习总书记致信全国教师:“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1]这一重要论述的提出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体系,迅速成为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和学术热点,其内容也蕴含着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指引。对此,本文进行了逻辑链条与观点内容相结合的研究分析,以期形成对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全面、充分、系统的认识。
一、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逻辑理路
逻辑学将现代科学理论或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分为逻辑始项、逻辑中项和逻辑终项三个部分[2]。
本文通过分析—整合—归纳—推论相关文本资料,从逻辑链条的构成入手,勾勒呈现出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逻辑理路。
1.逻辑始项:“理想信念”
逻辑始项是逻辑范畴体系中作为整个体系出发点的初始范畴。正确把握逻辑始项也就正确把握了范畴展开和推演的根据,从而正确推演出范畴体系中的一切后继范畴来[3]。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论述的逻辑始项,是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和教育事业寄予厚望的重要表现。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传承优秀师者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塑造者。他们以“大我精神”和“至诚报国”的信念为指导,不断在教育实践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独特的师者风范。这种风范不仅体现在对个人修养和家庭管理的重视,更扩展到了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广阔视野。历代教师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展现出对国家的深情和对民族的责任感,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今天继续传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党和国家迫切需要高质量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教师的重要使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爱国情感、延续精神传统、主动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及塑造新一代的任务。将教育热忱转变为实际的教育行为,为建设教育强国培养人才,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做好时代担当。
2.逻辑中项:“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
(1)以“道德情操”发扬教师职业风范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群,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育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同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客观需求相结合的新理念和新要求,鲜明彰显了教师队伍建设立德树人的要求[4]。习总书记教育家精神论述中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作为教育者道德情操的高标,既是对教育者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高度肯定,更是体现了对教育者发挥自身示范作用,引领社会风气的殷切期望。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对优秀师德文化的继承。“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出自《世说新语》。孔子将“修己以安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作为教师修身立德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并身体力行。师德文化一脉传承,对新时代教师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新时代的教师在自我认知上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角色,他们肩负着塑造学生精神世界与引领道德成长的使命。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引路人和道德发展的楷模。因此,教育者应注重提升自我修养,确立以学为师、以身作则的价值导向,将崇高的道德素养、优秀的教育行为贯穿教师发展的整个过程。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有助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教育任务的实现。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不仅代表着学校的教育品质和育人能力的高度,更是引领和塑造学生成长的航标与灯塔。它不仅是学校的一张闪亮名片,更是决定“如何塑造人”和“塑造什么样的人”的核心方向与目标。教师的德性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发展方向[5]。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征程上更需广大教师崇德修身、严以律己,既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样[6]。
(2)以“育人智慧”润泽教育教学过程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涵养教师育人能力。“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指出学习的人容易犯四种过失:多、寡、易、止。由于学生的心态不同,学习上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要补救学生在学习上的过失,身为老师应先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针对根本进行补救。学生的资质各不相同,没有所谓放诸四海皆准、一体通用之法,如此看来,老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能辨识病因并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达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好老师不会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不仅要有教育家的精神,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由此才能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发挥教师育人才能。教师要发挥教育者的“开智”才能,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孔子是启发式教育的提出者,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智”意味着教师在学生“待发而未发”时,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干预。教师要转化教育观念和方式,培养学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具有竞争力的品质。“润心”是指以润物细无声的长期熏陶,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涵养健全人格。教育是一颗心触动另一颗心的活动,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关心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心理变化,创设有温度的高质量教育,培养学生的智慧心灵。
(3)以“躬耕态度”完善教师业务能力
“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师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必备品质。勤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深厚的知识底蕴、持续勤勉的教学姿态以及过硬的教学水平,构成了教师职业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基础,也是其专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笃行,是教师职业内在的道德准则。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行为世范的自我要求,是教师胜任教书育人职责的必备素养和实现知行合一的必要途径。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的教师,往往具备开阔的视野、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乐学善问的良好习惯。在他们的引领下,学生逐渐形成了虚心问学、笃行不怠的终身学习态度,无形中被塑造成为不断追求知识、勇于探索的终身学习者。进入信息时代,教师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唯有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上不断更新,在教育艺术和育人智慧上持续升级,教师方能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好老师,用真学问将莘莘学子引向知识的殿堂。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新时代教师要以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职业目标。求是,是教育的职责所在。身为教师,要以追求真理、传播真知为己任,对学生充满好奇之心、对课堂充满热爱之情、对教育充满敬畏之心。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培育创新科技人才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也是创新的先驱者。引领学生探索学术前沿,指导学生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教师必须首先理解重大战略的责任。在数智时代的今天,教师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使课堂更活跃、使教学更有趣、使学生更热爱学习,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
(4)以“仁爱之心”诠释教师职业品性
情感性是教师的职业品性内容之一,教师的职业带有情感性,这就要求教师情感细腻而丰富,不能是“冷血动物”。真正的教育应是触及灵魂的爱的教育。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7]。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对教师之爱的深刻阐释,既是对教师职业的内涵把握,更是对教师作为“引路人”的内在要求。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师之爱的具体体现。教师之爱,其意蕴丰富而深远,涵盖了生命之爱、事业之爱以及家国之爱。教育,这项以“仁而爱人”为核心理念的事业,其核心动力正是源自这份无私的爱。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源泉,它赋予了教育生命力和活力。如果教育中缺少了爱,那么它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无法真正称之为教育。因此,教师应当将爱作为教育工作中永恒的主题,让爱的力量贯穿教育的始终,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茁壮成长。“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师者的身体力行,对于学生的感染是潜移默化且巨大的。身为人师,教师关爱学生、躬耕教坛、默默奉献,以育人为一生志业,以实际行动诠释高尚师德,在实现个人教书梦的同时,也在学生心中种下“报国梦”,成就了学生的成才梦。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要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这一要求深植于“仁者爱人”的文化精髓之中,从中汲取了合理因子,并赋予了“仁爱”新的时代意义,使之成为衡量“好老师”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所在。仁爱之心,其本质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它是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被儒家思想视为最高道德准则,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也是个体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师者之仁爱,是源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不求回报,不沾染世俗功利之气。它体现在因材施教、立德树人上,教师们甘愿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坚实基石,学生的成就与进步比自身的荣誉更令他们欣慰。这种仁爱之心,不仅是对学生个体的关爱与尊重,更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奉献。
3.逻辑终项:“弘道追求”
逻辑终项是逻辑体系中的终极范畴,是整个范畴体系辩证运动的最终归宿。“道”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运行发展规律。“弘道”就是传授事物的本质、阐明其中的规律。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将阐明规律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习近平教育家精神论述中的“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广大教师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和伟大职责指明了方向。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师坚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目标遵循。《论语》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元宇宙、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兴起和深入发展,在高端人才和技术高地上进行的国际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党中央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新时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新征程上,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是继续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新时代教育家要弘扬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撑。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思想的启蒙者,必须具备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帮助学生发现真理、认识世界。教师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不仅要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勇于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他们应鼓励学生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紧密相连。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进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进路
依循从知到行的逻辑,在厘清了逻辑理路的基础上,探索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进路,是把握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关键环节。新时代走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道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同时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志存高远、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向前发展,势必要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发展中来,共同汇聚立教育强国建设鸿鹄之志、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之责的精神伟力。
1.强化党的领导,把好教师工作方向
方向指引前进道路。正确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展开的起点,教师一切工作的主要方向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过坚持党的领导,把好教师育人工作的主要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8]。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情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一是要始终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诚,不辜负党和人民交给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实践创新与发展。将党的理论思想中的精华运用到解决实际教育问题中,转化为培养人才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二是教师要进一步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引导教师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把爱国情感、报国信念融入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之中。在塑造教师队伍的过程中,我们应着力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他们自觉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立场,并自觉承担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崇高使命。
2.强化师德建设,传承师者优良传统
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就是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坚持根植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德育为先,五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广大教师争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将个人发展与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有机结合。
一是深化师德教育,通过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弘扬教育家精神,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通过师范生教育,将仁爱之心融入教师的灵魂,扎实修炼教师的育人能力,开阔师范生宽广的视野;二是健全教师荣誉体系,每年评选表彰“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先进事迹,深入挖掘教师优秀事迹和精神品格,讲好教书育人故事,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争做新时代教育家型老师;三是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加强日常的教育监督、加强对教师权利的保障,在全社会提倡尊师重教的风气,鼓励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3.强化“引育并举”,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新时代优秀教师,需要加强力度在引才和搭建平台育才上下功夫,全力构建人才聚集高地并发挥人才推动发展的作用。通过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引进人才,并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提升育人能力,将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贯穿于教师发展的全过程。
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一是要强化高层次中小学教师培养,改革“国培计划”,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实施教师发展数字化行动。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加强教师培训,推进教师团队示范创建。二是在加强体系上下功夫,稳步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三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同时在创新融合上下功夫,引导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
要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一是以全国基础教育师资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进人才补充、编制、职称、待遇、岗位一体化改革。适应小班化、个性化教学需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同时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二是出台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延揽教学人才,不断充实教育教学队伍。
4.强化评价改革,增强教师发展动力
教师是教育的首要资源,也是实现优质教育制度和实现优质教育的重要动力。在持续优化教师评价体系的道路上,我们应着重强调精神荣誉激励与专业成长激励,以灵活多样的“评价指挥棒”为工具,切实发挥教师评价在导向、激励、交流和监控等方面的核心作用。这一举措旨在全面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从内心深处发出“我愿意、我可以、我乐于”的积极声音,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是通过完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在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既要对他们的工作业绩进行准确评估,也要关注他们的工作过程。同时,既要强调团队之间的协作精神,也要尊重每位教师的个体差异。评价的主体应保持多元化,确保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我们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同时也要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融合,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综合表现。二是创新管理模式,探索治理评价结构的变革。学校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完善治理结构,探索扁平化管理评价新路径。各职能部门同频共振,多维度多角度对各级部、各教研组、各位教师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有利于增强学校管理效能,调动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注重师德评价,构筑风清气正师德底色。学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日常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
5.强化激励保障,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通过健全相关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更多优秀教师充分发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高素质师资队伍在新时期新征程上的优异成绩,以及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股尊师重教的浓厚气氛,凝聚起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教育引导新时代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责任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一是按照“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原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绩效工资改革,充分激发教师队伍干事创业热情。同时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9]。强化教师住房保障,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合力解决教师住房、子女入学等需求,切实解决教师急难愁盼问题,为广大教师潜心教学科研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从而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福[EB/OL].(2023-09-09)[2024-01-01].http://www.gov.cn/yaowen/liebiao/
202309/content_6903083.htm.
[2][3] 彭漪涟,马钦荣. 逻辑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665.
[4] 葛新斌,莫靖聪.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向度[J].教学与管理,2024(01):1-5.
[5] 陈亮,杨娟.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逻辑框架与推进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4):13-25+53.
[6] 肖贵清.做无愧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05):37-43.
[7] 李政涛.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0.
[8] 黄蓉生,石海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维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9):109-114.
[9] 程路,邢星.全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访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J].人民教育,2023(05):27-30.
[作者:马婷婷(2001-),女,河南信阳人,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李双龙(1976-),男,山西平遥人,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