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是一部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相结合,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正在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积累了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本质规定性与模式中国化相统一,目标连续性与步骤阶段性相统一,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统一等基本经验。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历程 成就 基本经验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制度自信融入‘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研究”(21BKS131)
[作者简介]刘明辉,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 430079),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十堰 442002)
[DOI编号]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5.002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18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于百年党史的主题和主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相结合,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基本经验。
一、实现站起来、富起来,正在实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之后,历史先在的西方现代化基于资本逻辑形成了封闭而独断的“中心—边缘”“文明—野蛮”的主体形而上学霸权,封建落后的中国被裹挟其中。鸦片战争之后,为了摆脱这种“边缘”和“野蛮”地位,中国社会各阶级从自身经济基础、阶级阶层地位、政治诉求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现代化方案,但多以失败而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持续探索中,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一)实现站起来:从“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到“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21年—1978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承载着中华民族求富求强梦想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百折不挠、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创设了根本政治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条件。1953年至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基本制度基础。
1956年,党的八大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188为破解这两对主要矛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具体举措进行了艰辛探索。在战略目标上,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3] 677。在战略步骤上,提出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3]677。在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现代化的具体举措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或比较正确的理论、方针、政策或动议,比如:“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矛盾学说、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总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等等。但由于理论缺陷、经验缺失、对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等原因,中国式现代化也遭遇了重大挫折。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345。也就是说,“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建立了制度基础、夯实了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实现富起来: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978年——201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重启、坚持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目标。1979年12月,邓小平在接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5]237。所谓小康,就是虽不富裕,但也不穷,日子比较好过。邓小平把这样的小康社会定义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目标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的深化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江泽民在“小康”目标的长期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构思出了“全面小康”的目标。胡锦涛面对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在“全面小康”的目标中增加了“和谐”因素,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上,邓小平将“两步走”战略发展为“三步走”战略,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积极稳妥的规划。到了20世纪90年代,考虑到“第一步”和“第二步”已经基本完成,以及新问题要求新实践,党中央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是在邓小平“三步走”战略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对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清晰和更具体的步骤。
在现代化的战略动力方面,邓小平将改革和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6]370,“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6]202等掷地有声的论断,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和反思的创新成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最强大、最根本的动力,提出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引进来”的方针。
在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上,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科学性的举措,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富起来”。
(三)正在实现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12年—21世纪中叶)
跨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胸怀“两个大局”,大力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上,从最初的“四个现代化”到“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定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这一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再分“两步走”,到21世纪中叶完成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然后,进一步擘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是更为长远的目标。这样就形成了富有层次感的逐步递进的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从现代化的战略纲领来看,“四个全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纲领。“四个全面”是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战略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到2020年底,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如期完成。2021年10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战略纲领的与时俱进。
从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上看,擘画了新“两步走”战略,即“两个十五年”奋斗目标。“两个十五年”奋斗目标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江泽民“新三步走”战略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党的现代化战略步骤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新“两步走”战略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将原设想的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从21世纪中叶提前到了2035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了定性分析;二是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科学表述,从党的十三大首次阐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富强民主文明”的,到党的十七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加入“和谐”,再到党的十九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加入“美丽”,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的科学表述。
此外,党还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军队、外交、祖国完全统一、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的现代化作了战略部署,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走在实现“强起来”的康庄大道上。
二、“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
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10这一表述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
(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方面产生积极成果的过程,即不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联式”协调发展的过程。“五大文明”是具有各自特定内涵,彼此又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概念,其协调发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前三对关系主要论述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第四、五对关系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第六、七、八、九、十对关系侧重于在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调动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围绕着这十对关系,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民主、党政关系、领导体制、所有制结构形式、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知识分子政策、“向科技进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推动了“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形式和分配制度、建立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西部大开发、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加强党的思想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共同富裕”理论,注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了更高水平的“五大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促进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制度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同发展,推动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4,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出“两山”理念,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铁腕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在新时代促进了“五大文明”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成就
物质文明的历史成就,一是体现在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新中国成立70余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中国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破百万亿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2023年,中国GDP总量超12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疫情之后世界经济复苏的压舱石和助推器。二是体现在建立并不断完善根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9]764。
政治文明的历史成就,体现在建立并不断完善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发展了人民民主事业。尤其是在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人民民主事业的无端指责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7]260-261。
精神文明的历史成就,一是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贯彻和彰显。二是体现在提出“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0]36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协调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社会文明的历史成就,一是体现在“七有民生”上,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11]46。具有兜底性、普惠性和基础性特征的“七有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具体实践。二是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逐步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渐进共享、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生态文明的历史成就,体现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在“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2]19,体现在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体现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新能源革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0其中,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的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上的价值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奔赴的现代化,是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种较低基础条件和较高价值目标之间的差距,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发展放在第一位。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至上、人只是手段的工具理性,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理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要实现如此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要摆脱物质贫困和异化力量的束缚。具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以具体呈现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8]4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为实现这些“期盼”而探索的新模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将高质量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将人民民主视为应有之义,将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双富”看作根本要求,将共同富裕当作本质要求,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看成内在要求。这样,中国式现代化就必然要求实现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从而构成了“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侧重于解决国内问题,彰显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交往上的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交往文明上的价值目标。“五大文明”与交往文明共同构成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结构和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终的价值目标。
三、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相结合,并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在探索历程中,形成了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人口规模巨大基础上的现代化,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在国际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是最终要促进文明转型、文明融合、文明发展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建立在如此现实基础、价值目标和样态特色基础上的现代化,必然对领导力量提出了在政治判断执行力、理论创新引领力、群众动员组织力、利益统合分配力等方面的高要求。在中国所有政治力量中,能够满足这些“高要求”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都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充分彰显了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原则和第一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以人为本具有的内涵,一是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依归,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要人民共享,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是要尊重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力量。“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13]654,“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12]139,史无前例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也必将再度见证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
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伟大事业。初心和使命决定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体现党的意志就是体现人民的意志,宣传党的主张就是宣传人民的主张,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14]452。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糅合党性和人民性的伟大事业。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保证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强劲的力量。
(二)坚持本质规定性与模式中国化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清晰地点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15]109因此,在质的规定上,中国式现代化要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比如: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形式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这些都是不能丢弃的基本原则。丢了,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变质、偏航。
在模式上,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但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1]15等现代性因素。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但继承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理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节制资本与共同富裕、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归宿等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但遵循以工业化为起点,以科学技术为根本动力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并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创新版本,是包括了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部署等在内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这种创新保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活水和与时俱进。
(三)坚持目标连续性和步骤阶段性相统一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使命任务。这一目标虽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但指向是统一的,是一以贯之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而且,结合不同阶段的时代主题和主要矛盾,阶段性目标各有侧重又实现了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美苏两极格局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着重解决先进的工业国需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小康”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综合表述,之后,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实现了从“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转变,着重解决中国“富起来”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两个大局”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020年底,在这一战略目标完成后,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两个十五年”奋斗目标,着重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偏重于经济领域的“四个现代化”,逐渐发展为覆盖所有领域和所有群体的全面小康,再发展为历史起点更高、物质基础更雄厚、发展格局更科学、综合实力更强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了基于现有基础、正确研判国内外形势、侧重于持久发展力的与时俱进。目标连续性与步骤阶段性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既有定力又具有活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作出了系列阐述。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尚需要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了定性分析,也对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了十二个方面的战略部署。这些定性分析和战略部署是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连续性和步骤阶段性的集中体现,对于深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顶层设计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四)坚持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统一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3纵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因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物质现代化为突破口而肇基的。后随着理论深化和实践深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现代化不是单向的物质现代化,而是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协调发展的多维度现代化。在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进行多维度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任务多样繁重、容错空间较小、外部遏制干涉较多等困难。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要想行稳致远,就需要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并且最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提升。因此,从毛泽东提出“铲地基”和“起房子”,到邓小平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5]333,再到新时代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度现代化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鲜明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以物质现代化破局和肇基,还是以制度现代化作为重要支撑和鲜明特色,其核心理念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依归和深厚力量,实现“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彰显现代化特性、顺应现代化趋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力量和根基在人民,成果也由人民共享。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统一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制度建设、根植于人民实践,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政府白皮书汇编(2021年):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于光大]
The Course, Achievements and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Explor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LIU Ming-huif294e056a998c1e290f298f53c147780
Abstract:The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 history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s united and led the people in combining Marxist modernization theory with the concrete realitie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with the elements of modernity i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continued to advance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realizing the great leap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standing up to becoming rich and becoming strong,“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political, spiritu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ccumulated basic experience in unify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with the main body of the people, unifying essential stipulation with the Chinese model, unifying the continuity of goals with stages of steps, and unifying material, institutional, and human modern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ourse Achievements Basic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