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守正创新的理论传统。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禀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假如说推进理论创新的深刻本质存在于党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逻辑之中,那么,它的本质的现实性则主要通过特定的理论内容和实践运用获得实现和表征。运用守正创新方法来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规律,必须以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为前提,以坚持理论创新的问题意识为鲜明导向,把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作为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守正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在新时代更是具有了思想路线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党 守正创新 方法 理论创新规律 思想路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18ZDA001)
[作者简介]覃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国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 200433)
[DOI编号]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5.001
没有对理论的领导权,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核心观点。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1]599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抽象,其一经形成又构成政党行为的先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引,就没有政党的正确行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善于推进理论创新,并用发展着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而其推进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坚持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的方法。所谓守正,即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所谓创新,即在广度和深度上推动理论的生长。“守正”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发展不偏离正确的原则和方向,“创新”才能使这一政党更好运用其理论创新成果来把握和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原因在于其拥有建立在守正创新的理论禀赋之上的真理性;而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能”,则是由于其总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从而科学解决了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考察守正创新如何构成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论述守正创新的思想路线意义。
一、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禀赋
马克思主义政党,顾名思义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研究守正创新何以成为其推进理论创新的思维方法,首先要在理论逻辑上深入揭示守正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本质关系。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禀赋,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树立理论创新的方法论自觉的思想基础和认识根据。
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守正创新的理论传统。早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就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得出到物质生活关系中去寻找理解人类历史锁钥的结论。恩格斯则通过考察国民经济学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从另一条道路得出了同样的思想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里,马克思恩格斯在全面阐释他们共同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传统。关于守正创新,他们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作了说明:“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5“随时”是一个时间范畴,“随地”是一个空间范畴,时空条件的结合明确了“原理”的适用条件,规定了“原理”的特殊性内涵,从而得以超越了教条化的认知倾向。“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论断的深刻意蕴,就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身所蕴含的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属性,“守正”对应的是对一般原理的坚守,而“创新”对应的是要结合历史条件推进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由此可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传统,也因而构成他们对待自己的理论的一条根本准则。这种传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质,使其能够从本质上区别于西方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直观唯物主义世界观,并在指导不断变化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始终发挥思想基础作用。
守正创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守正创新的理论禀赋,从根源上看,主要是得益于这一理论所包含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从基本原理来看,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规定,是以实践观为重要哲学依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逻辑展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一句经典的论断:“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0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明确“实践”范畴的物质性前提,他们强调新的历史观“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3]544。作为“活”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能不反映动态变化的物质生活实践,它不能不在改造世界中培育和锻造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从方法论原则来看,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生动表达,是以矛盾观为核心内容的唯物辩证法的集中彰显。对于这种矛盾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进行了描述:“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22这种方法论构成守正创新的重要基础。守正与创新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这种统一体现的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彰显了深刻的唯物辩证法逻辑。只讲创新不讲守正,丢掉其普遍性内核,马克思主义就面临被不恰当“修正”的危险;只讲守正不讲创新,忽视其特殊性本质,马克思主义就可能变成僵死的“教条”。所以说,守正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内在契合、本质一致的。
守正创新的理论禀赋彰显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斗争逻辑中。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就要勇于直面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在早期的哲学和经济学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重点清算了德国古典哲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中,他们又深刻揭示各种“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学说的误区。在1848年以前,两人主要是在批判错误思潮中确立其基本理论的,而在这之后,他们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起点上推进对自身理论的守正创新发展历程。若不是坚持守正创新的品格,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不断走向成熟。到第一国际后期,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4]63。面对国际内部和德国党内复活的机会主义思潮,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不懈捍卫科学真理,继续传播和发展他们的理论。针对19世纪70年代末的法国“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发出“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5]590的嘲讽。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持续辩护和创造性发展,使守正创新的理论特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得到继承和发扬。而到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成长,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继任者们在斗争中实现守正、在发展中实现创新同样是密不可分的。列宁猛烈批评伯恩斯坦、考茨基的修正主义以及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学说,持续与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马赫主义等展开斗争,始终捍卫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正统性,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列宁主义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进行顽强斗争,孕育和发展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先后出现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立三路线、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张国焘分裂主义路线、王明右倾路线等错误思潮,给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毛泽东思想正是在与这些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不断开拓守正创新的新局面的。在执政条件下,我们党在坚持“以苏为鉴”的原则下,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主观主义,实现了对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发展和运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首先从哲学上进行正本清源,使人们突破假马克思主义的束缚,同时坚持勇于追求和探索真理,与各种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事实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从来都是在守正与创新的进程中不断捍卫自身的纯洁性的。
总体上看,从理论禀赋来看,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和品格,是这一理论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本质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历程中,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持续实现理论生长的基本方法指引。只有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才能不断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内涵,才能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意蕴。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守正创新的历史进程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禀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突出政治优势。习近平指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6]究其原因,是因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武器”,而推进理论创新是实现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内生动力。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更深入地看,推进理论创新的深刻本质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逻辑之中,而它的本质的现实性则通过特定的理论内容和实践运用得以现实展现。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历程深刻体现守正创新的本质。理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理论对政党功能的彰显,依赖于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孕育中的理论生长。只有历史地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才能发挥好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导引作用。在1916年致阿尔曼德的信中,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4]163这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真理,它的普遍性寓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的特殊性之中。故而,要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政党的行动,必须历史地、具体地对待它,即把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土壤和社会特殊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无非就是一个坚守和发展真理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一个善用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不断拓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命题。在中国的语境下,实现民族维度上的“中国化”与时空维度上的“时代化”的有机统一,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主要逻辑进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在这一逻辑进路中先后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系列重大理论成果,赋予了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使其在守正创新中始终富有生命力和体现创造力。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百余年历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这一进程是在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进程。守正创新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和深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
理论向度的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内核和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在理论维度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和方法论守正创新的历史。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不断出新的理论内容至少包括三大方面:其一,社会发展规律理论基础。社会发展规律理论即社会基本矛盾构成历史发展根本动力原理的提出,实现了世界思想史上的哲学革命。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创性思想,它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社会主义改造论、改革开放思想、社会主要矛盾学说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认识成果的合规律性基础。在党的理论创新史中,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硬核,这个理论硬核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正确理论方向。社会发展规律同时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和政党的理论创新活动,理论创新不可能游离于社会发展规律之外,而只能跟随着这一规律所指引的方向不断走向拓展。其二,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简明扼要地高度概括道:“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7]8从百余年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维护和捍卫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不断把追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作为政党纲领。从提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到号召“把人民利益作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最高准绳”,到阐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不断拓展和深化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解。不断对巩固和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作出理论解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历程有了始终如一的价值主脉。其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1929年6月,在《给林彪的信》中,毛泽东首次使用“错误的思想路线”的表述[8]74。1930年5月,在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中批评了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现象,使用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的表述[9]116。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正面的意义上使用思想路线的概念。此后,在系统总结错误思想路线所导致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解决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学习方法的任务。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即“实事求是”,并解释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0]801后来,邓小平对思想路线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的概括:“思想路线是什么?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基本思想。”[11]6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大理论成果的灵魂主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重要构成,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实践向度的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目的和归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如何不断实现守正创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提供了重要基础。与理论内容相对应,这一守正创新的实践历程也主要围绕三条基本线索而进行。第一,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以“革命”的手段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改革开放是以“改革”的方式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也是要顺应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推动社会进步,它们的根本目的都在于拓展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和激发生产力的发展活力。正如习近平所论述道:“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2]第二,从对人民至上地位的保障来看,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谋复兴,无非都是奔着一个根本目的,也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获得更好的自由民主权利和生活品质。这一价值理念已经深深嵌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开创的伟大实践进程之中,而且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发生偏离。党的百余年的历史既是党的奋斗史,也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历史,是满足人民需求、实现人民价值的历史。这在理论上是如此,在实践中更有集中的体现。第三,从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的胜利靠“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功实践靠“实事求是”,而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也得益于“实事求是”。毛泽东曾形象地说明了实事求是对中国共产党推动革命事业的重大意义:“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10]835-836邓小平在1992年谈道:“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1]3822001年8月,在国防大学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江泽民也明确论述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要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成功经验,这是很基本的一条。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继续前进,不断有新的作为,仍然要坚持这一条。”[13]336在新的条件下,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14]
三、以守正创新方法把握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规律
习近平深刻指出:“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探求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揭示客观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必然趋势的过程。”[6]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贯彻守正创新的基本方法,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不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从现实逻辑来看,把守正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重在把握三个方面的理论创新规律。
第一,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就要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这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习近平阐述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15]在守正创新中把握党的理论创新规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守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思想之本、理论之源,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理论创新越是向前推进,越不能割断了魂脉和根脉,否则文化就丧失自身的根基和价值。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和依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今语境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化时代化”的强调,既彰显这一思想的民族性和独立性,同时也体现这一思想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这一创新的理论形态,建立在魂脉和根脉相互契合的基础上,依靠“两个结合”的深刻互动和深入交融,铸就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强调:“‘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16]这一理论创新的过程,既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又使马克思主义走向了现代形态,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在坚守自我、推陈出新中更好地坚持了理论创新的大本大源。
第二,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就要牢牢坚持理论创新的问题导向。在西方哲学的思想谱系中,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最强调问题意识和最坚持问题导向的。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这一理论从不回避现实矛盾和问题,从来都是在回应和解决时代课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坚持问题导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理论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造的鲜明方法特色。习近平指出:“生活之树常青。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17]63当今时代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必须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决定了我们党在推动理论创新时应科学理解把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前提条件,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理论就是空洞的、无根的。习近平深刻指出:“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贡献,无一不是为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如针对一段时期内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观点;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的状况,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针对经济领域不断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提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针对制度建设的短板、弱项,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观点;针对当前国内外安全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带来的挑战,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原则和总体国家安全观;针对一度出现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问题,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的思想并强调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等等。实践没有止境,实践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推进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和世界,我们党要开创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把理论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解答好“四个之问”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守正创新中使理论彰显出更加有效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应强调的是,一个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这个时代的人民群众最关切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归根到底是贯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本观点。作为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特质,这种人民性内含实践本质。由于人民群众身处社会实践舞台的最前沿,所以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就要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这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解这一科学理论需要运用整体性的视角,具体来说,既不能割裂其内部各个理论构成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要避免因碎片化的理解而陷入“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的误区。譬如,如果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秘密,不能用剩余价值学说等原理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也就难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难以理解 “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再如,如果只是抽象地理解经济决定论而忽视政治、法律、观念、道德等其他社会历史要素的作用,就难以正确体悟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辩证逻辑,难以正确认识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体系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而学理性则以理论的彻底性为体系性提供支撑,这是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与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的。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经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概括,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并总结提炼和深刻阐述‘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15]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实现了理论创新的新飞跃。一种理论要实现新的飞跃,必须为解决实践中的新的时代课题提供答案,这种解答要求要具备系统的、集成式的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解答时代课题的主要贡献,总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把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推向新时代的语境,通过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鲜明回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的重大命题;二是把中国的伟大社会革命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阶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相交汇,为马克思主义回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三是把中国共产党推向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新起点,在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全面彰显了历史自信和政党自觉的新高度。基于对时代课题的回答,这一理论体系既创造性地对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奋斗目标和战略基点、发展理念和发展格局、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等作出系统阐述,又分领域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党的全面领导论、中国式现代化论、经济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论、新质生产力论、全过程人民民主论、法治中国论、文化自信论、美好生活论、社会治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总体国家安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论、自我革命论等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要将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放到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同时深入研究阐释其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的学理内涵,“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18],并在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的新进程。
最后要看到的是,守正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在新时代更是具有了思想路线的意义。这意味着其不但是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也是指引党的事业前进的认识论指南。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精神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它是这一政党依据自身信仰的指导思想来引导自身行动和实践的认识路线。这就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定义。思想路线无疑是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引。新时代党的思想路线的鲜明特点,就是强调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换言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需要更加突出“守正创新”的要求。
习近平多次强调守正创新对于新时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价值。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9]418-419后来,他进一步深入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20]30这两处论述尽管没有出现“思想路线”的概念,但事实上却深刻阐释了“守正创新”作为新时代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要求的意蕴,表明只有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方法,才能更好地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
从守正创新与作为思想路线时代内涵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关系看,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历程也可算是一个坚持守正创新的过程。守正创新与解放思想都强调理论维度的突破常规,都意味着改变因循守旧、排斥新事物的思维状态。守正创新与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和根本点都是客观实际,都蕴含着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守正创新与与时俱进都突出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时空属性,指向正向的前进状态。守正创新与求真务实都强调对真理和价值的追求,都把实践作为唯一检验标准。总的来讲,守正创新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继承和发展,构成党的思想路线的新时代表现。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求是,2023(10).
[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2).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8(1).
[15]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
[16]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求是,2023(7).
[1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于光大]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Pursuing Innovation:The Fundamental Method for Marxist Parties to Promote Theoretical InnovationdUemPaBNCvhr+hUiNf+ZhAn9ufLYI986SBJBmSLhCIE=
QIN Zhe LI Guo-quan
Abstract:Marx and Engels established a theoretical tradition of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 This method is the distinctive attribute of Marxist theory and a political advantage of Marxist parties. It serves as the fundamental method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o advanc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 CPC's process of uphold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is approach. If the profound essence of promot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utlines in the Party's adherence to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s basic logic through this method, then its essential practicality is mainly realized and represented through specific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the law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applying this method requires a commitment to the core and foundation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maintain a clear orientation towards issues i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continuously advance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of the Party's innovative theories as an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 important pathway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upholding to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pursuing innovation for Marxist parties, assumes the significance of an ideological path.
Key words:Marxist Party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Innovation Method Law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deological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