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进行霸权护持的过程中,美国不仅仅依赖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通过话语制衡等方式实施结构性软实力。国家战略叙事被认为是塑造利我情景、调动资源、压制对手、强化联盟、建构行动合法性并赢得国际支持的强有力的话语武器。近期美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和《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计划》的连续出台标志着拜登政府将气候危机下北极地区的战略重要性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此,拜登政府侧重从“议题凸显、话语解构和认知重塑”三个叙事操作机制来推进其北极战略叙事,通过互文性叙事、反叙事和框定性叙事策略来重构北极威胁、凸显敌对国家、塑造国家角色、调动内外资源、联动北约盟友等,从而为美国实现对北极安全秩序的主导以及强化北极区域霸权性领导提供合法性话语叙事支持。全面理解拜登政府北极战略叙事的深层逻辑,有助于有力回应美国对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行为的污名化并为中国在北极的“冰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有益的战略叙事建议。
关键词:
战略叙事; 北极战略; 霸权护持; 拜登政府; 气候危机
中图分类号:D771.2A005014
北极理事会北极检测与评估计划(AMAP)工作组发布的《北极气候变化新进展2021:关键趋势和影响》指出,作为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北极近地表气温升高幅度(3.1℃)约为全球平均的3倍,北极海冰范围正在以每10年约13%的速度缩减,“在极端情况下,2050年之前就会首次出现北极九月份无冰的现象”。①“无冰”北极导致资源开发、航道探索、生物科技研究等人类活动增加,给北极的地缘政治环境带来了很多竞争和紧张的因素,大国之间的竞争态势必然上升。②拜登政府上台伊始就将应对气候危机确立为国家内政外交的首要议程,并强化对气候脆弱地区北极的关注。同时,在北极地区地缘战略竞争日益加剧和俄乌冲突持续不断的背景下,2022年10月,拜登政府先后发布《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对美国北极安全和利益进行再界定,首次将北极地区战略的重要性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上。2023年10月,美国接续发布了《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计划》,通过更为具体的行动规划来提升北极地区在美国霸权护持战略中的重要性。这体现为:一方面,拜登政府延续并强化了奥巴马政府的北极政策转向,使气候变化加速下的北极政策受到空前的关注,以此来重振美国在北极事务中的资源掌控力和支配性领导力;另一方面,延续特朗普政府重视中、俄等地缘竞争对手的政策,强化北极地区的大国竞争叙事,确保美国及其北约盟友对北极的介入以及赢得战略优势地位。战略叙事是国家领导人塑造利我情景、调动资源、压制对手、建构行动合法性、强化联盟、赢得国际支持的强有力话语武器。①基于战略叙事理论,本文探析了拜登政府在北极战略叙事中的具体话语操作机制和策略选择,聚焦拜登政府如何通过塑造气候危机和大国博弈的叙事体系来推进其护持霸权的北极战略叙事,探究其深层逻辑,以期为中国在北极的“冰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相应的叙事建议。
一、 霸权护持下的战略叙事操作机制
叙事就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推进“创造意义”的过程,即将不同情节进行组合使其相互联系,从而实现对于某个事件的连贯性解读,进而提供一种关于世界或行为对象的体验性见解与认知。②叙事可以构建社会身份,在经验认知的基础上阐释目标及对社会秩序的期望,从而塑造行动方式。爱德华·布鲁纳(Edward M. Bruner)认为,叙事不仅构建意义,还因为阐释的政策及故事内容结构的多样性而产生不同的权力。③因此,政治是权力斗争的过程,也是“争夺意义的过程”。
(一)战略叙事的内涵与霸权护持的功能
国际关系中的叙事主要体现在国家的各种外交战略性话语中,可升级为国家战略叙事。④战略叙事可以被界定为:“在国际体系中,政治行动者构建政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共同含义,以塑造国内外行为者认知与行为的一种话语手段。” ⑤战略叙事作为国家外交话语实践中的一种具体工具,以“讲国家与国家之间特定情景的故事”的方式在施动者与国际受众之间搭建桥梁,说服国际受众接受信息,从而对某一国际事件产生共同理解甚至情感共鸣。为了塑造身份、聚集认同、分化敌方、调动资源、动员民众、激励行动与实现目标,国家战略的制定离不开缜密的话语叙事。基于此,霸权国为了实现权力护持目的,不仅仅依赖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注重通过话语制衡等方式施行软实力,即“通过话语促成有利于自身的权力结构”⑥。具体而言,霸权国战略叙事的功能性体现在塑造世界意义(建构叙事情景)、维护自身身份(叙事角色)、对外输出权力(设置特定情节)这三个方面。
首先,霸权国可以运用战略叙事塑造世界情境。战略叙事的实质是推动国内外受众与叙事者就叙事文本传递的身份与利益认知达成共识,为其行为实践提供合法性的世界情境支撑,⑦也即“我们创造并使用叙事来解释和理解我们周围的政治现实”⑧。叙事情境设定的这种“非中性”特质,是叙事者对相关主题立场态度、情感投射与价值判断等综合阐释的结果,不同方式的情景描述会传递不同的意义。霸权国可以“通过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以证明目标的合理性,从而塑造国内外参与者的行为”⑨。这意味着霸权国不仅可以利用自身主导地位强化既有国际秩序的合理性,还可以同时构筑自身地位受到威胁或挑战的世界叙事情境,固化假想敌形象并为护持行为提供合法性。
其次,霸权国还可以通过身份叙事来塑造自身角色。叙述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价值观、行为目标等叙事来界定自身角色,以吸引受众、提升共鸣感并增强说服力。为了维护身份稳定性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持久承认,霸权国偏向使用连续统一的战略叙事话语来构建自我形象。其战略叙事中的身份常界定为“代表了世界正义和对自由价值的捍卫”且“能为更多国家提供公共秩序和公共产品”的“领导者”或者“英雄”角色。霸权国为了占据道德高地,往往会将所有问题都归责于崛起国,其既要坚持“维护”现有的国际秩序,也要“拯救”和“团结”已然受过胁迫的其他国家作为其盟友及伙伴,来共同解决全球危机。
最后,霸权国还可以通过特定叙事情节的设置来输出话语性权力。为了达到战略叙事的目的,霸权国会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事件,进行有偏向性的描述与解释,通过构建的特定叙事意义来影响受众的价值判断。这些具有因果关系和时间性的事件安排即战略叙事中的“情节”。在叙事情节编排方面,霸权国倾向于叙述一个自身对崛起国“无计可施”和“衰退与进步”的“悲剧”故事,如北极军事化和安全化进程的加速是在“逼迫”下做出的“无奈”选择。而当这种情节设定被大多数社会主体所接受时,该叙事就成了世界主叙事,霸权国则拥有了“叙事主导力”来展开话语制衡,通过塑造国际政治的认知格局,进而保障其战略叙事对国内外受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接纳度。①
(二)霸权护持逻辑下战略叙事的操作机制
在霸权护持逻辑下,战略叙事可以理解为一个在国际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霸权行为体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中,针对性地构建叙事空间,界定故事角色并设置情节发展,从而强化自身的领导地位并达成权力护持的行动预期。奥利维尔·施密特(Olivier Schmitt)指出,国际社会中的战略叙事是指叙事者描述出令人信服的具有“战略性”的故事情节,其中完整的战略叙事包括词汇与行动者(施动者),情境设置、环境或空间(叙事背景),语言组织与投射(叙事过程),塑造认知的解决方案 (叙事目的)等。②基于此,霸权国的战略叙事推进离不开具体的话语叙事操作,即通过议题凸显机制、话语解构机制和认知重塑机制使得“特定话语塑造的故事情节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组织手段,将看似无关的事件经过信息筛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合理连贯且令人信服的叙述”③,从而起到对手锁定、资源调动、共识形成和盟友动员等作用。
1. 战略叙事中的议题凸显机制
议题凸显机制意味着在战略叙事过程中让国内外受众接纳并聚焦于特定的叙事情景和文本情节,从而凸显叙事者所要强调的叙事议题和话题情景设置,起到国际舞台“聚光灯”的效应,其中最常用的是互文性叙事策略。互文性策略是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借用,即通过新的信息与国内外受众记忆中已有的想法产生碰撞来影响受众的态度与立场。这种互文性关联能够起到烘托叙事背景、将受众带入叙事情景、说服受众、增加权威性宣称和强化议题合法性的作用。④
互文性叙事策略往往通过叙事反复、贴标签等微操作机制实现。一是叙事反复策略,即有意识地重复使用关于情景、角色、形象等相关要素以形成呼应,从而使其产生内在联系。霸权国的叙事反复是其叙事累积的主要手段,通过多次引用以及重复关键词来突出议题设置背景。①而多种文本在相互呼应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受众对于特定议题的关注度,而且其内在的逻辑性会强化战略叙事下的新型世界情景对于受众的吸引力。二是贴标签策略,即叙事者以“贴标签”的形式固化行为体的角色设定以及情节设置,限定解读方式与情感投射,从而快速赢得国内外受众的关注度,如给国家贴上“伙伴”以及“威胁者”之类的不同标签。这种策略通常会发挥固化形象以及激发情感共鸣两方面的效用。一方面,不论这种言辞是否与事实相符,霸权国贴标签式的说服诱导都可以潜移默化地美化自身并将竞争对手污名化。另一方面,贴标签的暗喻能够赋予话语情感色uuqZnqLi6rF6y7JuG16kr79YPNaPGzp8DSoiLE+MwMI=彩,强化听众的情感认知,塑造听众的期待。贴标签将情感修辞作为武器,在观众脑海中塑造出一幅幅生动图像,使其不自觉陷入情感捆绑,改变其认知系统与情感状态,形成深层信赖。
2. 战略叙事中的话语解构机制
话语解构机制是在“国际话语竞争状态”中进行语言组织与投射(叙事过程)的关键环节,即解构、消弭甚至污化竞争对手的叙事形象和话语体系。霸权国通过话语解构可以更好瓦解崛起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性作用,扭曲和解构其话语体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这种叙事逻辑主要依赖反叙事策略。杰拉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指出,反叙事(anti-narrative)就是“使用叙述技巧但却彻底怀疑叙述逻辑和叙述规约”的“反故事”。②反叙事策略的本质是一种话语解构扭曲机制,是指叙事者对既定意义系统下的叙事规范加以消解。叙事者通过消解过去构建的叙事情境、角色设定等要素,从而依据自身的诉求质疑及批判现实并重塑历史。
反叙事策略微操作机制包括解叙事、转叙事等。一是解叙事,即对既有叙事进行消解。③可以理解为叙事者通过解构、取消乃至否定先前的叙事等手段,在质疑先前叙事真实性的基础上推出新的战略叙事。这不仅可以转移受众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说服受众转而支持自己。二是转叙事。在叙事过程中,霸权国还会习惯性扭曲事态发展,运用“魔鬼转移”(devil shift)和“天使转移”(angel shift)两种策略来挑起冲突和打击对手。④“魔鬼转移”策略是指叙述者有意夸大对手的邪恶程度,并使用“恶棍”角色强调对手的权力和邪恶。⑤当叙事者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并预感自己可能会失败时,会夸大对手的力量⑥,这有助于建构国内竞争观念并通过动员国内资源以便能更有力地打击竞争对手。⑦ “天使转移”策略是指叙事者会将自己描绘成能够解决问题的“英雄”和“救世主”,其强调叙事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为国内外听众提供稳健的战略收益和积极的国际秩序预期。⑧
3. 战略叙事中的认知重塑机制
战略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塑造新的认知解决方案。认知重塑机制意味着叙事者不仅要解构原有的或者竞争方的话语体系,还要进一步重塑广大受众的认知图式,是一种“先破后立”式的叙事过程。图式是发生在人类头脑中的预设过程,而认知重塑机制就是建立图式的过程,①叙事者通过塑造受众看待世界的心理结构,从而去影响其相应的行动模式。该战略叙事逻辑主要依赖话语框定性策略,而框定过程就是人们用以发现、理解和区分信息的“图式再诠释”过程。②
戴维·A.斯诺(David A. Snow)和罗伯特·D.本福德(Robert D. Benford)提出,框定性策略包括三种类型的框定。③一是诊断型框定,即界定问题发生的范围并进行责任归咎。这是一个建立在问题诊断基础上的归因过程,在明确问题原因的基础上界定问题的本质,进而指出问题的过错方。二是预期型框定,即在先前对问题的诊断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策略与手段。该框定“对症下药”选出解决方案的最优解,并确定新的认知解决方案及其特定的行为策略。三是激励型框定,即为了推进新的认知解决方案的施行,通过阐释特定政策的必要性及有效性以促成受众持续且积极参与集体行动。④这种激励不仅要对接受众的利益诉求,还要通过价值观的共识产生更大的号召力,以便激励受众采取实际行动推进新的解决方案落地。
二、 气候危机下拜登政府推进北极战略转向新态势
围绕着“北极安全与大国博弈”和“气候危机下的脆弱地区”等核心议题,拜登政府加速北极战略的调整,重点从气候危机应对、领导力塑造和大国竞争博弈三个维度推进北极战略叙事的话语操作,并进一步整合北极相关的政治话语资源,为其北极战略转向的外交行为提供合法化支撑。
(一)美国北极战略的演进与转向
因其独特的地缘位置以及战略地位,北极地区一直倍受关注。冷战时期,由于北极作为美苏之间距离最短的对抗前沿,一度成为全球洲际导弹部署最密集的地区。但在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在北极治理方面的意愿与能力不足,美国曾被形容为一个“勉强北极大国”⑤(the Reluctant Arctic Power)。这是因为:在国际层面上,美国最初反对成立多边机构,提出更愿意采取单边或双边的行动方式,不愿意机构拥有强制约束性条约干涉自身行动;⑥美国甚至始终没有签订《联合国海洋公约》,这反映出其利益至上的霸权护持的动机。在国内层面上,奥巴马任期之前美国一直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的北极战略。美国是少数长期没有设立北极大使的北极国家。相较于其他北极国家,美国北极政策往往处于“被动回应”的状态,没有形成完整持续的政策体系。美国仅于1971 年、1983 年、1994年和2009年出台过4份“北极政策指令”,且政府与国防部等各部门对于北极议题也未能形成统一立场。
美国北极政策的调整始于民主党人奥巴马时期。2009年,美国海军成立了气候变化特别工作组(TFCC),这意味着美国真正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并将气候脆弱性作为北极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之一。在2010年版《国家安全战略》中,美国首次强调自己是一个“北极国家”,在北极地区有着“广泛而根本的利益”。奥巴马政府于2013年颁布了首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开始注重北极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等方面的国际合作。①
拜登上台后积极调整美国北极政策,在继承奥巴马政府北极政策的基础上加快提升北极的战略地位。2022年10月,拜登政府发布了第二份北极战略报告《北极地区国家战略》,明确阐述了未来十年美国的北极议程和愿景,侧重安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与治理四个维度。2023 年10月23 日发布的《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计划》,详细规定了30 多个目标和200 多项具体行动,以推进《北极地区国家战略》中四个支柱的实现。这两份文件均将北极地区的重要性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通过气候危机议题凝聚国内外合力,在北极气候危机应对的叙事下,从环境道义高地和政策合理性角度加速北极博弈的安全化进程。
(二)气候危机叙事下拜登政府北极政策调整的特点
拜登政府北极政策的调整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气候危机是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中的基本要素”②,指出地缘政治竞争和气候危机共同构成了美国北极利益的重要威胁。拜登政府不仅增设气候问题总统特使、国家气候政策办公室等,还重启北极执行指导委员会(AESC),能源部、国防部、国土安全部、国务院等在气候危机应对“全政府”模式下纷纷更新各自的北极战略。③如2022年,国防部增设负责北极和全球复原力办公室(ASGRO),以降低气候变化对军事基础设施和军事行动的负面影响,并与盟友深入合作以“维护其在北极关键地区的利益”④。同年8月,美国还宣布成立特德·史蒂文斯北极安全研究中心(TSCASS),建立一个由决策者和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网络,侧重研究北极作为气候脆弱地区的大国博弈和安全合作态势。⑤
二是拜登政府强调,美国须进一步塑造自身在北极地区外交事务中的领导力。2023年2月,拜登政府提名北极研究委员会主席迈克尔·斯弗拉加(Michael Sfraga)为北极事务大使候选人,以更好地协调国务院涉北极事务相关机构的工作。2023年6月,美国宣布在北极圈以北350千米的挪威特罗姆瑟市设立“外交派驻点”并配备一名领事职务的外交官。这是美国最北端的外交派驻点,标志着“美国正在寻求一个更为稳定和清晰的北极政策从而实现自身在北极事务上的领导力”⑥。美国国务院2023年12月发布《扩展美国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公告》,单方面宣布扩大对北极和白令海大片区域的100万平方公里大陆架的主权要求,意在争夺极地战略ouy3ETlKt5RkAYdEwBXIhg==优势及对极地资源的支配性控制。
三是极力渲染“大国竞争”,联合欧洲盟友推进北约对北极地区的介入,加紧在北极地区的战略部署,加剧北极地区的安全化甚至军事化态势。美国在阿拉斯加的诺姆港将会被改建成首个北极深水港,将于2030年之前投入运营,此举意在将其港口变为美国实现其“北极霸权”的亚洲一侧的军事设施支点。2023年以来,美国与北约在北极地区还举办了多场军演,如“强大盾牌2023”联合演习、“北极挑战-2023”联合军演、2024年的“冰营行动2024”联合军演等。
三、 霸权护持下拜登政府北极战略叙事的操作逻辑
国家战略叙事的本质是一种主体间性的话语塑造与图式建构,需要通过国际受众的信念体系发挥作用,即通过构建基于特定叙事情景的生动性联想来重塑国际受众的政治想象和认知体系。这一过程需要着重挖掘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元素和特有因果联系。霸权国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会选择对事实进行扭曲解释,如设置假想敌、强化威胁并进行情节拼凑。目前,拜登政府对于北极战略的调整与推进均离不开其在霸权护持逻辑下通过多元话语操作对于北极战略叙事体系的塑造。
(一)基于互文性叙事策略对北极威胁性议题的凸显
在战略叙事的起始阶段,拜登政府依靠互文性叙事策略来凸显所谓北极威胁性议题。首先,美国各类政府报告通过话语反复的方式,突出在气候危机宏观叙事下北极安全竞争和地缘博弈进一步加剧的趋势。①拜登政府在政策文本、政治讲话、各种政治活动场合中增加“气候变化”“北极”“安全”等关键词汇出现的频率。2022年,美国在《北极地区国家战略》中强调:“气候变化正在使北极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进入,北极日益增长的战略重要性塑造并加剧了其未来的竞争烈度。”②除了气候危机带来的威胁加剧,其还指出,更应当注意挑战国利用气候变化下北极新航线的开辟、资源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拓展给美国与世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该战略报告32次提到气候,21次提到挑战,27次提到安全,22次提到竞争/博弈。③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也将气候危机与地缘政治、能源安全相挂钩,报告中有63次提到气候,19次提到北极,63次提到竞争/博弈,96次提到挑战,69次提到威胁。④2023年10月发布的《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计划》继续突出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美国在北极军事反应能力方面造成的挑战,强调了气候危机下北极地区的大国竞争与安全博弈。报告66次提到气候,20次提到挑战,强调了35次威胁/风险。⑤2024年,在国土安全部的支持下,兰德公司发布《美国武装部队北极能力报告》,明确指出“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金丝雀”,其“高度敏感性和脆弱性”使美国应当提升自身在北极地区的军事能力以保护其核心利益。⑥同时,拜登政府还常用隐喻重申北极气候叙事中大国博弈的主题。“大国竞争的舞台”“战略竞争的场景”“战场”等反复出现在国防部有关北极的新闻中,显示了拜登政府在气候危机宏观叙事下将北极议题安全化的意图。
其次,在北极气候地缘危机的话语情景下,美国通过“贴标签”、污名化等话语修辞突出气候危机下潜在挑战者或假想敌在北极地区的挑战者角色。为了凸显北极竞争态势,拜登政府给俄罗斯和中国贴上“挑战者”“修正者”和“威胁者”的标签。2022年10月,拜登政府先后颁布《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和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前者提到中国3次,俄罗斯21次,并强调俄罗斯通过在北极地区的国防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军事活动从而维护极地大国的身份,而中国则“寻求通过在北极开发中使用经济杠杆,以加强自身在北极地区的影响力”①。后者提到中国46次,提到俄罗斯71次,强调美国所面临的最紧迫挑战来自所谓“将独裁治理与修正主义外交政策相结合的国家”。《国家安全战略》将俄罗斯标注为“国际舞台上的扰动性角色”,“对自由开放的国际体系构成直接威胁”;而中国则被标注为“是唯一既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又拥有越来越多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来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并把“超越中国、遏制俄罗斯”作为美国的首要战略目标。②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2023年威胁评估报告》中更是强调“来自以修正主义外交政策覆盖的威权统治大国的战略竞争是对自由、开放、安全和繁荣世界的主要挑战”,俄罗斯是“对欧洲和欧亚大陆地区安全秩序构成直接和持续性威胁的来源”,而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竞争对手”。③基于此,美国进一步渲染了在北极地区保障国家安全利益的紧迫性,在明确“监控中俄在北极地区的合作”的同时,呼吁尽快采取措施以“应对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等竞争对手的战略威胁”。④2023年10月的《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计划》在开篇就点明美国提高在北极的军事存在是为了“管理进一步军事化或意外冲突的风险,包括与俄罗斯及中国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造成的风险”。⑤
(二)基于反叙事策略对“北极挑战者”的话语解构与“恶魔转移”
在北极战略叙事中,拜登政府注重通过话语解构机制来叙述北极地区的“反故事”,即在国际话语竞争状态中,夸大竞争对手的“恶魔性”威胁,同时消解及污名化对手的叙事形象和话语体系。首先,解叙事意味着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或解构。美国政府及重要智库通过解叙事不断否定中国等国在北极多边治理中的积极性作用并赋予其新的消极化解读。《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将中国的角色曲解为“寻求通过扩大经济、外交和科学活动为名义增大自身在北极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其一,针对中国在“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参与的北极科考及投资北极开发项目,将其歪曲为中国以经济合作为借口复制“债务陷阱”以干扰北极现有秩序,并提出中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合作也会引起北极地区的领土争议。美国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更是歪曲性地提出,北极地区是中国以经济胁迫谋求全球霸权的前沿地带,中国以投资基础设施为借口输出权力。⑥在美国的消极叙事压力下,许多北欧国家逐渐开始曲解中国的投资活动,将其视为对自身安全的潜在威胁。其二,拜登政府还将中国在北极的科考环保治理活动歪曲为在北极进行具有情报或军事双重用途的研究,以“军民两用”为幌子来提升自身军事影响力。⑦美国北极研究所(The Arctic Institute)错误性地提出,中国在北极地区采取“切香肠”战术,一点点“切割”美国在北极的领导地位。美国布鲁基金学会报告直接将中国在北极的活动与“战略野心”挂钩,歪曲性地指出中国旨在以近北极的身份成为一个极地大国,通过科考提升话语权,获取资源和战略通道,并加强军事布控,将中国在北极的基础设施建设归结为“军民两用”的安全动机。①美国还用“灰色地带”等一系列词语解构中国在北极的经济与科研活动,歪曲中国通过“冰上丝绸之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替代性的理念推翻现有的北极治理秩序。
其次,美国通过转叙事策略,特别是“恶魔转移”策略来塑造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受害者”身份:一方面有意夸大、污蔑和抹黑对手的行为与意图,另一方面以自身被迫害形象来博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好感。2021年,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美国的北极时刻:到2050年的北极大国竞争》,指出俄罗斯和中国正在扩大在北极的军事和经济存在,其强调2019年俄罗斯发布的《2035年北极发展战略计划》提出将破冰船队扩建至13艘重型破冰船,其中9艘将采用核动力。中国已经拥有2艘重型破冰船并在研发第3艘,而美国海岸警卫队只拥有1艘重型破冰船。报告呼吁“在大国竞争的战场上,美国必须恢复其存在和领导地位”。②2022年,《白宫北极战略呼吁加强军事存在》报告强调“俄罗斯正在部署新的海岸和防空导弹系统以及升级的潜艇”,且不断营造“如果美国再不行动,就要落后了”的紧迫感。③在此基础上,美国又通过“天使转移”战略突出自身“义无反顾地继续维护国际秩序、拯救世界于危难”的“救世主”形象,从而“遏制中俄在该地区的恶性活动”,以保障北极地区的稳定和安全。④2023年,《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计划》强调阿拉斯加使美国成为一个北极国家,这赋予美国合法的权力和明确的责任去保障“和平、稳定、繁荣和合作”的北极秩序。美国还将自己所谓的“救世主”形象与历史连接,突出“美国帮助创建了北极理事会和北极海岸警卫队论坛并主持了一系列国际谈判来推动北极国际协定的达成”。⑤
(三)基于框定性叙事策略对北约联盟安全的认知重塑
2022年,《美国北极战略》指出,应对气候危机和地缘博弈下北极的各种挑战亟须美国重塑自身的领导力,“美国通过保持自身在北极地区的领导地位来更好管理和保护这一地区”。⑥拜登政府关于领导力重塑路径的叙事充分体现在《北极地区国家战略》以及《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计划》中,前者提出了安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与治理这四大支柱,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对各部门权责与分工进一步具体化。拜登政府强调,要增强美国在北极安全叙事中的主导力,特别是通过框定性叙事策略来重塑其盟友对北极安全化的认知并激励其相应的安全化行动,利用气候危机和俄乌冲突凝聚北约盟友并推进北约在北极地区的介入。
首先,拜登政府将重塑北极领导力的预期性框定同加强北约在北极的介入密切结合起来,强调需要联合北约盟友积极捍卫北极利益并遏制其他势力对美国本土及其盟友的威胁。拜登政府指出,“我们将强化与北极盟国和伙伴力量的合作,提升集体面对安全威慑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⑦。早在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伊始就推动北约启动《气候变化与安全计划》(CCSA)。该计划制定了北约各国采取军事行动保障气候安全的行动框架,将气候因素纳入联盟政策主流,⑧并特别强调为了强化北约气候适应能力,在气候安全评估的基础上,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其在气候恢复力、民事准备、国防规划、资产设施、标准创新、培训演习和灾害应对等工作中,且分析了气候危机对其威慑和防御态势的影响以及应急能力的提升路径。①2023年,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罗布·鲍尔(Rob Bauer)在出席第十届北极圈大会上重申“北极对北约一直具有战略重要性,北约成员国必须确保北极保持自由和通航”。②同时,威尔逊中心(Wilson Center)在2024年《北约在北极》报告中强调“自北约成立以来,北极地区就与北约的发展轨迹紧密相连”, 如今“北极地缘政治领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北约再次发挥了积极作用”,③这为美国在北极的军事安全行动提供了合法性说辞并强化了其北极领导力塑造的适当性逻辑。
其次,拜登政府通过激励型框定策略加速北约在北极的安全化行动。激励型框定重在阐释理由,利用一些焦点性事件来向听众阐释特定政策的必要性,从而说服其接受某种行动。2022年2月,俄乌冲突的爆发成为拜登政府全面动员北约盟友加速推进北极安全化行动的激励性因素。拜登极力将北极地区的局势与俄乌冲突联系在一起,强调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不仅仅是“侵略”行为,还有进一步控制北极地区的趋势。因此,美国要肩负起“守护北极地区和平稳定”的责任,在北极地区打造属于自己及其盟友的“利益防御机制”。俄乌冲突后,以北极理事会为核心的多边治理体系遭遇极大冲击,美国以此为契机激励北约盟友加大对北极的介入并遏制俄罗斯在北极的影响力。2022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极七国发布了《关于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之后北极理事会合作的联合声明》,同年6月发布了另一则《关于有限恢复北极理事会合作的联合声明》,正式宣布在没有俄罗斯参与的情况下恢复北极理事会的工作。2023年美国发布的《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计划》也强调需要和盟友一起“加强共同安全,遏制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侵略行为”。④2023年,瑞典和芬兰宣布加入北约,这意味着除俄以外所有的北极国家均加入了北约。美国通过“气候危机”和“大国竞争”叙事将“对北极脆弱地区的安全关注”嵌入北约重要议程之中,并号召其履行支持美国北极领导力的实际行动。⑤
四、 拜登政府推进北极战略叙事的限度
拜登政府利用北极战略叙事强化自身的霸权护持,推进美国版的“北极故事”成为主流话语。但其北极战略叙事的推进仍受到如下几方面的限制。
(一)美国北极政策的摇摆性和国内利益分歧的制约性
美国的北极政策一直受国内党争的影响而呈现出摇摆性,特别是在气候能源议题上,共和党人特朗普上台后,用行政权力叫停了奥巴马时期的所有气候与清洁能源遗产,并宣布退出《巴黎协定》。随着气候变暖下北极资源开发难度的降低,特朗普批准在北极大部分海域开发石油天然气,解除了北极地区能源开发的政策障碍。而民主党人拜登2021年上台后又急于清除特朗普时期的政治遗产,火速重返《巴黎协定》并围绕气候危机进行“全政府式”的官僚机构重组,同时立刻暂停了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石油开采活动和天然气租约。①但2022年11月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后,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获得了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控制权。国会和政府呈现的“分立”状态,使拜登政府北极战略的实施受到严重掣肘。
随着俄乌冲突下全球能源危机的延宕和美国国内的严峻通胀,拜登政府在北极气候应对立场上也出现了规范倒退。拜登曾在2020年竞选总统期间承诺将停止在联邦土地上进行新的石油和天然气钻探项目,但2023年3月拜登政府批准了康菲石油公司代号“柳树”的阿拉斯加州石油开采项目。这是美国数十年来最大的石油项目之一。②该政策遭到了许多环保组织的批评,质疑其与拜登竞选总统时许诺的“气候目标”背道而驰。同时,北极土著社区代表也担心“柳树”的建设将干扰驯鹿迁徙,从而破坏当地居民赖以为生的正常生活秩序,而钻探造成的污染也可能损害民众的健康。③另外,在拜登政府声称减少除此之外的北极地区石油开采等项目之际,共和党人开始以错失经济发展契机为由,批驳拜登政府的相关政策。2024年5月,众议院以214票对199票通过一项法案,旨在撤销内政部关于取消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部分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租约的命令。未来共和党和民主党也将就北极地区的油气开发乃至关键矿产的采掘问题继续牵扯。④拜登政府的“气候承诺”背叛行为导致其北极战略前后叙事不统一,而且这种分裂的叙事增加了国内外观众对其北极政策的质疑。
(二)美国战略叙事过度安全化对北极多边治理空间的压缩
拜登政府当前北极叙事的合法性来源主要依靠其北极国家的身份叙事以及在“中国和俄罗斯”挑战国际秩序背景下的“秩序维护者”角色。借助气候危机和安全竞争叙事,美国强调唯有自己有能力组建一个“民主国家联盟”来拯救世界,借此强化欧美联合防御能力建设并加速推动北约在北极地区的介入。在俄乌冲突尚未结束的背景下,俄罗斯与美国、欧盟的双边及多边安全对话机制缺失将进一步增加北极地区战略竞争色彩,且短时间内难以消解。而在北极地区部署更多装备和兵力以及更多的军事活动,无疑将更多地消耗北极地区动植物生存所需要的资源,破坏他们的原生活动、迁徙轨迹,这将造成不可逆和毁灭性的生态灾难。2023年,荷兰“跨国研究所”(Transnational Institute)等欧洲智库联合发布了《气候交火:北约占国内生产总值2%的军费开支如何加速气候崩溃》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来自拥有32个成员国的北约。从2021年到2023年,北约军事行动碳排放从1.96亿吨增加到2.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在道路上增加了800多万辆汽车。⑤鉴于目前美国加速推进北约对于北极地区的介入,北约庞大的军事“碳足迹”会进一步扩散,北极安全化和军事化一旦对北极生态造成实质性伤害,则美国战略叙事也会产生合法性危机。
目前,气候危机下的北极生态保护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海冰以及永久冻土层的融化已经在加速,其所引发的能源存储基础设施坍塌会导致严重的石油泄漏,从而危害北极生物多样性以及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面对未来北极薄冰甚至无冰的情况,全球共同参与北极善治才是应对之道。各国需要加强合作来解决北极土著牧民可持续发展下的生存诉求,构建并执行北极绿色航运等方面的共同标准,谋求在北极能源、矿产及可持续供暖等方面的协作。北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资源有序开采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紧迫性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于优化北极多边治理的诉求,然而北极的“过度政治化”和“过度安全化”则严重压缩了各国参与北极多边治理的互动空间。美国在追求北极地区领导力的同时企图以意识形态为门槛,在北极治理关键性议题上采取排他性的“俱乐部式”霸权治理模式,这大大阻碍了利益攸关方在北极治理议题上的良性互动,无助于北极环境、能源、矿产、绿色产业等领域的良性治理和国际合作的开展。
(三)美国北极领导资源有限性无法匹配其宏大叙事
美国基于北极领导权的战略叙事需要强大的资源支撑,包括资金投入力、盟友协同力以及制度性治理能力等。首先,美国无论是在北极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军备部署,还是关键能源开发,都需要大量资金的长期投入,但美国北极战略及后续相关文件在资金议题上的模糊性加大了具体政策推进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如拥有较高的破冰能力是在北极开展军事与商业活动的前提,但在破冰船数量上,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2023年统计,俄罗斯总共拥有52艘破冰船,其中包括7艘重型破冰船,而美国仅拥有5艘,其中包括1艘重型破冰船。①2018年提出的“极地安全巡逻舰”项目,美国密西西比州布林格造船厂直到2023年才开始为该项目制造首批部件。②2024年,国会研究服务处(CRS)在审查现有的海岸警卫队财政计划时发现,其2025年的财政预算并没有为采购重型极地破冰船、改造商用破冰船等相关计划拨款,只是在未资助优先事项清单(UPL)③中提供一项2 500万美元的船舶采购资金项目,作为国会增加额外国防部预算的优先事项。④但拜登政府签署的《2023年财政责任法案》(FRA)规定2024财年和2025财年国防部预算的增幅要控制在1%(8 500亿美元以内),因而该项目的实际落地将受到很大限制。⑤
其次,美国同其盟友在北极的全面合作能力有限,且利益冲突难以避免。由于受到领土争端、利益竞争等方面因素的掣肘,美国与其北极盟友可能在经济、油气开发、渔业等方面的合作上遭遇挫折,如加拿大经常就北极地区的主权问题与美国、丹麦等北约国家产生龃龉。受到国内党争影响,美国在北极问题上反复横跳的态度也造成了盟友的不信任。拜登虽已经极力修补与盟友间的合作,但是欧盟、加拿大等对美国的期待都有所不同,这使得基于所谓民主价值观的盟友合作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其驱动力更来源于内部对各自利益的维护以及对外“共同的敌人”的潜在威胁程度的判断。
最后,美国在北极治理中的制度性领导力有限。拜登政府发现,将俄罗斯这一最大的北极国家排除在外不仅降低了北极理事会的有效性和代表性⑥,而且被“排挤”的俄罗斯可能会“另起炉灶”推动建立一个新的北极治理机制,拉拢中国等其他对北极感兴趣的国家的共同参与。基于此,2023年5月,美国联合新一任北极理事会主席国挪威向俄罗斯释放“善意信号”,但俄罗斯在经历“北极七国”外交抵制和西方全方位制裁后,转而寻求与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国家等开展北极合作,以此保证北极与远东地区的开发,并获得了在北极地区与西方国家博弈的筹码。这意味着在北极治理机制呈现滞后性与碎片化的态势下,美国想通过北极理事会来遏制俄罗斯的计划落空。
五、 余论:美国北极战略叙事的中国因应
国家战略叙事是“政治行为体构建国际政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同意义的重要方式,也是塑造国内外行为体感知、信仰和行为的政治话语手段”①。美国在北极的战略目标内嵌于其全球战略目标之中,追求北极秩序主导地位的实质也是意在巩固美国在全球秩序中的霸权地位。拜登政府旨在通过战略叙事对内调动资源,对外维持战略声誉,削弱对手合法性,强化国际社会敌意,从而巩固维持安全联盟并削弱乃至击败潜在挑战者。②美国北极战略叙事呈现出如下三大特点:一是拜登政府结合气候危机的国内外协同应对,为自身的北极竞争性战略叙事增添了更多的“道义性”和“合法性”;另外,从气候安全角度出发通过议题凸显机制来强调气候变化加速背景下北极资源竞争与安全博弈新态势。二是鉴于美国之前“勉强的北极大国”地位,拜登政府侧重通过话语解构机制来诋毁中国等国在北极治理中的积极性角色,借助“恶魔转移”叙事实现对崛起国家的污名化,同时凸显自身“义无反顾”维护北极秩序的“英雄”形象,力图重振美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国际领导力。三是通过认知重塑机制来推进北约盟友对北极地区的介入,在框定策略下捆绑更多国家参与极地安全竞争,以确保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优势和主导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美战略博弈的加剧,北极作为气候脆弱性地区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前沿。拜登政府将中国视为关键挑战者,通过战略叙事歪曲中国作为“非北极国家”对北极事务的介入旨在获取资源和战略通道,加强军事布控,并颠覆北极治理的现有规则与秩序。③针对此,中国应当变被动为主动,消解其虚假叙事结构,真实且客观地展示中国对北极治理的贡献,从而为我国北极外交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首先,在宏观系统性叙事方面,重点推进气候变化情境下中国“相互依赖的世界”叙事与美国“冲突的世界”叙事之间的竞逐。拜登政府在认同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的前提下,构建的却是围绕“民主对抗威权”的主叙事。这是强加意识形态的叙事结果,而非源于对当前世界真实且客观的认知。北极不是近北极国家的北极,是全人类的北极。面对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及宝贵的资源贮藏,中国应当承担大国责任,推动北极开发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愈发紧张的大国博弈态势,中国应继续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叙事,致力于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科学调研、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并增强信息透明性,用数据和行动来解构美国等国的负面推理。其次,在角色身份性叙事方面,应阐明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与贡献者,揭露美国破坏国际秩序的行径。作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国的近北极国家,中国有资格也有义务继续参与北极多边治理;而针对拜登政府的系列污名化操作,如将中国塑造为意图挑战并破坏当前“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国家”等,中国必须有针对性地解构“北极威胁者”的形象,努力建构“北极利益攸关者”的身份。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和清洁能源发展中做出了很多贡献,应当发挥自身的清洁能源外交优势,扩大同北极相关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战略叙事。面对美国“灰色地带”“债务陷阱”“军事野心”等污蔑性用语,中国应当利用对等的沟通机制进行灵活多元的国际宣传,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基础上,凭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等国际条约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从根源上解构美国的反叙事推理。最后,在情节选择性叙事方面,中国应突出自身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取得的进步,并与美国局限于保守主义的循环进行对比。中国的对美叙事在为自身角色正名的同时,不应陷入二元对立的窠臼,应以合作共赢的叙事取而代之。①中国应当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致力于维护北极地区的和平状态,不让北极沦为任何一方用来引发冲突的工具。对于北欧国家,虽然其作为盟友,在政治方向上大部分跟随美国的脚步,但也应当认识到其与美国有所不同,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科学考察等领域仍然期待并保持与中国的合作。对于此,中国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战略叙事策略,通过互文性叙事、反叙事和框定性叙事等维护中国“冰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权益以及同欧盟国家在北极地区协调性的合作关系,进一步以实际行动打破美对华的负面战略叙事桎梏。
Strategic Narrative and Hegemony Maintenance: The Discourse Narrative Logic
of Biden Administration’s Arctic Strategy
LI Xinlei1,2, SHENG Xuemin2
1.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Socialism, Shandong University, Qingdao 266237, China;
2.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Qingdao 266237,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maintaining hegemony, the United States not only relies on economic, technological, military and other material power, but also implements structural soft power through discursive balance and other ways. The national strategic narrative is considered to be a powerful discursive weapon to shape self-benefiting scenarios, mobilize resources, suppress rivals, strengthen alliances, construct the legitimacy of action and win international support. The recent successive launch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Arctic Reg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the 2022 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Arctic Region” indicates that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has placed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the Arctic region under the climate crisis on an unprecedented high level. Based on this,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focuses on three narrative manipulating mechanisms to advance the U.S. Arctic strategic narrative, which are issue prominence, discourse deconstruction and cognitive reshaping. Meanwhile, narrative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 intertextual strategy, anti-narrative strategy and framing strategy a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Arctic threat, highlight hostile countries, shape national roles, mobiliz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and encourage the engagement of NATO allies, so as to provide legitimate support for the U.S. to achieve dominance over the Arctic security order and strengthen the hegemonic leadership of the Arctic region from a narrative perspecti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s strategic narrative in the Arctic would help respond to the U.S. stigmatization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Arctic governance and provide usefu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ce Silk Road” in the Arctic.
strategic narratives; Arctic strategy; hegemony maintenance; Biden administration;climate cr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