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对于开展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物质效用,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关键词:中医药;中国共产党;历史性贡献;“两个结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2&ZD001)。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9-0090-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9.007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17。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儿女数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始终发挥着护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大作用。
但近代以降,随着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部分国人在探索国家和民族出路的过程中,逐渐接受西方的技术、文化和制度,而丧失了自身的民族文化自信。就医学而言,在近代以战地医疗和卫生防疫为主要特征的医疗实践中,中医药因为不具备西医药在外科手术、医疗急救和集体防疫等方面的优势,其疗效便遭到了质疑。再因为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就被部分国人贴上了“封建”和“伪科学”的标签,其理论遭到否定。最终,“中华民国”政府先后在教育系统①和卫生行政两个方面排挤中医②,造成了“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格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了中医药的价值与定位,扭转了中医药被排挤的历史局面。中医药在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复兴的方向和路径。
关于这一论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作出了突出的思想贡献。如:系统研究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将毛泽东和习近平对中医药文化的系列论述,视为新中国、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两次重大飞跃[2];深入剖析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间相契合的深层逻辑,并探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作出的历史贡献[3];分阶段梳理从建党初期至今,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百年历程[4];从某一个或多个视角出发,探析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贡献[5-6];从“第二个结合”的视域出发,探寻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价值和创新使命[7]。已有的研究对本文写作有一定启发,但从“两个结合”看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历史性贡献的研究还需深入。基于此,本文力图从“两个结合”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中医药的基本经验与演进逻辑,从而探究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二、正本清源:指明中医药发展的正确方向,为复兴中医药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近代以降,在西医药的冲击下,中医药逐渐丧失了其在中国医学界的主流地位,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及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深度融合,推动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医疗卫生领域,毛泽东采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批判了过度“捧西贬中”的错误思想,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扫除了思想障碍,确立了处理中西医关系的正确指导方针,明确中医药的价值与定位,彰显了中医药学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
(一)批判对待中医药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想,明确中医药的价值与定位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8]534。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医疗卫生领域产生了“中医非科学论”“中医过时论”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想。究其原因,其实质是部分国民对于自身民族文化自信的逐渐消解,以及西医药在医疗实践中展现出的相对优势,从而导致了中医药地位的相对削弱与这类错误思想的滋生。毛泽东基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追求和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清醒认知,在科学地审视中医药学后,他充分肯定了中医药的历史贡献和独特价值,廓清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想迷雾,为重拾中医药文化自信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毛泽东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向前发展的成功实践。
“中医非科学论”泛起于“中华民国”时期,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傅斯年、胡适等。他们认为,建立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之上的中医药学,理论上缺乏科学性,实践中缺乏诊断性。其中,陈独秀认为:“(中)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9]傅斯年认为,中医“既无病理,又缺诊断,无非是一部‘经验良方’”[10]。这些观点均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待中医和西医,需要辩证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11]他认为,“中医是在农业与手工业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12]205,固然有不合理的地方,必须批判地接受。但与此同时,中医药理论具有超前性。因此,不能仅用化学研究的结果来否定中医药,要以临床疗效作为评价中医药的标准。基于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毛泽东反对在中医药理论研究还未透彻之前,就对中医药学轻易地加以否定。他指出:“一代人搞不清两代人行不行?十代人行不行?”[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过时论”有所显现①。持有这类错误的人忘却了中医药已经护佑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生息的事实,忽视了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征。他们缺乏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将中医药与中华文化中的糟粕混为一谈。毛泽东指出,“我国人民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兴盛,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卫生保健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首先应归功于中医”[13]。因此,对中医药“必须批判地接受,把其积极的一面吸收过来加以发挥,使它科学化;另一面,对不合理的要研究,分析批判……西医也有不合理的部分,不合理的要批判”[12]205-206。毛泽东对中医药错误思想的批判,在一定程度消除了因歧视而导致中医药发展受阻的情况,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结合我国卫生实际与中西医优势特色,探索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路径
毛泽东基于唯物史观,对中华文化中“实事求是”的概念进行了创造性阐释,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总方针和融合发展的新思想,准确把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形势。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实际需求,结合中西医优势特色,妥善地处理好中西医关系,推动中西医在疾病防治中的积极协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探明了基本路径和前进方向。
首先,提出“中西医两法治疗”的主张,实现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地处偏远山区,医疗资源本就匮乏,加之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实行长期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就使得医疗资源的补充变得更加困难①。因此,若沿用中华民国政府对中医药的排挤和打压的政策,仅依靠西医西药,那么将会有更多的军民群众因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而丧失生命。所以,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仍祈中央和两省委送几个西医和一些碘片来”[14]65的同时,又提出,“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14]65。自此,“中西医两法治疗”的主张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卫生领域的探索性尝试。而后的实践表明,该主张不仅带来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也为之后医疗卫生政策的完善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其次,“中西医合作”的卫生政策,消弭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思想分歧。尽管中西医之间的矛盾和分歧由来已久,但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中医药在农村地区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国民党长期的封锁造成的信息闭塞,使得关于中医药的错误思想对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建设影响甚微。但是,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逐渐减弱。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纷纷涌入延安,使延安的思想状况变得较为复杂。具体到医疗卫生领域,就是歧视中医药的相关错误思想甚嚣尘上,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毛泽东认识到,中西医之间的分歧,实质是中西方文化冲突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反映,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需从文化层面入手。因此,1940年1月,他在作题为《新民主主义论》的演讲中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应该“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8]706,并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为加强中西医合作提供了理论准备。1944年,毛泽东又先后在延安大学的开学典礼和陕甘宁文教大会上,不断强调医药卫生工作中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在毛泽东的倡导和推动下,“中西医合作”的政策得以确立并逐步贯彻实施,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最后,确立“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探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路径。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毛泽东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和更艰巨的任务。为此,便发动人员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医疗卫生领域的调研结果显示②:全国医疗工作者和卫生资源均十分匮乏,且中西医人员数量相当悬殊。在人口数量众多、卫生基础十分薄弱的新中国,仅依靠西医西药便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因此,毛泽东在1949年6月与贺诚谈话时指出:“西医数量甚少,只有把大量中医力量发挥出来,才能担负起全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任务。今后要团结全国中医。”[15]1950年8月,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16]这为确立“团结中西医”①的卫生方针指明了方向。“团结中西医”是对“中西医并用”与“中西医合作”的继承与超越,有效地改善了“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
(三)毛泽东指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弘扬中医药学的世界意义
作为中华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毛泽东准确把握到中医药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推动中医药在当代社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从历史上看,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健康守护者,也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毛泽东从文化遗产的视角提出了“宝库论”,即“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7]。同时,又把中医药的贡献上升到世界高度,强调“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18]。在展现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医药学的世界意义。
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的实际物质效用。中医药学作为一个中华文明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代社会,进一步利用好和发展好这个“宝库”,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其一,中医药是人民群众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发展中医药是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1954年4月,毛泽东强调:“对待中医的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四万万七千农民及一部分城市居民的疾病医疗问题。”[12]236因此,毛泽东通过推动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和在地化培养“赤脚医生”等方式,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实际物质效用,提升了人民群众享受中医药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其二,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医药学中蕴含的理论精髓,有助于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例如,中医药学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9],即通过推动预防关口前移的方式来降低疾病发生率、缓解医疗压力。而毛泽东推动建立的“预防为主”方针,就充分汲取了“未病先防”的思想精髓。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中医药曾作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使者”,为促进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例如,公元562年,知聪携《明堂图》及各种医书百余卷到日本。日本在大量吸收和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先进经验和管理制度后,建立了“汉方医学”体系。17世纪初,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流传至国外,并先后被选译或全译成日、朝(鲜)、拉丁、法等多种文字,成为国际上的重要科学文献,对世界生物医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谋划国内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放眼世界,提出“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12]245。1955年3月,针灸专家朱琏将她所著的《新针灸学》呈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在看完后指出:“针灸不是土东西,针灸是科学的,将来世界各国都要用它。”[12]365在毛泽东的关心和支持下,《新针灸学》先后被译为多种语言传至国外,拉开了中国共产党以针灸带动中医药走出国门的序幕。1955年4月,苏联派三名专家来我国学习针灸治疗方法,学成归国后大力推广和研究针灸医学。自此,针灸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同时中医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青睐和选择。
三、承前启后:推动中医药发展回归正轨,为复兴中医药事业创造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立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复兴中医药事业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医药事业扎实推进,在人才队伍建设、产业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等多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逐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邓小平扭转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困境,吹响复兴中医药的号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从广义上讲,“我国具体实际”内含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邓小平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准确地洞察出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从而扭转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困境,为复兴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推动恢复高考和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为中医药复兴强化了人才支撑。中医药的复兴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邓小平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正如1985年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在西南地区工作时,就注意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人才的紧缺问题。在他的支持下,西南地区陆续成立了多所卫生学校,有效缓解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医学人才短缺的困境。一方面,邓小平主持恢复了高考,使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步入正轨。另一方面,他高度关注医疗卫生领域专家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问题,推动出台相应政策,使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评价体系更加公平和完善。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医药事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系统化,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也持续提高。从1977年到1989年,我国的中医医生从24万增加到54万①,为中医药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其次,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财力和物力支持,为复兴中医药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面对中医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物资匮乏和资金短缺等问题,邓小平指出,“特别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21]。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日益重视,中医药在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不断增强,扭转了因资源不足而制约发展的局面。自1977年至1989年间,我国中医医院的数量从129所激增至2 070余所①,这标志着中医药事业在这一时期实现了蓬勃的发展。
最后,推动机构改革与制度完善,为复兴中医药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法律支撑。改革开放初期,中医药领域面临着管理不规范、过度西化等问题。为此,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深化中医药机构改革和完善中医药行业法规,扭转了中医药发展的不利形势。一方面,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②,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医和中药的集中统一管理,显著提升了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事业中的地位,有效遏制了“中医西化”的现象。另一方面,从制度层面确保中医药的地位。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了“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合法地位,逐渐改善了中医曾一度从属于西医的被动局面。
(二)江泽民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他结合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具体实际和中医药的文化特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深入挖掘中医药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巨大潜力,强化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提升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重要作用,确保人民享有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中医药学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同天灾、战乱和瘟疫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每一次转危为安,中医药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保障最广大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代表。1996年,江泽民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建校40周年题词“发展中医中药,为人民健康服务”[23],明确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旨归。在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下,中医药简便验廉、疗效确切的显著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人民健康的能力不断增强。
其次,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中医药是潜力巨大的先进生产力代表。江泽民提出,要“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24],“实现中医药现代化”[22]602。中医药现代化是对传统中医药学和当代自然科学的双重融合与创新,旨在结合传统中医药学的深厚底蕴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手段,推动医疗事业和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一方面,中医药现代化致力于挖掘和发挥中医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巨大潜能,通过促进与养老服务、食品健康和旅游发展等相关绿色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中医药打造成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中医药现代化以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医疗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贡献力量。在江泽民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医药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中医药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融合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水平的提高。数千年来,中医药学不断汲取中华文化精华,实现与时俱进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医药事业仍需秉持传承精华与包容汇通的精神。在保持中医药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吸纳现代科学技术文明成果,推动中医药实现跨越式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江泽民十分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强调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促进中医药理论和临床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在江泽民的大力推动下,中医药的研究工作和教育工作都高度关注传统中医经典,加强对中医药学经典理论的挖掘与传承。例如,进入21世纪后,我国许多中医院校都把中医经典纳入中医药教育评价体系,开展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另一方面,中医药也在医疗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持续促进临床水平的提高。
(三)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赋予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并创立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基于我国现实国情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深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特色医改道路,推动中医药事业逐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创造出“一条低成本、供得起、保公平、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医改之路”[25]。一是充分发挥中医药“价廉效优”的特点,为人民群众打造了一条“低成本”的医改路径。中医药材主要源自自然,其疗效显著且成本相对较低,有助于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推动中医药在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全面应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起病”。二是不断完善中西医医保政策体系,努力实现“保公平”的医改目标。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中西医并重,持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和医保政策,确保中西医的协调发展。三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独特优势,为人民群众铺设了一条“可持续”的医改道路。中医药强调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养生的结合,是一种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方法。相较于西医药的化学合成方式,中医药源自自然,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200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医改的总体目标,即“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6]。我国医疗制度体系持续完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改革之路。
另一方面,结合医疗卫生实际和中医药的独特特色,科学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胡锦涛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27]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结合中医药工作的实际状况与中医药学的理论特征,提出了“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动、科学发展”[28]的发展理念并贯彻实施,推动中医药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其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科学转变。在疾病防治领域,不再仅仅侧重于疾病的治疗,而是采取了更为全面的综合防治模式,将疾病治疗与预防保健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中医药机构的发展上,也从过去的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变为数量适度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健康发展模式。其二,中医药事业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医药学的权威性上,初步建立了中医药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药贯通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特性,从中医药材种植到加工,再到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在中医药的文化传承方面,中医药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各种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活动也广泛开展,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中医药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逐步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胸怀天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接续奋斗下,中医药逐步摆脱了近代以来被歧视和排挤的历史局面,迎来了复兴的大好时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为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国际化进程,进而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科学遵循。
(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其中“第二个结合”被视为又一次思想解放,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一认识对于增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以及坚定中医药学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宝库论”和“瑰宝论”的基础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钥匙论”,他强调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9],为深入挖掘中医药学的理论精髓,推动中医药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首先,中医药学根植于悠久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优秀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30]。其一,中医药学是在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融通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科学体系,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独有科学智慧。其二,在与西医药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中医药学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包容气质,能够与西医药相互兼容、并行不悖。这都显现出中华优秀传统的独特魅力,成为唤醒国人文化自信的基因。近年来,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得到更加重视的情况下,中医药也通过青蒿素的发明和疫情防治等具体案例,更好地向世人展现了其独特的疗效,增强了传承发展中医药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其次,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医药医疗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1]例如,被世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其所著的《大医精诚》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32]。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抗疫英雄作为“最美逆行者”,体现出“精诚仁和”的医德医风,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舍生忘死的壮士情怀、尊重科学的求真情怀和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典范。
最后,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结合现代健康科学和传播方式,不断满足当代社会的健康养生需求,提升了全民健康素养。中医药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33]。自2019年7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以来,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断深入,各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例如,重庆、四川等地开展“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邀请名中医专家现场坐诊;上海率先编撰面向全年龄段青少年的中医药系列科普读物,推动中医药科普知识进校园、进课堂,等等。通过对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的阐释,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促进了我国人民健康素养的不断提升。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七十八点二岁”[1]10。新时代以来,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得到深入挖掘,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实现更好地融合发展,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守正创新工作取得丰厚成果,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医疗卫生现状和科技发展前沿,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学特色优势,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建立健全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破解中医药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构建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首先,坚持中西医并重,提高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水平。中西医并重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也是新时代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西医的协调发展,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34]。中西医互为补充、联合诊疗,可以充分运用“中医重辩证”与“西医重辨病”的优势,对慢性病、传染病等疑难杂症产生良好的疗效,攻关医学难题。202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指出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的建设目标是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关于协调发展中西医的新政策和新举措逐步落地生效,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其次,破解制约中医药现代化“卡脖子”的难题,拓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解决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29]。守正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背离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因此,需深入挖掘并发展中医药学的理论价值与方法论,特别是要以经典名方作为中医药学理论的重要载体,结合时代发展与现实需求,进行科学的传承与创新。二是如何更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药事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现代科技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问题。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深度学习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可以把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与人工智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智慧问诊、智能治疗。新时代以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难题逐步得到解决,中医药现代化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最后,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夯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基础。实现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队伍的支撑。当前,我国中医药领域人才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短缺、结构分布不均衡”[35]。因此,要推动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一是加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发挥“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的引领示范作用。二是以基层为重点,加强对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三是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体系,解决人才结构过度失衡分布的问题。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推进中医药事业改革创新,推动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落实生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之路,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三)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中华文化追求世界大同,两者在社会理想上具有相通之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21中医药是中国的瑰宝,同时也是世界的财富。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积极推动中医药融入国际医疗体系,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
一方面,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合作发展理念和倡议,为中医药国际化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医药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被异域民众所认识和接受,为当今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建立起广泛的海外社会基础。新时代以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医药国际化得到深入发展。首先,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塑造了中医药研究发展的新优势。我国深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中医药研究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①。其次,深化国际贸易合作,培育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拓展了中医药的发展空间,中医药产品贸易不断扩大、服务贸易不断增强、出口额不断刷新纪录②,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市场。最后,深化教育合作,加强了中医药国际人才队伍的建设。近年来,我国通过留学生教育、合作办学、以医疗为主导开展同其他国家传统医学的学术和人才交流等方式,推动了中医药国际教育不断发展。疾病无国界,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医药将继续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推动中医药为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历史上,中华民族始终秉持“天下一家”的博大情怀,积极推动中医药参与全球医疗卫生事业。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胸怀天下,致力于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力量。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中国站在维护全人类生命安全的高度,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并先后向国际社会推出多个版本的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其中包括“三药三方”等治疗方案。中国积极分享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方法和经验,得到了多个国家的认可和采纳。2021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将中医药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列为重要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医药的国际化迈出了更加坚定的步伐,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两个结合”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前人的智慧、深厚的沉淀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科技的推动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要在传承中医药学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守正创新,在守正创新中医药学的过程中传承精华。这既是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命脉所在,也是中医药学发扬光大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对中医药精华进行深入挖掘、明确阐述和广泛推广,使中医药在建设健康中国、构建人类健康卫生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谱写新篇章,促进岐黄之术薪火相传,奏响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黄钟大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苟天林.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简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
[3] 王芳,彭召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医药传承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74-75.
[4] 欧阳雪梅.中国共产党与中医药的百年传承创新[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0(2):38-50.
[5] 叶利军.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性贡献[J].毛泽东研究,2021(4):42-51.
[6] 李亚.毛泽东对中医问题上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2):67-73+96.
[7] 丁元辰,殷忠勇.“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价值和创新使命[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1-76.
[8]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5.
[10] 傅斯年全集:第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431.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538.
[12]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3] 孙隆椿.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丛(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91.
[1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 冯彩章,李葆定.贺城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148.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82-183.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62.
[18] 游和平.毛泽东对中医药情有独钟[J].党史博览,2007(11):4-8.
[19]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20]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70.
[22]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 施杞.中国中医药年鉴(1997)[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7.
[24] 蔡孝恒,杨德华.简论江泽民发展中医药的思想[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13-114.
[25] 张平.把医改精神贯彻落实到中医药工作中[N].中国中医药报,2010-01-13(3).
[26] 费太安.健康中国 百年求索——党领导下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及经验[J].管理世界,2021(11):26-40+3.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2.
[28] 桑滨生.中医药事业大发展的十年[N].光明日报,2012-10-18(11).
[29] 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N].人民日报,2015-12-23(1).
[30] 李晓红.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N].人民日报,2020-05-14(9).
[31] 习近平致信祝贺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召开[N].人民日报,2017-07-07(1).
[32]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2.
[33]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5.
[34] 习近平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强调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李克强王沪宁出席[N].人民日报,2020-06-03(1).
[35] 张伯礼.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解读[N].人民日报,2022-04-02(6).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wo combinations", the historic contribu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een
Fang Xu Xu Wen
(Emergency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Party School of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ongqing, 400041)
Abstract: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s integrated the basic tenet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specific realities and with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rrectly answered the major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times and practice,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d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The theory of "two combinations" has a practical guiding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a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health work. In the new era,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the core adheres to inheriting the essence, keeping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practical material uti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ak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orld, and contributing China's strengt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health for mankind.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istoric contributions; "Two Combi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