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文化自信培育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地位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应统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相关主体和要素,健全多维联动育人体系。国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社会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完善文化自信教育,家庭优化育人文化风气,个人形成文化发展自觉,从不同层面产生协同效应,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文化自信;青少年;时代意蕴;实践路向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教育部重点课题“智能时代教研员数字教研素养测评与提升路径研究”(DHA240370);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大招标课题“新时代重庆市基础教育教研转型发展研究”(2020-ZD-02)。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9-0063-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9.00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根固本,引导青少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于文化自信的界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核心文献中指出,新时代“文化自信”主要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个层面文化的自信,涵盖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方面[2]32,体现了国家意志。学界侧重从“文化自觉、自强”“文化与人性”“价值信念”“文化繁荣”等角度对文化自信的内涵进行了研究,从文化基因、文化主体、文化价值、文化影响、文化体验、文化认同、文化习染等角度探索了文化自信生成的内在机理,并从学科课程教学、研学旅行、文化环境场域、文化交流传播、主题教育场域等维度分析了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途径。但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实践中客观存在培育意识不强、内容匮乏、方法单一、机制缺乏等突出问题,直接制约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亟须改进完善,以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文化自信,“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329。
一、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时代意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把青少年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梦之队”[3]。青少年是未来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力军,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时代新人所必备的特质。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才强国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地位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一)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 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312。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为提升这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综合实力,奠定重要基础。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决定着文化自信及文化强国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性质、特征及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的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5]42。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学习、领悟、树立并强化当代中国精神及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是凝聚在文化深处,对文化立场、文化方向、文化选择起决定作用的精神支柱,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所在。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为青少年观察世界、辨别是非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是强基固本、铸魂育人、凝聚人心、共同奋斗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民族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助力人才强国建设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6]。作为未来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青少年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定是熟知且热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秉持传承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信念,具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自觉和自信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承载着多样性价值观和社会思潮激烈碰撞,如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功利思想等不断以各种文化形式影响着青少年群体,导致他们在一些事情的判断与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片面化、功利化倾向,也有一部分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情感缺失、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在他们身上甚至表现出迷茫、失落和焦躁等负面情绪,这无疑会影响其健康成长,直接影响未来发展。
文化自信培育为青少年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架构起强大的心理支撑体系,具体体现为对自身所归属的文化体系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心理认同,以及由此形成具有恒久性的意志品质。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虔诚而执着的心理支撑体系,即对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发自内心地相信和坚持不懈的践行,从根基上培根树志,能够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袭扰与侵蚀产生强大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文化自信培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抵御消极文化思想的能力。加强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可以加深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系统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与发展观,有利于青少年辩证地认识各类文化的差异,通过文化现象把握文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认同。培育文化自信有利于青少年内心充满自信,拥有从容、开阔的社会心态,能够在时代洪流中找准定位,强化文化归属感,找到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的统一和平衡,实现健康发展。
二、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借鉴遵循
新时代,为应对形势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和挑战,党中央从对世情、国情、党情和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把握和综合研判中,战略性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国内外学者从文化学、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及出版传媒等角度,对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价值,也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多种场合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为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指导和遵循。
(一)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借鉴
学界对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文化自信的内涵研究。一是从“价值信念”角度界定,“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7],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8]。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核心价值观自信[9]。二是从“文化繁荣”角度界定,文化自信是对文化有“自知之明”,对文化转型有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10]。
第二,文化自信的生成研究。一是文化基因决定文化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拥有基因遗传特质,同一种族、同一民族的人们往往具有久远的历史性联结,他们拥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遗传特征等。二是意识形态引导文化习染。一个国家弘扬的文化本身具有意识形态性,这是一种法定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在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三是文化自信在文化体验中自觉产生。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身份和价值的自觉心理认同, 在文化体验过程中自觉产生,因而受人们日常生活环境文化特质的影响。四是价值澄清实现文化认同。价值澄清的过程,也是实现文化认同的过程,人们通过对文化的认知、批判、反思、比较,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第三,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一是学科课程教学。学校以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使命承担起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任务。二是建设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等仍然是当前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环境所体现的价值观念,都是影响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三是文化微传播。新时代,以微信、微博和微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微传播”实现了新时代文化的广泛宣传,是文化自信培育最具时代性的方式[11]。四是仪式感教育。用仪式感联结青年成长中重要的思想和生命节点、构建日常的生活范式、充实虚拟的网络空间,架构起培育文化自信的结构性网络[12]。五是榜样教育。榜样是某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化身,一个榜样的树立标志着一种精神的树立,为青少年成长指明方向和道路。
研究还应聚焦新时代青少年培养的新使命、新定位、新问题、新规律等,坚持系统科学思维,理顺教育系统内部与外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育人关联,强化校内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彰显文化自信培育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政策依据
第一,以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形成了重要的思想成果[13],是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依据。一是强调了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明确指出文化繁荣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二是指明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4]320。相关论述剖析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阐释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发展方向,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为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指明方向、提出要求、提供遵循。
第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和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持续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就青少年教育培养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一是强调了青少年教育的价值定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是国家发展、民族崛起的生力军,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明确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2]333。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二是强调了青少年教育的目标方向。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视角强调“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14]。勉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热爱伟大祖国、勇担时代责任、不断砥砺奋斗、锤炼品德修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成为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从小学习做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16]。三是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339。相关论述为加强青少年教育指明方向,是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依据和遵循。
(三)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逻辑理路
第一,民族根基与与时俱进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应该坚持继往开来、继承创新的原则,夯实民族文化根基的同时,注重融入新时代文化元素,明确文化自信培育的大方向、新定位,协调好民族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中华民族文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应坚持民族根基,在价值选择上明辨是非,从内心培育家国情怀,自觉践行民族文化,增强信心。同时要让青少年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伴随时代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发展内涵和意义,应结合时代的发展了解、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5]26。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产生了理论又受到理论的制约与指导,两者应在相互协调与统一的基础之上,相互促进、不断发展,从而促进理论的创新转化和实践的有效推进。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要注重系统学习文化理论,强化对文化理念的认知、对文化情感的培养以及对文化能力的养成,提升文化知识储备量,提高文化理论水平,强化文化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要注重引导青少年将正确文化观和系统化的文化理论、知识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交往等实践中,借助活动体验与反思发现文化、学习文化、运用文化、检验文化、发展文化,深化文化的认知与实践,进而实现文化的创造与创新。
第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要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育人。一方面要以显性教育的方式促进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其对中华文化有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从理论层面保障学习文化知识的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要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将文化自信的内核渗透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使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为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导向奠定基础,使青少年通过文化学习和生活实践不知不觉地塑造人格品质、发展素质素养,进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第四,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中国式创新性表达[17]。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要深入分析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的内在关联,要始终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深刻领会立德树人及全面发展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探索将二者结合起来,增强培育实效。激励青少年意识到自身在国家发展、民族崛起、文化创新过程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主动将知识的学习与品德培养、能力发展、心灵升华、强健体魄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成长为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三、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向
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是对党和国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时代回应,是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涉及教育系统内部与教育系统外部相关利益主体、要素的价值需求、利益关联、结构功能等,应关注并统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相关主体和要素[18],健全多维联动育人体系,从不同层面产生协同效应,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突显核心文化的引领价值
第一,强化马克思主义学习及导向功能。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实现民族繁荣、富强并屹立于世界的伟大科学理论和强大思想武器[19]。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性和科学性的理论保证。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指引作用,“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依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道路。二要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导向作用。引导青少年在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发展规律,领会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和实质,进而实现文化自信理论体系与实践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引导青少年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正确理解、分析和评价新时代文化自信现象,切实用自身所学为祖国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文化形式,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而被不断赋予新内涵、新意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养分,对教化青少年走向道德、理性和真善美并形成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正向育人价值。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需要准确界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外延,需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意义,需要准确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内在关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文化自觉基础上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21],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功能。
第三,健全青少年文化自信配套政策体系。系统论突变性原理揭示,青少年文化自信教育必然会打破一些传统教育惯性,融入新理念、新要求、新元素,而传统教育系统在量变未达到质变的过程中具有维持自身结构、状态的能力,需要健全并强化青少年文化自信教育的法律政策体系。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健全青少年文化自信教育法规政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二要加快顶层设计,尽快研制出台青少年文化自信教育的法规政策,提高制度供给水平,及时将党的主张、人民诉求、实践需要转化为法规政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向下的青少年教育法规政策体系。三要深化宣传普及,通过权威渠道及时解读、推广相关法规政策,分层分批组织专题培训,拓展实践学习活动平台,统整教育系统内、外部优质资源,提升青少年文化自信教育意识、能力和实效。
(二)营造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育人氛围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相关利益主体的培育意识不够强烈,社会、学校、家庭没有正确认识到自身在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中的地位与作用,导致文化自信培育的动力不足、创新不力、成效不佳等,亟须用好公共媒介、行为文化,家庭、社会、学校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自信培育氛围。
第一,利用公共媒介营造良好的文化自信氛围。公共媒介是社会信息传播、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可以为青少年营造文化自信的社会氛围。首先,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途径弘扬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学作品。如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等人物的事迹出版成书。其次,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渠道弘扬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影视艺术作品。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多样性的视觉呈现,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良好的教育意义和感化效果。最后,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弘扬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作品。突破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时空限制、丰富文化传播途径。利用公共媒介平台的优势,努力营造文化自信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日常社会生活,夯实文化自信的社会根基。
第二,善用行为文化影响青少年文化自信心理。行为文化是存在于组织或群体中的一种特定文化,它以正确的价值追求为导向,以行为习惯、民风民俗等方式为表现形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组织内部个体和组织整体发展[22]。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行为文化的影响,在无形之中实现文化认知、同化,增强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应从社会层面善用行为文化,利用行为文化熏陶和感染青少年的个体行为习惯。一是传承并创新社会文化习俗。如中国比较重要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二是传承并发展社会民俗文化。社会层面应正确引导社会文化习俗所带来的中华文化,选择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民俗文化,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强化家社校共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理念。家庭、社区、学校均具有相同文化关系,在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中应该形成合力,协同发挥育人功能。一要发挥家庭社区文化功能。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新颖多样、丰富多彩的家庭社区文化活动,强化文明家庭、优秀家庭的社区宣传等。二要发挥学校社区文化功能。利用学校社区的空白场地悬挂展板、名言名语、文化故事等,宣传中华优秀文化,以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影响和熏陶青少年。三要通过社区服务构建家校社共育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社区的文化功能,为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贡献社区力量。
(三)重构学校育人的文化系统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必经之处,为青少年的知识学习、情操陶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研究发现,学校未发挥好作为文化自信培育主阵地的优势。部分学校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已有培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育形式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传授,师资以校内学科教师为主,直接制约了培育效果。
第一,丰富学校教育的文化培育内容。聚焦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目标,深度挖掘、准确解析现行教材蕴含的文化自信培育思想、理念、知识、活动等元素,开发文化自信教育读本、指南、手册等,形成学校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核心载体。深入挖掘并整合校内外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覆盖家庭资源、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等文化自信培育体系,为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资源基础和育人支撑。一要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二要深化红色革命文化学习,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锤炼美好品质、锻炼奋斗意志。三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相联系、相结合。四要强化时代精神教育,认清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变革与创新并在。五要夯实国家安全观教育,帮助青少年形成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意识。
第二,创新学校教育的文化培育方式。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主阵地作用。打破传统单向、讲授式教学方式,探索“内生—体现”式文化自信培育教学模式[23],以跨学科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为载体,做好文化自信培育教学活动预设、教育生成处理、教育评价升华等,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内在融合。二是引入全息影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创新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方式,打造身临其境的具身化文化培育环境,发挥多感知、高沉浸、深交互、强自主等育人特性[24],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沉浸感。三是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把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动向。对青少年文化学习的行为数据进行搜集记录、分析与挖掘,形成完整的学习行为轨迹,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精准把握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动向,及早纠正青少年不合适的文化发展行为。
第三,强化学校教育的文化培育队伍。一是组建由校内教师、文化场馆解说员、高校及科研机构学者、区域名师名家等构成的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师资队伍。确保师资队伍政治素养过硬、专业能力优秀,充实学校教育的文化培育力量,保障培育效果。二是增强师资队伍的政治信念。引导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坚定的政治信仰,确保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递正能量、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锤炼崇高的师德师风。引导教师将立德树人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思政教师要发挥总牵头、总担纲的职责,及时、全面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引导青少年在文化学习中主动理解时代赋予的伟大重任和职责,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创建学校教育的文化培育环境。文化主要包括微观层次的物质文化、中观层次的制度文化、宏观层次的精神文化。一是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充分利用标语、雕像、橱窗等场馆、设施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及文化自信的养成。二是构建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建立健全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制度,明确文化自信培育方向,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保障实效。三是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全面把握升国旗、主题班会等各种培育文化自信的机会,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探究式、沉浸式等方式,再现伟大的“长征精神”“奥运精神”“井冈山精神”“红岩精神”等,使其认识到文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帮助青少年从内心建立起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形成文化自信。
(四)优化家庭教育的文化元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最富感染力的教育,在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中发挥重要价值。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家庭教育逐渐被扭曲。一是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和学校教育的制度化使得家长将教化责任转移到学校和社会身上;二是受分数至上的影响,家庭教育目标上重分数轻育人,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急需依托优良家风,营造良好氛围,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内容等优化文化自信培育。
第一,注重优良家风的形成与建设。一要充分认识家风的育人价值。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沿袭下来的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体系,它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而形成的稳定的文化和道德氛围。良好的家风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还能使家庭成员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氛围中不断成长与发展。二要充分发挥父母的表率作用。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要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无形之中引导青少年价值体系的养成,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三要科学推进家风的传承创新。注重传承与赓续优良家风中的育人元素,与时俱进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元素,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家风的生命力和活力。
第二,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养成。家庭文化氛围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会伴随青少年成长一生。一要重视文化自信教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融入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将文化自信作为家庭文化的价值标准。二是提供文化自信教育的氛围。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地为青少年提供积极乐观、平和包容、海纳百川、理性真诚的家庭氛围,引导树立文化自信培育的兴趣,避免用消极落后、虚伪浮躁的家庭氛围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三,注重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转变。“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典故,给家庭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转变提供启示。一方面,家长可引导青少年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技艺(如书法、戏曲等),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韵味,进而做好中华文化及其传统技艺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引导青少年从小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另一方面,家长在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积极与青少年一起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用心聆听青少年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加深沟通与互动,以正向、和谐的家庭氛围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
(五)增强中华文化的个体自觉
第一,提高青少年的中华文化认知自觉。新时代,青少年接触文化种类和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应基于扎实的文化知识学习,提高文化认知自觉度,确保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增强中华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一要自觉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提升青少年内在文化素养,有效抵御外来意识形态的入侵,努力在多元文化浪潮中保持文化定力。二要注重实现文化自信从“知”到“行”的转化。在文化自信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自觉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促进文化自信的内在价值落地生根。
第二,增强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情感认同。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能够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归属感,凝聚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共识合力。增强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情感认同,需求是动力,体验是关键,升华是目的。一要关注青少年在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发展需求。充分反映并满足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发展需求,形成良好的文化需求满足后的情感体验,增强文化自信认同效应。二要在辨别、创新中华文化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积极的文化自信情感体验。引导青少年正确厘清中华文化中7fGLZyA2bNJYWB7NaBtWijm5ZgVNjPjZa4cfkUFAu1M=不同内容被赋予的时代价值以及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理顺中华文化发展脉络,吸纳中华文化育人精华,形成文化认同的立场、兴趣、态度和趋向。三要促使青少年文化认知、实践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固化为情感上的认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共同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激发青少年的中华文化创新动力。青少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应主动激发文化创新动力,勇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使命。一是实现文化自信内容的新发展。青少年应自觉将学习的文化内容应用到推动文化自信发展的进程中,以青少年独特的视角和思维习惯,积极推动文化自信内容实现新发展。注重创新文化自信传播方式,借助互联网、新媒体、人工智能等多渠道、多方式传播文化自信相关内容。二是自觉推动文化自信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的内容是对中华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凝练之后的扬弃继承,在一定程度上是从传统文化中创生新文化,是破旧立新、破立并举的文化再造过程。青少年应主动继承并积极创新文化自信内容,为寻求适应时代发展进步的文化而不断地努力和超越,永葆文化创新的热情,成为文化创新道路上的主人翁。
四、结论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等学习、传承、发展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青少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梦之队”,其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也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要注重提炼中华民族在复兴过程中为世界贡献的先进发展理念、先进制度精髓和有影响力的先进价值观,强化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25]。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要坚持民族根基与与时俱进相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因地制宜与精准施教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相结合。要坚持继往开来,做好与时俱进;坚持固本培元,做好守正创新,不断增强理论研究、深化实践探索,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许愿出版社,1990:9.
[3]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52.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管培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J].教育研究,2021(3):12-15.
[7] 张友谊.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7-11-29(11).
[8] 黄晓波,论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J].科学社会主义,2012(3):74-77.
[9] 王英杰,张朝彬,张舵.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9(5):111-119.
[10]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11] 王蓓,赵亮,姜红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传播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J].传播与版权,2017(11):148-150.
[12] 马婷婷,林美卿.仪式感视域下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97-101.
[13] 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09):5-13.
[14] 习近平.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强调 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5-31(1).
[15] 顾明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方法论[J].教育研究,2022(9):4-10.
[16] 石中英,安传迎.努力培养青少年的健全和高尚人格——习近平有关人格和人格教育重要论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7):59-64.
[17] 吴安春,姜朝晖,金紫薇,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十[J].教育研究,2022(10):4-13.
[18] 宋乃庆,吴乐乐,郑智勇.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呼唤“双减”的行稳致远[J].中国教育学刊,2023(8):17-23.
[19] 李芳.时代新人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20:28.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6.
[21] 汤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J].红旗文稿,2019(19):31-32.
[22] 苏丹.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9.
[23] 吴乐乐,陈春晖,柏杨.“内生—体现”式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7):60-63.
[24] 张家军,闫君子.智慧化教材的价值逻辑及其实现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1(6):74-80.
[25] 冯诗琪,郭凤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智慧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21(11):29-39.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the Era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People's Cultural Confidence
Fan Qingze Wu Lele
(Southwest UniversityEducation Department,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a more basic, deeper and lasting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Teenagers are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and the hope of the nation, and they are in the "jointing and booting stage" of life.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of great value to carry forward socialist cole values,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win the initiativ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people'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hould coordinate the relevant subjects and elements of the state, society, schools, families and students, improve the multi-dimensional linkage education system,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state, actively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the society, improv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education in schools, optimize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educating people in families, and form cultural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for individual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cultivate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youth; implication of the times; direction of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