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谦辞与蔑称、詈辞的使用

2024-10-19 00:00:00侯婷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9期

摘 要 敬谦辞与蔑称、詈辞是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语言现象。然而教学的焦点却被人为地集中到了对敬谦辞的教学上,很少涉及蔑称、詈辞等的教学。面对这有违于语言积累与运用培养初衷的教学设计,以蔑称、詈辞为个案,重点谈及教材里蔑称、詈辞等系列语言现象的处理。

关键词 敬谦辞 蔑称 詈辞 教学处理

在中学语文教材和口语交际中,敬谦辞与蔑称、詈辞是普遍的客观存在,正确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是语文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统编语文教材介绍了敬称与敬辞,如在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之后,编者介绍了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列举了35个敬辞类称谓用语、24个谦辞类用语。蔑称与敬称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语言存在,只言敬称与敬辞,不论蔑称与詈语,显然是不严谨、科学的语言教学,故蔑称和詈辞知识是教材知识体系需要补充的内容。换而言之,语言材料积累是语言运用的前提。[1]积累蔑称和詈辞等语言材料,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正确认识蔑称和詈辞语言现象

蔑称与敬称相反,是对他人的蔑视性称呼;詈辞与敬辞相反,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愤慨。因此,马庆株先生说:“詈语是骂人的话,蔑称是具有骂人特点的称呼语。”蔑称和詈辞广泛地存在于实际生活和阅读教学中。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的父亲因为没有等候迟到的友人,而被友人以“非人哉”之语咒骂。若不是这句骂人之语,也不会引起元方对友人的“无信无礼”的指责和“入门不顾”的对待。正是出于对“非人哉”这句詈语影响的分析,才有了后续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的讨论。又如《范进中举》中“现世宝”这个蔑称。“现世宝”与“丢脸的家伙”是等义词,胡屠户用“现世宝”来称呼未中举的范进,显然是蔑视的表达。

《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中也有大量蔑称和詈辞存在。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常常被唤作“泼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虽被神化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人,但他也没有逃离“诸葛村夫”这一蔑视性的称呼;《水浒传》中的李逵被宋江称为“黑厮”。

二、运用蔑称和詈辞的意义

蔑称和詈辞直接的作用就是情感表达。但蔑称和詈辞的情感表达并不都是蔑视、愤怒,而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感悟。如范进因中举而疯跑后,报录人提议胡屠户用“吓”的方法为其治病。于是,胡屠户找到范进后,一边打范进一边这样说:“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这里的詈辞就不是愤怒情感的表达。与之相反,下边这句詈辞就直接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愤怒——卢俊义焦躁,大骂:“秃驴敢如此无礼!”(《水浒传》第十六回)蔑称与詈语所示的愤怒情感,可以指向某一个人,也可以指向某一类人。虽然情感指向的范围有所变化,但所示情感的本质却始终不变。因此说,作为一种规范性词语,蔑称不仅指称一个群体,也具有贬低性和冒犯性。[2]

此外,以蔑称和詈辞作描写语言,可以彰显多种人物性格特点。例如,对比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从“现世宝”到“老爷”的称谓变迁,以看出胡屠户的趋炎附势。胡屠户向中举后的范进称自己的儿子“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又可以看出胡屠户是一个粗鲁无礼的人,满嘴的污言秽语。又如,《水浒传》中洪教头与林冲比武时怒骂道:“贼配军,你敢与我比试罢?”林冲是配军不假,但两人此前毫无交集。故从洪教头喊林冲为“贼配军”的语言中可以看出洪教头的狂妄与傲慢。而林冲并非浪得虚名的教头,这从林冲刚到庄上就被柴进赏识可以看出。然而洪教头却不知道天高地厚,喊林冲为“贼配军”,也就暴露了洪教头没有把柴进放在眼里的傲慢。

蔑称和詈辞传递的愤怒情感,往往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句。如杨志道:“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水浒传》)护送生辰纲本就是一件充满危险的差事,加之杨志急切希望借助这次护送的成功来改变自己先前的困境,因而,他异常小心。面对毫无忧患意识的众部下,杨志心中怒气难耐,用“村人”这一詈辞虽让杨志的怒气得到了发泄,但却把杨志与众人之间的矛盾推向了高潮,这就给了后续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的机会。这也反证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合理性,再现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哲理。

三、蔑称和詈辞的特性

蔑称和詈辞为什么没有在语言规范的实践中被取消呢?因为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人们需要借助蔑称和詈辞表达内心的愤怒与不满。就如洪教头与林冲先前并无利益冲突,但以“贼配军”这样的话来羞辱林冲。古今虽然都有蔑称和詈辞,但在具体用语上有诸多不同。如《水浒传》中常见的“这厮”“那厮”,在现代汉语里已不见了踪影,相应的现代汉语中有“这货”“混蛋”等同类词语。此外,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是蔑称和詈辞存在的原因之一。不均衡发展的背后是彼此地位上的悬殊,地位上的悬殊又导致了心理上的歧视。如《三国演义》中“蛮夷”这一充满蔑视情感的称谓。

四、积累与理解蔑称、詈辞

借鉴教材提供的方法,敬谦辞和蔑称、詈辞都需要积累。在“令尊、令堂、令郎、令爱”等敬辞中,“令”是这些敬辞的核心词素。在“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中,“高”又是一个共同的词素。采取抽取共同词素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识记很多敬辞。基于同样的思路,蔑称和詈辞的积累也可以这样进行。“伧子、伧辈、伧楚、伧小儿”等是魏晋时流行较广的詈词,作为共同词素的“伧”字是江东人对中原人的蔑称用语。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伧父、伧叟”的时候,就能推断这些词语有轻视之意。如果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强,他们甚至还可以在积累中发现这样的规律:凡是含有贬义色彩较强语素的词语,多是詈辞或蔑称,如由“贼”“愚”“鄙”“笨”等构成的词语均是如此。

积累的目的是能够在阅读中快速分辨哪些词语是蔑称,哪些词语是詈辞,从而快速把握阅读文本的重要信息。若知晓古文中的“竖子”是极具侮辱性的词语,当读到“我本不欲来,诸生强劝我,竟为竖子所辱”时,就能够感受到说话者内心的不满。《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因为于勒的贫富变化而对其采用了不同的称谓,除了从“贼、这小子”等蔑称中获取情感信息,还要结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敬称与蔑称的更替使用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小说的主旨。敬称与蔑称的更替是与于勒的贫富变迁相一致的,发现了这一点,也就容易把握小说对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揭示。

五、审慎选择和使用蔑称、詈辞

蔑称和詈辞常见于日常口语交际,也可以用于文学创作。教材中有许多依托蔑称和詈辞而创作的经典,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如《孔乙己》。“孔乙己”这个绰号本就是一个蔑称,鲁迅借助这个蔑称表达了对他人生社会的思考。直至今天,人们提及孔乙己的时候,也要为当时国人的麻木不仁愤愤地讲上几句自己的思考,还要对科举制度给予读书人的影响说上几句。

蔑称和詈辞使用不能过度,否则易成为交际的阻碍。因此,谨慎选择、审慎运用,是我们对蔑称和詈辞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郭其平.语言材料积累的内涵及策略举隅[J].语文建设,2024(10):19-23.

[2]刘 畅. 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J].现代哲学,2022,(05):75-81.

[作者通联:甘肃玉门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