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成语教学

2024-10-19 00:00:00戴梦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9期

摘 要 语文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顶层设计,但中学成语教学本身并不受重视,其与核心素养之间的研究也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为了中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使中学成语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以核心素养为指向,从成语微课专题教学、闪回、情境创设、学科知识整合的角度出发设计成语教学策略,落实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 中学语文 成语教学

成语是汉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化领域一块不容忽视的瑰宝。学习成语不仅可以丰富语言版图,提高汉语运用能力,还可以促进思维、审美、文学素养协同发展。这些优点恰恰完美对应了语文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成语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提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运用微课进行成语专题教学,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

成语的微课专题教学可以根据成语的种类,将每一类下的成语进行单独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然后再将同一类中的成语微课组成微课成语专题。如狼狈为奸、穿井得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对牛弹琴、庖丁解牛,这些成语都与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有关,据此就可以形成神话寓言的成语微课专题。因为微课不需要占据课堂时间,教师就有充足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个成语进行深入的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含义、出处,并设置相应的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也能灵活安排时间进行学习。

二、运用“闪回法”进行成语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闪回是文学、影视艺术创作中一种非线性表达的创作手法,通常呈现为在文章或电影主线推进的过程中穿插进某段情节,这种片段通常与主线情节相印证或相对比,或设置悬念,或对主线情节进行解释,以展现作品鲜明的层次性和叙事手法的丰富性,因此又被称作“交叉式蒙太奇”。将“闪回”这种具备跳跃性与非线性的逻辑结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的思维从僵化走向活跃,从刻板走向灵活。

印证闪回是旧知与新知整合的过程,它在成语教学中的实现路径是:接触新成语→理解含义→抓住特点→调动旧成语→相互印证→闪回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才能敏锐地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如新课中接触到陌生成语“狼子野心”,按照印证闪回的思维路径,下一步教师应该解释成语的含义: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学生可以从成语的含义中提炼出成语的特点。

特点一,从成语的字面来看,与狼相关。特点二,从成语的含义来看,明显含贬义→调动旧有成语: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相互印证:成语中都含有“狼”这种动物,从成语色彩来看都含贬义→印证成功→闪回结束。印证闪回的教学路径中,每一个节点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新知与旧知相互印证的过程中,他们的思辨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创造情境进行成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因地制宜,成语教学绝大多数时候都要依托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真正参与其中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因此为成语教学搭建情境可以以模拟的手段将情境复现于课堂,模拟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也可以是一张照片。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再塑生命的人》,课文当中要学习成语“花团锦簇”,联系文章内容要如何为“花团锦簇”创设情境呢?方案一,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向学生展示百花怒放的图片,使学生从视觉上直接感知到成语传递出的生命之美。方案二:准备一大束鲜花,邀请一位学生扮演海伦·凯勒,蒙住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触摸花束,一边抚摸鲜花一边用语言形容自己的感受,描述得越详细具体越好;触摸结束后接着让学生用鼻子闻鲜花,且仍然需要学生详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通常来说,视力正常的人其他的感官会没有那么敏锐,学生很难通过触觉和嗅觉对眼前的花束产生“美”这种感受。在完成以上两个步骤之后,让学生摘下蒙眼的物品,仔细观察,然后与前两个环节的感受进行对比,体会盲人与视力正常的人对美的感受差距。最后代入作者的视角,说出对“花团锦簇”这个成语的感受,以及作为视力健全者对“花团锦簇”这个成语的感受,在这种有感官差异的对比之下,学生对成语的审美感知能力会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又会反过来让学生对成语的印象极深。在这种强烈的感官差异之下,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四、打破学科壁垒进行成语教学,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与历史学科交叉最显著的一类成语就是来源于历史典故的成语。以“争先恐后”这一成语为例。“争先恐后”出自《韩非子·喻老》。赵襄子与驾车能手王子期比赛,心态没有放好,以至于次次输给王子期。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时期中原大地群雄并起,天下局势瞬息万变,根据“争先恐后”这一成语的背景知识,可以提炼出有效信息——春秋时期、晋国、赵襄子,联系历史学科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可知晋国就是“春秋五霸”之一,其余四国分别是楚国、齐国、越国、吴国。与春秋五霸有关的成语还有很多,如:

(1)与晋国有关的成语有:退避三舍、竭泽而渔、秦晋之好、志在四方。(2)与楚国有关的成语有:问鼎中原、一鸣惊人、庄王葬马、因猎求士。(3)与齐国有关的成语有:九合诸侯、老马识途、一鼓作气、管鲍之交。(4)与越国有关的成语有:发奋图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卧薪尝胆。(5)与吴国有关的成语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火如荼。

从以上这些成语中又可以拓展出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卧薪尝胆”为例。“卧薪尝胆”原是指勾践战败之后,睡柴草堆,时常用舔尝苦胆的方式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所受的苦难。经过发展和演变,现“卧薪尝胆”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学习或做事非常刻苦,发奋图强。一个人能够做到卧薪尝胆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人们也经常会用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勉励自己,这种精神根植在中国的文化里,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在中学教材中,诗词语句类成语数量繁多。如“夕阳西下”是课文《天净沙·秋思》中的成语,“夕阳西下”本出自宋代康与之的《诉衷情令·长安怀古》,康与之在词中写道:“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马致远也在自己的诗中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这个成语在诗词中似乎总带着些许伤感,其中原因也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读一二。古代中国的计时与当今不同,现代社会采用的是24小时制,古代中国的计时单位是时辰,一天有十二时辰,一个时辰为两小时,夕阳西下发生在酉时,也可称作“日入”,用24小时制换算是一天中的17点至19点,此时太阳即将沉入地平线,天地之间的光线变得昏暗,这片景象最容易勾起人自身的悲凉情绪。

通过以上两个成语,可以看到成语教学的巨大潜力,也能看到成语与地理、成语与中华文化之间是可以做到融通的,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可以在学科之间传递,成语是学科之间的桥梁,成语教学也能在学科的交融中重现生机。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成语教学创新性研究”(文件号:湘教通[2022]253号:19,项目编号:CX20221280)]

[作者通联: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