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内容会直接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基于社会发展及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语文高考命题也呈现出全新的趋势与方向,而这些变化也会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基于此,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对语文命题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 高考语文 命题趋势 核心素养 学习能力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高考语文试题以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与高考的复习范围为基准,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1]。因此,高考语文试题对高中语文教学有重要的反馈与指导作用。
一、高考语文命题趋势分析
1.以素养为核心,聚焦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以往很多高考语文试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或者让学生总结不同材料间的异同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逐渐趋向于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如题目会以特定的问题情境形式让学生分析、总结并归纳有效信息,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例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5题与新高考Ⅱ卷第5题,出示相关材料,要求学生谈对其的理解与看法。
新高考Ⅰ卷第5题: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新高考Ⅱ卷第5题: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以上两道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理解材料,并能够运用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所获来解决问题。以新高考Ⅱ卷第5题为例,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谈对题目描述的现象的看法。第一步,学生要快速浏览文章,梳理主要内容,了解“网络失范行为”是怎样的,包括哪些行为。第二步,根据题目所描述的现象,判断其是否属于“网络失范行为”。第三步,从底线意识切入,谈谈自己的看法。新高考Ⅰ卷第5题也是如此,学生要先梳理两则材料,总结材料的主要内容,判断题干中的两句话与材料的关系,再通过总结的内容解答问题。
2.以思维为基点,注重考查高阶思维能力
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多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展开,以情境化命题形式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中,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内容也不难看出,命题在考查学生基础思维能力的同时,更关注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
有关基础思维能力考查的题目,其题型往往是句子填补、词语填空,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填补空缺内容或者找到最符合语境的词语。除此之外,题目对学生基础思维能力的考查还体现在阅读题型的判断正误中。解答该类题目,学生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进而提取关键信息,判断正误,也可以将问题放置于原文,联系前后语境,做出判断。
要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就要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全方位评价与独立创造。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4题为例,“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这一题目不同于以往简单的概括、陈述、归纳等考查层面,它要求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把握。解答该题,学生应先弄清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如何过渡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3.以方法为要点,关注问题解决的路径
高考语文试题不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最终结果,还注重考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过程,以及解决方法与解决思路。
高考语文试题中常会涉及一些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的素材,再辅以对应的背景补充,而在补充的背景中往往暗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这是以往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规律。例如,在古诗鉴赏部分,古诗与作者往往都是学生没有学过或者是大多数学生没有听过的,但题目会附有对古诗背景的简介或关于作者的介绍,要求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题目。然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没有采取这一形式,而是不提供相关的背景素材,直接引入学生较为熟悉的诗人在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作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生需要调动以往对该诗人相关作品的学习经验,以解答问题。如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辛弃疾的《鹊桥仙·赠鹭鸶》第15题,提出以下要求:“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很多学生对于题目中“语言特色鲜明”的理解较为含糊,要求分析词作的语言特色,但没有具体指出特色是什么。这就要求学生根据答题方向,结合所提供的诗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根据日常所学,学生知晓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浏览词作可知,该词风格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类似,根据这一思路,学生可明确该词的情感基调与语言风格,再调动所学与积累回答问题。
二、高考语文命题教学启示
1.以自主探究为契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高考语文命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高中语文教学如出一辙。教材中的课文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素材,而单元后的写作环节则是学生学以致用的最佳范例。在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总结课文的谋篇布局、写作手法、素材选取等写作技巧,了解散文、记叙文、说明文、新闻、诗歌等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技巧,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实践、融会贯通,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也要抓住学生自主探究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写一首诗抒写自己的青春岁月。围绕这一写作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诗作,特别是诗歌在语言、意象等方面的呈现手法,抒写自己的青春岁月。这一学习任务践行了“将所学加以运用”的理念。
2.以基础思维为抓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关键[2]。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将这一目标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上、下册设置了很多单元学习任务,这也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重要素材。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为例。
五首诗歌风格各异,但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任选一首,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札记。
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梳理教学流程,为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应先按部就班地开展本单元单篇诗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思维。比如,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通过诗中“层林”“漫江”“鹰”“鱼”等意象以及诗中的关键词句,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情感,总结其中融情于景、情中显志的创作风格,体会到毛泽东的革命壮志与博大的情怀。接下来,以意象资料卡制作活动,让学生归纳总结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代表的含义等信息。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还是片面零散、不成体系的。
接下来,教师应开展单元整体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首先,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沁园春·长沙》《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百合花》等文章,并找到文中的主要意象,从不同方面进行对比(见表1)。
经过多文本的阅读分析与思考,学生领略了不同诗歌的写作特点,并将学习内容具象化,在不同层次上提高其认识水平与能力,发展了高阶思维能力,提升了分析能力、评价能力与创造能力。
3.以基础知识为重点,帮助学生积累方法与经验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明确,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从知识过渡到能力再到培育核心素养的发展路径,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与能力既是素养形成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原料,更为关键的是,其中蕴含着独属于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高考不仅重视考查学生学习成果,还重视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而教材作为师生可触及到的第一手资源,也为学生积累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做出了重要指示。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活动:
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作品,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
查找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资料,建议阅读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加深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还要注意感受词作的意境……
上述学习任务直接点明了抓“意象”与“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样,这也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切入点。这一题目类似于上文提到的“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但是,语言风格、情感、领悟各有不同,重点在于学生如何辨别、从哪里切入、基于什么视角、如何切入等。将其映射到高中语文教学,当学生面对此类问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抓住关键,让他们用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借助单元学习任务,教师应在单篇文本教学、单元教学与专题教学中将目标的实现方式方法渗透于教学全过程。结合上文单元学习任务活动的具体题目,其中,“理解主旨”和“感受意境”是典型的学习任务,对于“理解主旨”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让学生自行查找《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资料,独立阅读作者自传,了解青年时期毛泽东的革命经历,这样才能对词作有更深的感悟,也为解决下一个学习任务做了重要背景知识的补充。
三、总结
高考语文试题好似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虽然高考语文试题不断推陈出新,但不管试题如何变化,只要教师抓住高考命题规律,掌握命题特点与命题趋势,以全新思想作为指导,做好相关教学工作,就会使备考过程有条不紊、事半功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游刃有余地应对高考。
参考文献
[1]赵宁宁,张秋玲,张彬福,等.全国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与展望:一体四层四翼[J].考试研究,2020(4):29-37.
[2]金东清.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特点及教学导向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0(28):3-5.
[作者通联:贵州省镇宁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