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4-10-19 00:00:00王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9期

摘 要 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理念,重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要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需结合蕴含传统文化的相关篇目的特征设计任务,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借助注释,让学生探索传统文化内涵;开展活动,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定义为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之一,并且明确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篇目,如何使用好统编教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高中语文老师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创设任务,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1]可见文化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文化不是物质,但一定建立在物质之上。要了解传统文化必须先要了解古人的生活及有关的事物。基于此,我们可以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先从古人的生活层面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作为阅读的对象,让学生通过阅读整理《红楼梦》中的人物服饰、游戏娱乐、住所建筑、风俗习惯等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文化方向阅读、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完成后彼此交流。以《红楼梦》中的人物服饰为例,整理归类的方式有两种:可以将小说中在同一环境中对不同人物的衣饰描写摘抄在一起,也可以将小说中同一人物在不同时间的衣饰描写摘抄在一起。同一环境中不同人物的着装特点体现的是不同的人物性格,同一人物在不同时间的衣饰变化体现出的是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不同人物之间的服饰差异,也体现出传统社会中人物的身份、所处的阶层。服饰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点,但学生借此能够探寻到作品的社会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借助注释,让学生探索传统文化内涵

注释属于教材的助读系统,是语文教学、学习的重要资源,能够促进学生把握教材涉及的历史文化元素。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课后注释的过程中,将课后的注释按照一定的要求分为不同的小类,比如古代社会的风俗文化、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官职名、纪时、天文等,并结合具体的文本,探索传统文化内涵。

以古代社会的纪时为例。《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五鼓”,《孔雀东南飞》中的“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与妻书》中的“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结合书下注解,学生就很容易把握古代社会纪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之间,有甲、乙、丙、丁、戊五个关键时间点,谓之“五更”,然后由人击鼓或者打更来报时,又称其为“五夜”。古人给予夜晚的每一更一个称谓,五更依次分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依据《孔雀东南飞》中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黄昏”在前,而“人定”在后,以此作为切入点,又能够大致判断出“奄奄”“寂寂”所描摹的情状。

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一一对应,“夜半”对应的是子时,又是“三更”时间,所以“三更半夜”一词的前后两部分都在纪时。《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是用来纪日的,《赤壁赋》中的“壬戌”是用来纪年的,《与妻书》中的“辛未”也是用来纪年的,这就是干支纪时。干支既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月、纪日。我国古代年号纪年与干支纪年两种纪年法并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是典型的例子。用来纪月的“孟仲季”,用来纪日的“朔望晦”等,都是需要我们整理、掌握的知识。

文言文中涉及的地名也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同样应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地名指代的内容,挖掘其中的文化要素。比如对

《过秦论》中的“崤函”“雍州”“西河”的理解,对

《鸿门宴》中的“霸上”“鸿门”的理解等。如了解

《过秦论》中的“崤函”,学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

《鸿门宴》中一直在说关中称王的事,为什么各路诸侯都要争相入关。

三、开展活动,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精神

我们既要学习、理解传统文化,又要积极主动地传播传统文化。开展专题活动如书法展、诵读会、传统服装走秀、情景剧表演等,给学生提供学习、理解传统文化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舞台。在具有真实情境的活动中,学生更易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

以统编教材中《兰亭集序》为例。《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依托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围绕书法设计活动,开展《兰亭集序》书法展,要求有书法特长的学生提供临摹《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或以《兰亭集序》为书写内容创作书法作品,然后组织书法家带领学生一起品鉴参展的书法作品。同时我们还可举办线上线下的有关《兰亭集序》的专题展板,让没有书法特长的学生广泛搜集历史上有关《兰亭集序》的轶事、评价等文字或图片资料,归类整理后以专题展板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泰 勒.原始文化[M].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作者通联:甘肃天水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