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视野下聊城黄河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

2024-10-19 00:00:00于文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9期

摘 要 在深度教学视野下,将聊城黄河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提出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六横三纵”式实施模式,推进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深度教学 聊城黄河文化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停留于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与现实生活脱离,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深度教学理念为突破高中语文教学表层化问题提供了新视角,重构了语文的学科价值。借助深度教学理论改进课堂教学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深度教学理论及黄河文化研究概述

1.深度教学理论

当前,课程改革持续推进,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流于浅表化、机械化的现状,研究者将研究重点转向深度教学领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理论研究:①相关概念理论的兴起与发展。郭元祥教授在《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中指出,深度教学不是无限增加知识的数量和难度,而是突破知识的浅层学习,克服简单占有知识的局限,打破对知识进行机械训练的倾向。②具体实施路径的初探与实践。张晓东在《深度阅读与中学语文教学》中指出,实现深度阅读的基本功和基本途径是文本细读。③教师素养面临的要求与挑战。胡玉龙在《教师深度阅读: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中指出,教师必须具备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进而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困境。

随着语文深度教学研究的深入,理论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语文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策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如张蒙结合散文教学案例,分析高中语文深度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②开发教学课例,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如王云峰和李广宁教授团队从深度学习主题、目标、活动、持续性评价四个方面提出深度学习策略,进行个案的设计。

2.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文化,吸引着国内众多学者研究。新时期,黄河文化研究继续深入,2000年李民主编的《黄河文化百科全书》,以词条形式反映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2001年陈梧桐、陈名杰合著的《黄河传》,2003年李学勤、徐吉军主编的《黄河文化史》,2009年李玉洁主编的“黄河文明的形成”研究丛书,在目前的黄河人文与黄河文化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

以上仅是对深入学习理论和黄河文化的研究现状的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是运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整本书阅读、散文和文言文的学习,而将其与黄河文化研究融合的探索少之又少,因而本项目的探究有着广阔空间。

二、聊城黄河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聊城黄河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聊城地区使用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几乎没有涉及这些文化资源,聊城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也很少系统地利用聊城黄河文化,导致聊城地区学生对本土文化了解不多,就更谈不上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尤其在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紧,这些未曾在课本上出现的内容,没有被深入挖掘,造成黄河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二次开发”远远不够。高中语文教学浅层化主要体现在文本教学表面化、语言教学表皮化、思维教学表层化、情感教学表演化。要破解这些难题,探究“四部曲”教学策略,就需要语文教师深度理解这些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这对于增进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实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聊城黄河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1.符合语文新课改要求,助力教育改革

新课标提出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强调学生突破浅层学习进入深层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深度教学理论和新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将黄河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打破学科壁垒,用语文学科的审美标准审视黄河文化,促进学生发展。

2.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深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将黄河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又能在课堂实践中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3.打破教学常规,创新学习模式

深度教学理论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深入研读文本,整合教学内容,着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将黄河文化融入课堂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创新研发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深度教学视野下聊城黄河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

1.聊城黄河文化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二次开发内容见表1。

2.实施策略——教学“四部曲”

第一,占有资料,和素材对话,拓其广度。

第二,解读材料,用语言输出,思其深度。

第三,多元解读,用思维思辨,探其高度。

第四,传承文化,用心灵丈量,怀有温度。

3.实施模式——“六横三纵”式

(1)“六横”式——参与路径

为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对黄河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形成《河悠水长 津语润人》校本课程,“六横”是为丰富学生学习经历,采取六种活动方式探索学生学习聊城黄河文化的路径。

①文本阅读式。重视相关内容、文化的关联度,通过占有大量资料,让学生多维度地理解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情感生成创造广阔基础。

②图文展览式。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比如“聊城黄河文化展厅”可以摆放东阿阿胶、阳谷木雕等实物,可以展示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聊城黄河的变化、名人事迹等图文,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黄河文化的内涵,更直观地体会黄河文化的丰富性和人文性。

③实地体验式。实地体验可以实现黄河文化情境化、具象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如开发黄河研学线路,组织学生去东阿黄河考察。

④小剧场表演式。小剧场形式活泼,能够直接实现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在学校内组织小剧场话剧表演,能满足学生群体接收、表达和创作的需要。比如阳谷黄河夯号可以采用舞剧形式,武松打虎、大闹狮子楼可以采用话剧形式等。

⑤影视节目冲击式。电影和电视节目能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如拓展聊城黄河文化名人孔繁森,可让学生观看电视节目《家书中的百年——孔繁森致女儿的家书》。

⑥我当河长式。黄河水患到底有多恐怖?治理黄河到底有多难?守卫黄河的生活是不是很枯燥?如果黄河决堤或者黄河改道我将怎么做?“我当河长”这一活动旨在调动学生跨学科思维,真切感受黄河魅力,感受华夏儿女千百年来经久不息的黄河精神。

(2)三纵——推广路径

“三纵”机制旨在不断扩大聊城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社团、校园、社区多维度构建聊城黄河文化推广体系。

“六横三纵”机制真正实现了“聊城黄河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进社区的目的,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内学习加课外实践中把黄河文化扎根内心、外化于行,更能激发学习热情。语文课堂由封闭到开放,由死板到活力,聊城黄河文化在较广范围内得到深度传承和弘扬。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文明成果,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在深度教学视野下,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应对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语文课程建设和聊城黄河文化内容相联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拓展课堂教学深度,引导学生“深层学习”。利用聊城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拜访相关人物,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教育,浸润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将聊城黄河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能优化语文课程教育载体,强化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推进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作者通联: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