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一座承载着人们对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献身的英雄的深挚情感的建筑,同时又是一座凝聚着历史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祖国的土地上,更矗立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当中。在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在解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的时候,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根据文字描述而构建起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表象,更有这座丰碑在人们心中演绎出来的历史。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 建筑 历史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选入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通常都是从写作技巧、感悟等角度解读,更多地呈现出“技”的特性。但这样的解读难以将文中更为重要的人文营养提取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笔者萌生了从“凝固的建筑”当中寻找“生动的历史”这样的解读思路。
一、在建筑中读懂历史
人民英雄纪念碑座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天安门广场的中心位置,这一纪念碑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其所承载的文化元素与历史元素,写出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伟大的革命斗争史。所以有人说,人民英雄纪念碑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起来了,它象征着先烈的丰功伟绩,它是全国人民怀念先烈的标志。[1]因此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就要沿着作者的视角,从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特点的描述中去感悟历史。这里选择其中两个描写片段来进行分析。
片段一: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
这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远景描述,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内容以及题写者。尽管这些内容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在看到这一段描写的时候,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场感。这里有三个元素不可或缺:一是远景视角下的纪念碑本身,二是纪念碑上的金色大字,三是题写者。这三者融合在一起就让人感觉到纪念碑本身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坐标:纪念碑作为一座凝固的建筑,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金光闪闪地铸就其上时,每一个处这个语境中的人,都能够感觉到铸就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是“人民英雄”。“人民英雄”四个字的含义是丰富的,它告诉我们:英雄来自于人民,英雄属于人民,只有为了人民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已逝,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所以远景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勾勒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沧桑与延续,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之下,或者阅读着相关文字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身处历史的坐标当中,承担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片段二: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金水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碑文是:……
这是站在第二层平台上平视和仰视的结果,其中一部分与上一片段所描写的内容接近,而另一部分主要是对汉白玉栏杆的描写。这里特别强调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栏杆与天安门前金水桥的栏杆一样,实际上就是将现实与历史衔接起来。设计师以精巧的构思,让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的栏杆与具有悠久历史的金水桥的一致,一南一北,互相呼应,于是也就可以背靠历史而看到当下,又可以转过身去看到历史。此处,凝固的建筑给人以美观朴素的感觉,而近在咫尺的距离所折射出来的历史,会让人感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来之不易。当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天安门互相对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视,无数革命烈士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凝聚起了一座丰碑,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了一段历史,这就是碑文上所说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革命史。当今天的人们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轻轻抚摸着这些栏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抚摸历史,能深深领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来之不易。
类似于这样的解读还有不少,可以说每一处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特色的描述,都有着深深的历史意味。譬如由林徽因设计的浮雕,每一幅浮雕乃至于设计者本身,又何尝不是蕴含着烈士奋不顾身、才女满门忠烈的历史意味呢?
二、在历史中读懂建筑
人民英雄纪念碑承载着人们对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献身的英雄的深挚情感,同时又是一座凝聚着历史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矗立在祖国的土地上,更是矗立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当中。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必须借助于历史视角来解读这一凝固的建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用“凝固”一词来描述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恰当的,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人民解放而牺牲的无数仁人志士,他们的头颅和热血已经深埋于祖国的土地当中,他们的精神已经随着祖国大地的脉动而凝聚到人民英雄纪念碑里,从而凝固成一座让全国人民敬仰的丰碑。这是一座永远矗立的丰碑,是永放光芒的精神丰碑。
带着这样的认识去解读文中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描述,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历史触感。在面向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这种历史触感需要借助于具体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比如教师可以项目化学习、问题驱动学习为基础,以“学习任务设计”为引擎,从“有用的目标”“有用的任务”“有用的支架”等维度实施深度学习,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片段三: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起来共长40.68米……按着历史顺序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
这一组浮雕择要展现近现代以来的中国重要历史事件,因此这也是一幅历史画卷。尽管这些浮雕是静态的,但是在解读课文的时候依然要用活动的思维去加工这些凝固的建筑。活动的思维需要历史知识来支撑,看到虎门销烟的浮雕,就应当想到中国被侵略以及奋起反抗的历史场景;看到金田起义,就要知道“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意味着什么;看到武昌起义,就要知道“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意味着什么……所以每一块浮雕所对应的历史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节点,更是一个个历史画卷。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座四周嵌上这些具有历史场景感的浮雕,所想表现的是什么呢?从整个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构造上来看,展现历史场景的浮雕刻在碑座之上意味着人民创造了历史。这些浮雕所展现的是一个个宏大的历史场面,上面有着很多的人物,这些人物本身就是代表着人民,英雄正是从这些人民当中产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用血肉之躯托起了代表着“人民英雄”的碑身。所以感悟历史就是在感悟一个历史时代的人物,感悟这些人物是如何创造历史的。由此就需要思考: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成为人民英雄还是就是人民中普通的一员,都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都是历史的书写者。所以,由碑身与碑座的空间关系,就可以读出人民与人民英雄的血肉关系。理解这层关系,才可以进一步领会人民英雄纪念碑意味着什么、承载着什么,指向什么。
三、人民英雄写就历史
通过上面两大点的分析实际上可以提取出三个关键词,除了建筑与历史之外,第三个关键词就是“人民英雄”这四个字。上文指出英雄来自于人民,人民英雄是人民中的杰出者、献身者。这并不是说人民与人民英雄是分开的,实际上当在英雄前面加上人民两个字的时候,就意味着人民英雄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甚至可以认为人民就是英雄,英雄就是人民。
以十幅浮雕当中最大的一幅——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为例,上面所雕刻的人物就是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其中有号兵,有指挥员,有已登上敌岸的战士,有数不清的战船,还有工人、农民、妇女等。尽管这些人物有着不同的身份,但是他们又有着一个共同的名称,那就是人民。在伟大的解放战争当中,每一个人都是了不起的英雄,正是他们创造了新的历史。将历史以浮雕的形式凝结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生动的历史就得以借助于凝固的建筑而永恒,凝固的建筑则因为有了生动的历史而充满着生命力。
所以在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在解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的时候,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根据文字描述而构建起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表象,更有这座丰碑在人们心中演绎出来的历史。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书写了“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身处当下的人们应当珍惜革命成果,且应当用自己的努力书写能够让后人敬佩的历史。
回到学科本身,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质内在地决定了其在育人层面所具有的多重功能。这些育人功能要想得到实现,最佳的载体就是课本中的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其中的历史与人文价值需要通过教师的解读才能更加清晰地呈现,用“凝固的建筑,生动的历史”来阐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J].江苏教育,1958(09):2-2.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