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读诗从来就不只是读诗歌本身,还要读创作这首诗的人和她/他创作时的心境与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意。在解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你”之前,不能忽视“我”:读懂人物相关历史,就能读懂林徽因柔弱的身躯里蕴含着怎样的宽阔世界,也就能读懂林徽因是一个大写的人,而这首诗显然不是在写风花雪月,而是诗人那含苞欲放的内心情感。要真正读懂诗里的“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在林徽因身后,借助她的视线去感受她的心灵,去比较《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你”和自己心中构建的那个“你”。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材分析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读诗从来就不只是读诗歌本身,还要读创作这首诗的人和她/他创作时的心境与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意。《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发表在1934年《学文》的第一卷第一期。
这首诗的创作初衷据说有二: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两说都有一定依据。诗中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林徽因心中对徐志摩的情感近乎一致,所以说这首诗是为徐志摩所作有其客观逻辑性;但如果从诗的内容来看,将其解读为母亲为孩子写的诗也是恰如其分的。无论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对读者来说,读懂林徽因,读懂她那含苞欲放的内心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一、诗歌外的人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提到了“我”和“你”,当然主要是写的“你”。但是在解读“你”之前,不能忽视这个“我”。因为只有读懂了作为作者的“我”,才能读懂她的笔下所写的“你”是一个怎样的“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文学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是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师,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尽管文学并非林徽因的主业,但是她似乎与生俱来的才情使她成为现代文坛具有独特地位和价值的新月派诗人。[1]
2024年5月1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图尔特·韦茨曼设计学院正式为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2]。为什么会有这份迟来的追授呢?原来在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的时候,梁思成读的是建筑系,林徽因也想读建筑系,但是当时该大学建筑系并不招收女生,她只好曲线救国去了美术系就读,然后选修建筑系的专业课程。就这样,林徽因完成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所有课程,但是却没有拿到学位。100年后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林徽因一直是一位求知欲极强的学者,她在短短五十一年的人生里,涉猎了建筑学、文学、戏剧舞台艺术等诸多领域,并努力将这些知识为中国人所用。尽管在动荡的时代下生活,身体状况也一直不好,但挫折中的林徽因从未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在工作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读懂了这些历史,就能读懂林徽因柔弱的身躯里蕴含着怎样的宽阔世界,也就能读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温婉小诗的作者林徽因是一个大写的人。
再将视角拉回到诗歌本身,开头的两个字“我说”便如同喃喃细语,或许是对心中的那个人说,又或许是对自己的孩子说。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当中所蕴含的情感,就如同窖藏多年的美酒一样,就算只是轻轻地嗅一下,也能感觉到无穷的意蕴。此时,无论是风还是云烟,又或者是细雨点,又或者是百花和雪……都是诗人那含苞欲放的内心情感,只等读者如同蜻蜓一样轻轻立上头。
二、诗里面的人
诗中多次提到“你”,这个“你”应当是具象的还是意象的,曾经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论。在笔者看来,取“意象”较好,因为这样更符合诗意。或许有人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认为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这个“你”一定是具象的。这一点笔者倒不否认,但是想强调的是,一首诗歌一定会有属于这首诗本身的“诗意”,诗意一定不会是具象的,因此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纠结于“你是谁”完全没有意义,要真正读懂诗里的“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在林徽因身后,借助她的视线去感受她的心灵。这个时候就会发现诗中的很多描写让诗的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比如“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人间的四月天是美丽的,这种美丽首先体现为“你”的“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这是一个极具意境的描写,读到这一句的人一定能够在自己的想象里构建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着欢声笑语,有的四面风,有着光,有着舞,还有着变……就是这些看似读不懂、揣摩不透的事物所构建出来的场景让人感觉到无限的美。又如“你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以及“黄昏吹着风的软”。这时候诗中的人又在哪里?其实此时人并没有走远,此时的“你”就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一个美丽的时间与一个美丽的具象遇到一起,就幻化成一个美丽的意象。这个时候读者完全没有必要去精确地勾画云烟和风,只要让云烟和风模糊一点即可,在四月的黄昏里,云烟、风以及后面写到的星子、细雨,它们相遇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在这样一个美的画面里,“你”的形象或许是清晰的,又或许是模糊的,但此时的“你”一定是属于读者的。
或许此时应当追求的林徽因笔下的“你”能够与读者心中的“你”发生一点重合,一点重合意味着读者能够与作者之间产生一丝心意相通,但又与作者之间还有那么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的存在是必要的,要读懂林徽因笔下的美,那就必须保持这段距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解读这首诗歌,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精确地确定诗中的“你”是谁。要想读懂这首诗歌,你只要知道林徽因笔下有着那个“你”就足够了。文学家常将对生活、理想、爱情的向往寄托于“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中,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便是这样充满浪漫情调和真挚情感的文学作品。[3]
总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那个“你”,原本就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不同的形式代表着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意味着林徽因笔下的“你”是丰富多彩的。作为解读者在面对这个“你”的时候,所映照的自己心中的那个“你”也会因此而丰富多彩起来。
三、诗影响的人
通过上面的解读可以发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你”,在每个读者心中都有着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构造。读这首诗的时候,读者都会不知不觉地淡化林徽因笔下的“你”,而将自己心中的“你”默默无声地托了出来。这或许就体现出一首经典的诗的价值:诗总是能够影响人的。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发表之后,获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这首诗无论是在选择意象方面、选择情感表达方式方面,还是结构的完整度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诗歌语言优美、意境美妙,品读起来让人感到意味悠长、颇有趣味。在品读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饱含的感情不仅仅是对新生命的赞美,还有更多的感情和诗意掺杂在其中。
今天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一定不要读成纯粹的风花雪月。尽管作者视线所及是这个“人间”,所写的是最美的“四月天”,但如果因为诗歌里提到了风和云烟等意象,就以为这首诗歌只有风花雪月,那大概是读错了。
诗歌当中有没有古典?有没有浪漫?答案肯定都是“有”。但如果继续追问是不是“只有”,可能就需要进行OywO6arS3CVYlLO4IXmSFw==深深的思索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俞晓红教授认为,诗歌“表现出形式的新颖与完美,在清新柔丽的意境中让读者感受到心灵愉悦的震颤”(《大学生必读的中华经典诗歌100首》)……所有这些评价都指向了一点,那就是在认同诗歌影响着无数人,这种影响基于情感而超越情感,其指向了更加深邃的生命与心灵。如果说生命让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感知去触及这个世界的话,那么心灵就是让人用心去体悟这个世界。所以读者有必要问自己:阅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时候,是否能够真正走进林徽因笔下的那个人间四月天?如果要走进这个世界的话,又应当是一个怎样的自己?这一问题的答案自然不是唯一的,每一个读到这首诗歌的人都应当有一个答案。有了这个答案,或许就能够透过自己心中的那个“你”,而读懂林徽因笔下的那个“你”,这或许才是读懂这首诗歌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清平.林徽因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2]迟到近百年的证书!林徽因终于获得建筑学学位[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 J7HEPMVI0 518T45J.html.
[3]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J].语文新读写,2023(05):8.
[作者通联:山东青岛市即墨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