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戏剧单元教学要依体导学,教会学生阅读,提高学科素养。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实际学情,提供阅读帮助;要根据教材编排体例和文章体裁选择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舞台提示,分析其表达作用;开展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台词,探究丰富的蕴涵;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的形式,体验角色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 戏剧单元 学法 舞台设计 文本对话 体验角色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属于戏剧单元,选编的元杂剧《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雷雨》是现代话剧,《哈姆莱特》是西方经典剧作。三部剧作时代不同,风格迥异,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展现了戏剧的独特魅力,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教好这些剧本意义重大。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认为高考很少考查戏剧内容,就没有对其给予足够重视。同时,由于教师对戏剧内容接触不多,对怎样教好戏剧感到棘手。这些因素导致了戏剧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掘,也未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戏剧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缺憾。笔者认为,教学戏剧要依体导学,教会学生阅读。
一、尊重主体:掌握学情,助学文本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因而教师不能搞“一言堂”,不能用自己对作品的认知代替学生在阅读中的理解。要改变过去“如何教阅读”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旧观念。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学好文本。
帮助学生高效地学好文本,前提是要掌握学情,要正确评估学生认知水平,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状况、文体知识积累等。就学习戏剧单元来说,要了解学生在传统戏曲文化、中国话剧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等方面知识的欠缺,做好相关基础知识的补充。无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实际,这样的教学是盲目的。充分考虑学情,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并能让学生这一阅读体验的主体与戏剧文本密切融合,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走进文本意境,更好地认识戏剧体裁的艺术特色。进而引导学生围绕“良知与悲悯”这一人文主题,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角度完成审美鉴赏。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还要充分保障学生阅读剧本的时间。本单元的课文节选自经典剧作,课文中的精彩场面在全剧结构上占据重要位置。仅仅学习节选内容还不足以了解戏剧文学,不符合“文学知识结构化”的课程标准理念。教师要组织学生阅读完整的剧本,使其对整部戏剧有总体把握,清楚地理解戏剧节选情节的前因后果,更立体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充分地感受戏剧语言,更好地提升文学鉴赏水平。而要完成全剧的延伸阅读,就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扫清阅读和理解戏剧的障碍,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选择学法:依据体例,把握体式
余映潮老师说过,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教师不能想当然地自我设定。教师要灵活处置,要依据编排体例和文本体式,要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状况,进而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有效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教材编排体例是选择学法的依据。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主线,以“群文阅读”为抓手,对单元教材进行教学统整,而教学统整的关键是抓好教学要素的关联。如本单元戏剧作品都有一个共同内容特色——悲剧,我们可以统整悲剧性因素,设计相关阅读任务,根据戏剧体裁的特点,抓好几个关键要素,如戏剧人物、矛盾冲突、主题意蕴等,统整单元共性内容,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及相关知识,理解悲剧作品的特征及其社会价值。根据鲁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观点,我们可以列一个单元要素统计表,按戏剧人物(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矛盾冲突、价值表现、如何毁灭、悲剧根源、主题意蕴几项内容,让学生围绕主人公去梳理并填写表格。单元统整和关联有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有机整合。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依据文本体式选择学法。高中语文教材主中要有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文章体式,体式不同,学习策略有别。比如文学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其阅读方法也各有差异,即便同是戏剧,不同的戏剧作者也有不同的写作个性。新课标提出,对文学类作品要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维度鉴赏,从而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教学设计要考虑文体的这几个方面,它关乎文本教学的导向和学生学习的路径。从各地模拟考试题看,戏剧阅读主要是根据文体特征来命题,其中,分析戏剧中的矛盾冲突、鉴赏人物的形象特征、鉴赏戏剧个性化的语言是考试命题的热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抓住文体特征,确定学习主题,引导学生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对几篇节选的剧作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剧种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了解古今中外戏剧的特点,全方位认识戏剧的特征,构建戏剧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教材学习的结构化。
三、关注设计:阅读提示,分析作用
剧本都有舞台提示,是剧作家根据剧情内容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分为幕前背景提示和人物表演提示。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提示性文字,理解提示的用意。
以《雷雨》为例。课文节选部分幕启的舞台提示:“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段文字点明故事时间,为后文雷雨之夜埋下伏笔,渲染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这种舞台气氛同剧情是吻合的,为全剧定下悲剧的基调。
剧本中还有很多人物表演提示。阅读人物表演提示,要让学生重视分析这些文字表情达意的作用。如《雷雨》中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是人物动作提示。“很自然地”暗示人物身份,这是她生活过的熟悉地方,“关窗”属于习惯性动作。“慢慢地”说明她当时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她被赶出周家三十年,周朴园已经认不出她的模样,而这一熟悉的动作勾起了周朴园对“梅姑娘”的回忆,以致引起他的警觉和追问。这个提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舞台提示对刻画人物形象也具有重要作用,如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三十年前的年三十夜那名下人抱着孩子投河死去,舞台提示他是“汗涔涔地”,可看出他内心十分紧张。可是他仍然怀疑眼前人的身份,接着“抬起头来”打听她的姓氏,当听到她不姓梅而是姓鲁时,才“喘出一口气”,这些动作和神态提示,表现了周朴园对曾经的那一段情感还有些许怀念,他的心情是复杂的。当然,当真正弄清眼前人的身份后,他彻底撕开假面具。前后的对照,揭示出周朴园这个人物虚伪狡猾的一面。
通过分析舞台提示,学生能明确故事的背景,更好地理解剧本内容,并掌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四、对话文本:揣摩台词,探究蕴涵
在阅读中,学生不能把文本看成印着黑字的无生命的白纸,而应看作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个体,这样才能听到文本心灵的声音。阅读文本就是与文本交流,在交流中生成新的意义。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学生对阅读文本有解释权与质疑权,培养和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而,要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深悟、深疑,在对话中体验文本人物情感,在质疑中探索疑难问题,在批判中获得深层理解。
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方面。戏剧是舞台表演艺术,台词极为重要。台词分为独白、对白和唱词,教师要以台词为抓手,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台词,探究台词的丰富蕴涵,领会剧本台词的深意,进而理解人物思想情感。有些台词话里有话,有丰富的潜台词,要设身处地去体会。如《雷雨》中当周朴园问及是否认识贤惠规矩的梅小姐时,侍萍道:“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其潜台词是:我就是被你抛弃的侍女,我的亲娘被自己的不孝活活气死,不需你说恭维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鲁侍萍对周朴园内心极为愤懑,压抑着满腔怒火。
与文本对话的能力还体现在善于质疑文本方面。学生阅读不能唯权威定论是从,而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颇具戏剧性,是塑造得十分成功的“圆形人物”形象。他的性格十分复杂,可谓多重性格的复合体,给人极强的立体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基于人物身份,从家长、丈夫、父亲、资本家等不同身份,多角度地分析周朴园的态度、思想、言语、做法等具体细节。分析其在做人处事上的动态变化,进而质疑周朴园对鲁侍萍情感的真假问题,以及他处理两人三十年来恩恩怨怨的做法的真实意图。在质疑中,能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性格特征,认识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体悟剧作高超MToVuUBv0dq9lkXzopXfETAvuGSXZvnffJxwaBni83E=的艺术价值。
五、体验角色:组织朗读,登台表演
清朝有位诗人曾说,“传神之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欣赏戏剧作品也一样,唯有沉潜于剧本情境,代入戏剧角色,才能被作家的“传神之笔”所震动,感同身受,引起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体验戏剧角色。可以组织学生朗读,也可让学生登台表演,设身处地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
戏剧朗读,先要认真研究人物的性格特点,融入戏剧特定的语境。朗读不能由一人包办,应该分角色进行。教师要做一些示范,在朗读的情绪基调、语句的停顿、音量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强弱等方面给予指导。学生要树立角色意识,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就能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无需教师滔滔讲说。如《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的一段曲词:“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段话字字血、声声泪,是窦娥对天地的愤怒指责,是对封建社会黑白不分的血泪控诉。朗读时,对“天地也”“地也”“天也”音量要高,语气要愤激,略作停顿;对“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要读出重音,整个语句要有呼天抢地的悲怆感,能传达出个人的冤屈、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还可以组织学生登台表演,让学生体验人物角色的思想情感。剧中有不少精彩的镜头,可以挑选一些出来作表演脚本,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发挥,进行剧本再创造。角色表演既能增加学生兴趣,也能促使学生更加仔细深入地阅读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体特质,依体导学,教会学生阅读戏剧。从阅读理解到知能提升,进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实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等目标。
[作者通联:江苏省淮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