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情感内涵 引导学生深度认知

2024-10-19 00:00:00沈晓蕾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9期

摘 要 情知教学法主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情感品质以及对学科的热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知教学法,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情知教学法 文本情感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相对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情知教学法主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认知与情感、意志、性格培养的有机结合。初中语文学习是一个完整的人格发展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关心其情感世界,营造积极健康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细读文本,挖掘情感内涵

课文是讲授语言文字的基础工具,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情感感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载体,教师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1.审美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教师要把握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将其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协同发展。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其语言韵律工整和谐,具有音乐美感。全诗每两句一韵,形成流畅悦耳的音韵美。诗中运用修辞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场景、表达情感,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展现了战争的紧张与木兰的勇毅,“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则透露出木兰回归女性身份的喜悦与轻松。

2.正能量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正能量情感教育素材,通过对这些正能量内容的解读,能够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格教育,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仍以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为例。木兰因父年迈,毅然决定代父从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百善孝为先”的观念。木兰女扮男装,克服重重困难,投身战场,表现了其勇敢坚强、敢于担当的性格特征。木兰替父从军的行动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对国家和家乡的深深热爱与忠诚。木兰凯旋后,谢绝了朝廷的高官厚禄,选择回到故乡过平凡生活,体现了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尚人格情操。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受孝道、勇敢、爱国、坚韧、淡泊名利等一系列正面价值观。

二、创设情境,捕捉情感脉络

创设与文本情感相契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直观感受和把握抽象的概念与情感表达,理解深层含义,实现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的有效结合。[1]

1.借助多媒体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拓宽了教学视野,教师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展现课文内容,使抽象的概念和深邃的情感变得直观可感,有力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七年级下册《黄河颂》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黄河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黄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也可以将诗句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既能在视觉上直观感受黄河水势磅礴的壮丽景象,又能在听觉上深入理解诗人借此抒发的豪情壮志,从而形成深刻记忆,有效实现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2.巧设问题

巧设问题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多元化的问题情境,以实现情知渗透的教学目的。[2]

仍以七年级下册《黄河颂》为例。通过展示黄河的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黄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如何?你对黄河有哪些初步的印象和情感?诗人光未然为何选择黄河作为诗歌主题?《黄河颂》创作的时代意义是什么?《黄河颂》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面貌?在当今社会,黄河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和教育意义?我们应如何传承并发扬黄河精神?”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黄河颂》的内涵,引导其捕捉作品中流淌的情感脉络,实现了知识与情感的有效融合。

三、多元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想象、联想等手段,深入理解和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参与多元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对文本的情感投入。

1.朗读体验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体验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声音的强弱、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快慢等方面感受文本的情感,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以七年级下册《黄河颂》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内部进行轮流朗诵,互评互学,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与节奏。在朗读练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其朗诵体验和情感触动点,引导其深入剖析诗歌背后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强化其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

2.表演体验

表演体验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增强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以七年级下册《黄河颂》为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各小组根据诗歌内容创编剧本,并在课堂上表演。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各自在观看表演过程中对《黄河颂》情感理解和认识的深化。结合表演体验,再次回归文本,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情感表达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升华,真正做到“以情促知,知情合一”。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知教学法,挖掘文本深层情感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其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助力学生成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敏锐情感触角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乡村学生发展的初中课堂情知引导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H202202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褚媛媛.“情·知教学”理念下“导研式”校本研修模式的探索[J].辽宁教育,2022(14):75-77.

[2]梁 静.以情促知,情知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22(07):23-25.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海门区树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