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策研究

2024-10-18 00:00:00陈媛媛
公关世界 2024年19期

摘要:工匠精神已发展成为新时代崇尚劳动、追求卓越的主流价值观,与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共同构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然而,工匠精神的弘扬传承尚未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为探讨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形成长效机制,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联系与意义切入,对当前工匠精神的理论研究与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状况作出分析,重点对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策措施作出路径思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承;高校思政课教学;对策研究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日益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之一,作为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态度,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受到普遍赞誉和推崇。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每个人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和践行者[1]。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核心素质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培养也责无旁贷。当前高校对工匠精神尚未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这不仅有碍工匠精神的传承弘扬,也影响高层次专门人才工匠人格的塑造与养成。为此,研究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弘扬构建起长效机制,并探索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需求。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价值及其与思政课的联系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从字义上看,“工匠精神”是由“工匠、精神”两个词组成。“工匠”指的是匠人、能工巧匠,早前多局限于一线生产工人或手艺人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以巧妙构思的匠心和精细精巧的匠技,以达到产品的独到和精致。当代工匠则泛指经济建设、科教文卫等领域的优秀劳动者。“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有积极向上与消沉颓废之分。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加工、作品创作过程中追求完美的精神崇尚和价值理念。“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可以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16个字精辟概括[2],这一重要论述为工匠精神赋予新的时代价值,成为与“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共同彰显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追求卓越的人格抱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二)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

工匠精神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执着、专注指的是择一事做一生,矢志不渝、热爱倾心、做到极致;精益求精是高标准严要求,干一行钻一行,术业专攻一流;一丝不苟则是严谨认真细致,细节入手、细处见大、难事做细;追求卓越体现传承创新并举,开拓进取、千锤一器、筑梦完美。这些在现实职场劳动生活中尽显劳动者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精神风貌。工匠精神无论早先还是当今乃至未来,均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价值理念,尤其面对智能生产与制造的高技术发展时代,其需求无边界、无止境。因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造、推崇创新的良好氛围,进而实现对劳动者群体创新性思维与精湛技能的价值引领,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培植创新动能具有确定的现实必要性。工匠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3]。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在广大劳动者中倡导发扬工匠精神,对激发其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充分发挥智慧才干,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的内在联系

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对细节的关注和不断追求改进的精神以及对于工作的热爱和执着的态度。思政课则是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而工匠精神的培养正是其核心内容及其新时代的拓展。一方面,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塑造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职业忠诚与做事态度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工匠精神的通俗化讲解阐释,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人格教育的无缝关联,可以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主流价值观念和普遍的人格精神,其弘扬与养成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和纳入机制体系保障,而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高层次人才价值观培养的主渠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首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形成长效机制的意义。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可以是个人自觉为之,亦可以是有组织的行为,而对于工匠精神这样主流价值观念的弘扬需要主渠道予以长期保障。思政课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板块,其内容体系及其教学目标、方法需求均已形成十分明确和成熟稳定的制度规范。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有利于形成工匠精神培养稳定、长效的制度机制,以促进工匠精神在高知识群体中的永续传承与弘扬;其次,将工匠精神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丰富创新教学内容的价值。高校思政课教学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责任,而将工匠精神这一具有价值观意义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使劳动价值观教育更加深入融入中国传统实际,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工匠群体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鲜活范例,可以极大创新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学实效。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状况分析

了解和讨论工匠精神思想内涵、价值研究与传播成效及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不足,是开展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策研究的前提。

(一)工匠精神研究及其传播成效显著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有其深厚的思想土壤和与时俱进的实践功用。一方面,对工匠精神开展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近期,在思想理论、文化历史等学界对工匠精神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手艺工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手工匠技,还是当今涵盖经济建设、科教文卫等广泛领域劳动群体的执着不苟、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从历史起源演进、本质内涵特征、社会价值作用等视角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大批理论著述和相关文献,将工匠技能所蕴含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技术与做事的标准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精神,为其成为主流价值观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思想基础,也为工匠精神的生动实践给出了价值遵从;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的传播实践力度大、效果实。工匠精神的传承实践自古以来延绵不息,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近期,由社会各界深入挖掘、推出众多典型案例,以不同形式广泛传播,使广大劳动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达到空前高度。一方面各类政策重视到位。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并不断完善涵盖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岗位特殊津贴、先进工作者等评选奖励表彰制度建设,通过层层评选、优中选优,不仅评选出在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杰出劳动者,更激发广大劳动者崇尚劳动、精于匠技、创新创造、比学赶超的巨大热情,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中坚和主流风尚;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传播给力。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要媒体推出“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等大型专题栏目,将袁隆平、郭明义、张桂梅等践行劳动光荣、工匠精神成就完美人格、创造极致事业,推动思想与技术进步的卓越事迹活生生展现在人们视野,成为广大劳动者的示范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尚需改进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主流价值精神,其社会层面的传播与弘扬已有声有色取得显著效果,而将其纳入各类学历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工作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刻,存在思想认识、体系构建、环境培育等滞后现象,这会对信息时代高层次人才工匠人格的培养教育有所影响。

(1)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认识仍存在不足。工匠精神虽源远流长且受到社会的普遍推崇,但其正确的理论内涵及其主流价值、思想理论地位的确立时间还不长,传播弘扬尚停留在宣介、提倡、引导和个人自觉层面,以致很多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似乎是工人、农民的事,与己无关,包括在高校也存在讲工匠精神就是工科专业教师、学生专属的偏见。这样的思想认识会影响工匠精神培养教育体制、体系的确立与构建,最终会对在高层次人才教育中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有所影响;(2)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方面还需进一步规范。将工匠精神纳入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章节及其内容体系、篇幅、重点与现有内容之间的关系、分工等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与严谨论证并作出选择;(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资源条件支撑仍需完善,包括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及其实施方案的制定、教师培训与教材编写、实践基地建设与实景体验设施开发等教学资源。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策初探

随着信息、智能时代的加速发展,信息、数字、量子等技术迅疾成为人类社会的“神经中枢”和“生活伴侣”,经济技术领域产品、用品性能的集成化、外观体积的微型化进程加快,生产制造、工艺技术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科技文卫各行业教书育人、文创作品、医疗服务、科技创新更加崇尚倾心为民、精益求精,思想作品感染力、吸引力和服务品质人性化、大众化显著进步,在极大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为工匠精神的传承弘扬提出了新的任务。着眼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有以端正的劳动态度、精湛的劳动技能、饱满的劳动热情、一流的劳动创造为特征的高水平劳动者”[4],进一步探究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措施与途径。

(一)重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认识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课题,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政策性,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认识。高校思政课内容体系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机制先进、学生规模大、层次高,教育成效影响深远,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顺应时代需求、具有成熟的机制条件和现实可行性。

(二)丰富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资源建设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一系列缜密细致的工作要做,包括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基地开发等教学资源建设。(1)丰富理论教学资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法与要求主要是课堂系统讲授工匠精神的内容及精神,现场实景体验等教学方法与过程、实现学生掌握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体验追求卓越的实践风采,启迪自我工匠人格塑造的教学要求;(2)丰富实践教学资源。不断拓展工匠精神实景基地建设,立足高校所在地挖掘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工匠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并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分类,按照人物事迹的代表性和行业分布结构确定基地案例、路线设计与讲解方案,保持相对稳定和与时更新。

(三)打造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特色品牌

进一步建强思政课堂“主渠道”,要分层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观摩教学和集体备课,不断增强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与艺术的掌控能力,持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改革创新和质量提升,让“工匠精神”教学内容红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思政课政治导向亮起来,真正把“工匠精神”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重点培育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协作意识、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职业精神[5],切实提高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成效。

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有理论价值意义,也有迫切的现实需要。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统筹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玉滑.以工匠精神筑梦新时代[N].光明日报,2023-5-8(002).

[2]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02).

[3]朱步楼.大力弘扬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2023-11-16(009).

[4]韩喜平,郝婧智.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的规律性阐释[J].思想理论教育,2021,(12):41-46.

[5]王靖.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与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J].中国高等教育,2019,(05):60-62.

(责任编辑:宋宇静)

本文系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3年度调研课题《河南省民办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NMXL2023075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