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不断增强吸引力和针对性。本文着重研究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培养高质量人才、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多方面探索,形成了“双主体、三维度、数字赋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旨在不断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
关键词:双主体;三维度;数字赋能;大思政;实践教学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趋势。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程,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双主体、三维度、数字赋能”是一种创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注重知识传授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思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一、实施背景
(一)变革原因
(1)政策文件的推动:政策文件指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鼓励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
(2)教育理念的转变: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为学而教,要求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3)人才培养的需要:为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的专业素养与道德修养均为必修课,因此加强专业与思政课的结合,同向发力,更能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专业人才。
(4)技术进步的驱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与个性化[1]。
(5)提升效率的关键: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知识获取度低、学生参与度低等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目标的实现。
(二)变革愿景
大学的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除理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与学生专业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找到对思政课的关注点与兴趣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对学情的分析,在注重思想性和理论性之余,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强调育人理念:本教学模式重在强调育人为本、为学而教的教育理念,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再输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注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专业与发展的个体性与差异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利用技术赋能:利用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VR技术等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赋能,使课堂更加高效,实现对各类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打造立体课堂:本教学模式之下的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空间即教室,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二、主要做法
在对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语文教育3个专业近5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旨在将师范生专业技能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双主体、三维度、数字赋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见图1。
(一)打造师生双主体,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能”
思政课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合作。双主体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与学生保持独立的身份、地位平等,双方都拥有自主权,而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是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再输出。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能”。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比赛,充分实现教学的双主体作用。学生参加2022年“双百工程”陕西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讲好两代领路人不变的初心的故事,获得省级优秀奖;学生参加学院“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切实履行青年担当;学生参加大学生领航计划,从学生角度做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学生团队“走向前‘延’”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传承延安精神,展现青年担当,接好新一代的接力棒,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2]。
(二)注重政治引领,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
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形式多样,其主旨内核大都围绕创新理论和新时代的非凡成就,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知理论的魅力和号召力,感受祖国的强大,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在“原著朗读”活动中,接力朗读经典著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等,感悟“老祖宗”的智慧;接力朗读《论人民民主专政》,感受经典作家的“天才”实现;接力朗读新思想的最新表达,近距离接触创新理论的最新阐述,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必然。在“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中,涉及的主题极为丰富,涉及历次全会;从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到政府工作报告;从关注我国经济发展到社会和谐发展;从健康中国到美丽中国建设;从“一国两制”到港澳台问题;从中国梦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从“双减”政策到中小学课标变化等。在“主题展示”活动中,从“我们”这十年,笑看家乡变化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切身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依托专业导向,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厚度”
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与学生专业契合,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职能,使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育人形成合力,同向同行,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厚度”。讲课对于师范生(这里主要指小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学前教育也有涉及)而言是必备技能,从选题到备课,再到讲课,考察的是讲课人的综合素质,涉及资料搜集整理、课件制作、教态展示、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大学生讲思政课”除了上述的考察要求之外,还需要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以及课程内容的思考。近5年来,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几乎人人都参与到了大学生讲思政课环节,共出了1000余堂微型课,优秀的作品也有300—400部。将学习思政课转化为讲思政课,学生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输出,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显著提高。
教师口语是师范生的必修课,“原著朗读”活动,朗读经典著作,既能锻炼口语表达,又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学原著、读原文进而悟原理。思辨能力、语言表达、文字叙述等是师范生需要培养的能力,课堂上设置的一系列活动要既能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又能锻炼到学生的思维和文字能力。从头脑风暴到课堂辩论赛,从“三行诗”表白祖国到“感念师恩”我想对您说,从追思先烈到对英雄航天员的告白等,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感悟,从“我学”到“我懂”再到“我践行”,使课堂成为育人的最佳场所。
音乐、舞蹈、绘画、手工作品、三笔字是师范生的必学课程,用所学专业技能展示思政课所学,能达到真正的消化吸收。从“我们”这10年,笑看家乡变化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呈现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包括手抄报、书法、手工创作、微视频制作等等,将思政课所学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真正实现思政育人的效果。
(四)善用“大思政”,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宽度”
善用“大思政”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强化实践要求,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创新讲授“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生动实践阐释创新理论,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宽度”。利用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在宝鸡市的实践教学基地,结合本土资源,学好思政课。在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看世界上最大的窑洞工厂,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大众;在张载祠,聆听北宋大儒的故事,体会横渠四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意蕴,进一步感受“两个结合”的内涵;在青铜器博物院,品周秦文化,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在宝天铁路英烈纪念馆,通过追忆英烈,感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峥嵘岁月,看大国发展的坚实地基。
(五)借用数字赋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大时空”
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课堂教学与数字网络相共生,打破了时空局限,让学生足不出户掌握多种课程资源,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大时空”。
师生共同运营微信公众号,搭建展示学生作品的网络平台;启用AI助教,拉近师生距离,拓展师生课堂交流的边界;开发在线精品课程,集聚多种有效资源,拓宽学习时空界限;走进“复兴之路”“数字敦煌”“改革开放40年”等各种线上VR展览,让学生通过网络与数字资源对话,深入其中感受祖国的繁荣强大、沉浸式体验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使用学习通、优慕课、学习强国等互动学习平台,进一步增强线上线下学习的互动性、趣味性,打通课程各环节阻塞,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无缝衔接。
三、成果成效
该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师生课堂内外良性互动,更好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打造了作品。微宣讲视频20余个,300—400部优秀微课,300余部朗读音频作品,一系列手抄报、书法、手工创作、微视频等主题展示作品;(2)形成了品牌。师生共同运营微信公众号,“走向前‘延’”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等;(3)取得了成绩。2022年“双百工程”陕西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省级优秀奖,学院“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
四、案例总结
(一)特色及经验总结
1.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性质
“双主体、三维度、数字赋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了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经典著作,尤其是领悟新思想的时代魅力与实践特色。
2.聚焦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在师范专业的学生中推行符合专业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推动学生在思政课上发挥更大的创造性。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主动融入思政课的学习之中,真正做到联系实际学理论,学好理论更好地服务实践的发展,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发展同向同行,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所需人才。
3.打造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地方特色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双融合,丰富拓展了大思政建设的教学资源库。运用网络资源,实现虚实结合,让思政课堂“看得见”;运用地方资源、丰富实践教学,让思政课堂“摸得着”;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天边和身边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感受,学得着”,实现了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数字网络相共生,打破了时空局限,打造大思政育人的大时空。
(二)不足及挑战
1.学生差异性
本教学模式对于少部分尚未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而言,会有一定的压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双重压力叠加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此后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尽可能顾及所有学生,为不同性格、学习接受程度不同的同学定制更加精准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真正做到教育为人人。
2.数字技术应用的局限性
数字技术是本教学模式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技术设施的不足,部分网络资源无法及时推送或展现给学生,加之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时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内容筛选不当、时间把控不严影响学习等问题,都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正确看待数字技术及数字资源,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改进方向
在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更好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方面,通过本案例在教学中的成功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牢牢把握思政课的课程性质,不能脱离实际讲实践;(2)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坚持因材施教;(3)具体分析不同专业的特性,将学生所学与要学相结合;(4)坚持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实现课堂双向良性互动;(5)善于运用数字技术,创造多元化的课堂活动。
结语
在教学实际中探索形成的“双主体、三维度、数字赋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针对性,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举措。不过,这一模式依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在之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教学实际、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的使用。
参考文献:
[1]王习胜,华银峰.“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旨趣、层级延展与效果期待[J].思想理论教育,2024,(05):75-80.
[2]强慧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与意义——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4,(05):129.
(责任编辑:宋宇静)
本文系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项目编号:2023050Z)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