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辅导员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大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经济效益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及众多思想观念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形成的过程中难免有所偏颇,在此新形势下,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的第一责任人——辅导员,又被推向教育的第一线。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引路人,大学辅导员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践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着重实践养成,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价值观
引言
在2017年8月31日我国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生活的管理者,也是引导大学生认知世界的指导者,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负责的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一代价值观往往体现着当下社会总体价值观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价值观念也表现出多元化、复合化和矛盾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看重形式文凭高于真才实学;看重个人利益高于国家、集体利益;看重享乐高于奋斗等价值观念。基于此,本文探讨辅导员如何结合当下大环境引导大学生建立起正确价值观,来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偏差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和富有潜力的群体,其价值观更是不断地被塑造、被调整。与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一样,价值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且影响因素较多[2]。在社会方面,各种短视频软件迅速崛起,使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形成交汇。以“抖音”为主的自媒体软件根据个人喜好推送信息,内容偏向娱乐化,加之知识获取碎片化,容易引发个体在网络上道德失衡等不良影响。某些自媒体网红为博取流量赚钱从而大肆制造各种低俗噱头,以刷新正常人三观的方式博人眼球,刻意营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将“消费主义”与“利己主义”等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价值观给观众灌输。加之当今社会的“内卷”现象存在不良竞争,部分大学生陷在“卷不赢、躺不顺”的恶性矛盾中,容易导致大学生走上不脚踏实地幻想走捷径的不归路。大学生自我意识薄弱,自制力有限加上好奇心的驱使,网上腐朽、消极的信息必然给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极大的干扰。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为了让子女可以在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而更加注重成绩和升学,反而忽视了子女品德和个性的培养,使家庭教育价值观与社会主导的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导致了个体行为与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截然不同,家庭教育中缺乏社会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祖辈父辈在其求学路上花费太多精血,为其扫清了除学习外的大部分障碍。从小就被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带着父辈的期望走上求学之路,家庭的期望在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不会太多去想自己的人生规划,这导致了大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随波逐流,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无法形成正确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3]。
二、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策略研究
(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价值观的认同机制同情感认同一致,是一种以满足个体需求为核心,使其个体对其产生积极、认可的规律性模式。其动力源于自身需求的满足,又奠基在日常生活之中。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动力须厚植在日常生活基础上,具体措施如下:
(1)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成员建立科学的日常生活规范,对践行核心价值的行为进行鼓励,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自身的需求,完善日常行为规范,激发内在认同动力。
(2)帮助协调学生之间日常交往关系,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一切人的发展,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原则上,引导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交往,认真践行个人层面中的诚信、友善等要求。
(3)增强辅导员自身的亲和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动力需要通过获得别人情感的认同,在此方面,亲和力的表达好坏决定了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程度,也间接影响学生内在动力的激活[4]。
(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大量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基于此,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和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此形成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学习,引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身的生活准则,在现实生活、学习、社交等活动中实践。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科学设计传教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辅导员可以结合国家重要事件和节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课堂情景设计等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建立以实践为主,传教为辅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理论指导实践,进而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爱祖国、知荣辱、明大理的思想观念。
(三)顺应网络时代,建立思政教育线上阵地
网络短视频传播速度快、内容广泛、受众人数众多。辅导员以及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此特点,将大学生自身特点和科技相结合,促进传统教育模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掌握好传播媒介的主体和客体,是建立思政教育线上阵地的关键。主体作为媒介传播的重要组成,辅导员应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生活状况,挖掘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引导学生联系当下热点热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合宣传,以此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自觉理性发声,也可以在学生当中起到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效果。客体作为接受信息的一方,需要辅导员及其学校对短视频内容质量进行引导干预,辅导员积极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等主题栏目,引导学生讨论、学习,抢占学生意识形态阵地,“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此,学校也可围绕抖音、B站、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建立自己的各类新媒体社团,根据网络IP地址定期推送更多有价值的、贴近大众生活的宣传作品。
(四)开展消费主题课程,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
消费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消费者,整个大学生群体消费观念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炫耀性消费、盲目消费与病态消费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存在攀比心理与从众心理。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难以把握消费的自主权,消费时不会考虑到自身经济水平是否能承受,加上受到西方消费主义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导致消费行为偏差。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者,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目前我国高校中大多数专业和领域尚未涉及消费价值观等课程,辅导员应树立消费教育新理念,开展理财消费知识教育,向学生传授理财知识,培养学生理财能力,以期改变他们错误的消费习惯。大学生消费心理稚嫩,要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实际消费,不与他人攀比,培养科学理性的适度消费心理。对此,辅导员可以与学校商榷增加消费观相关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范畴,应用网络教育丰富教育形式,拓展消费教育体系,切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五)着重实践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人为宣传、自主学习理解的价值观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检验方为深刻。辅导员可以通过校内校外实践,组织学生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1)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校内社团大多数为学生自主建立,社团成员因有共同的目标或者爱好而聚在一起,个体在其中容易找到强烈的归属感,同时社团也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开展活动时可以帮助个体的价值观培养。
(2)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树立学生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校内可以提供志愿服务岗位,如大型讲座会议志愿者、行政岗文件整理;校外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体育比赛志愿者等;暑假期间鼓励学生开展暑假支教活动。对于一些具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安排学生的勤工俭学岗位;也可以根据学生爱好的不同鼓励学生参加不同的志愿者服务,如喜欢跑步的学生鼓励参加马拉松志愿者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受人生价值,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把握心理特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也是心理走向成熟和转型的过程。大学阶段自我意识的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缺乏稳定、正确的认识,使他们心理主要呈现3大特点:(1)心理承受能力差,尚不能自我独立;(2)追求物质生活、注重自我个性;(3)无法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抓住心理强化作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辅导员可利用学生崇拜偶像效应,批判性思维对偶像进行认知,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角色扮演,客观评价偶像的形象和行为。同时也注重学生心理需求,定期开展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活动,研究发现[5],开展辅导员和学生谈心谈话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政治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指导学生精准定位、强化学生道德意识等。实际上,由于大学生个体差异相差过大,开展个体思政教育过于繁琐,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新的要求:既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要勇于创新,开拓一个适合当下社会价值观的教育模式。
(七)以身作则,践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正是辅导员这一角色使然,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之中。
(1)辅导员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培养自己广泛的视野和当代化的价值观念。由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传统价值观和当代价值观的相互冲突和矛盾,这要求辅导员需要具备更加开放的视野,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对待不同6be8ebfe50ea0598e095e04bb1cd3d9b文化价值观,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创新教育引导的方式,注重课程设计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基于学生情感线索进行传教,在课程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分享自身的情绪感受,以达到更好体验和认识。
(3)提高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的师生交流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间接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价值观的建立。“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对事物给予期望[6],他才会产生所期待的特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心怀期望,给予他们积极的、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暗示,学生才会表现出这一方面的行为[7]。
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朝气的一代,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建设者、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大学生被视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和主力军,他们担负着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于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不容忽视,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只有扎实教育本领、着力于改革创新,积极引导好学生建立起一个与社会价值观相协调的价值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丽蓉.新形势下师范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刘洪花.简析学校教育中对皮格马利翁心理效应的认识和运用误区[J].铜仁学院学报,2007,(01):76-80.
[4]鲁邦定.心理效应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8,(01):108-109.
[5]徐思远.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中的价值观引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0.
[6]章立早.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J].校长阅刊,2005,(Z1):72-73.
[7]戚玮.学校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运用[J].大众心理学,2011,(03):24-26.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