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林业高等教育研究

2024-10-18 00:00:00王俊张婉洁
公关世界 2024年19期

摘要:东南亚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受国家经济发展、森林资源特点、林业人才需求、高等教育改革等因素影响,林业高等教育发展更是参差不齐。本文结合各国经济、森林资源特点、教育发展改革情况,根据林业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现状分析了10个东南亚国家的林业高等教育情况,研究其改革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东南亚;林业;高等教育

引言

东南亚是世界上文化最具多样性的地区之一,东南亚10个国家涵盖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再到欠发达国家,包含5种政体。高等教育极具特点,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极不平衡。21世纪以来,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教育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各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重视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逐步满足了社会对各种实用型人才的需求[1]。

一、东南亚林业高等教育现状

东南亚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受国家经济发展、森林资源特点、林业人才需求、高等教育改革等因素影响,林业高等教育根据分析研究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1)林业高等教育体系较完善,如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2)林业高等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含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3)国家高等教育中尚未设置林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含新加坡、文莱。

(一)国家林业高等教育体系较完善

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都有较完整的林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包含高等、中等林业教育和林业培训,在林业、森林资源管理、环境、农村发展、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开展了多样化的培训和教育活动。设立有专门的农林大学,除了为本国学生提供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高等教育之外,还开设有针对外国留学生的高等教育课程。

1.泰国

1943年泰国创办了第一所农业高等国立教育大学——泰国农业大学,是泰国规模较大的高等学府。泰国农业大学林学院是泰国林业高等教育与林业科研的重要机构,下设林业管理系、林业生物系、林产品系、造林系、林业工程系和环境保护系,林业教学涉及森林管理、森林保护、流域管理等林业专业课程。另外泰国农业大学林业研究中心作为泰国林业研究的核心科研机构,为林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和承担林业高端科研人才的培养。清迈大学也设有与林业管理相关的研究团队和培训课程,湄洲大学以农业教育为主,设置了与林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专业方向。

2.越南

越南主要有7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本科、研究生的农业和林业教育,分别是越南林业大学、河内农业大学、太原大学的农业和林业学院、顺化大学的农业和林业学院、西原大学的农业和林业学院、胡志明市农林大学和芹苴大学农业学院。除属于农业部和农村发展部的林业大学以外,其他所有大学都由越南教育与培训部直接管理。越南林业科学研究院是越南主要的林业研究机构,其重点开展林业科学与技术研究、发展林业技术、制定与林业有关的法规、程序、经济技术标准等工作,同时承担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任务,为提升林业人才质量提供支撑[2]。

3.缅甸

缅甸主要有3所开展林业高等教育和提供林业培训课程的教育机构,分别是缅甸林业大学、缅甸森林学校和中央林业发展培训中心。1920年仰光大学开设了林业课程,1982年林业专业教学课程由农业研究所承担,1992年改为森林研究所承担,2002年创办了缅甸林业大学。缅甸林业大学是缅甸唯一的林业高等院校,下设林学院和林产品学院。缅甸森林研究所主要开展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扩大人工林面积、非木材产品开发利用等研究工作,为森林局提供科技支持,同时也为国家林业教育提供实习、培训等技术支撑。

4.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有29所大学提供林业教育或与林业有关的研究,其中公立院校19家,私立院校10家。其中以加查马达大学的林学院为主,设有林地管理、造林、森林利用、生产技术、流域管理、自然保护等学科。另外,除大学外,环境和林业教育培训中心为林业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和教育;林业职业学校为林业系统培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印度尼西亚林业研究开发署、印度尼西亚科学院、国际林业研究中心等机构在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国家林业高等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1.柬埔寨

柬埔寨有皇家农业大学、波雷列农业学院2所院校设有林业相关专业,是柬埔寨林业高级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成立于1964年,属政府公立学校,下设有林业与环境学院,由森林资源、森林保护、育林研究与森林实践3个系组成。波雷列农业学院1950年成立,设立了与林业相关的学士学位及课程。柬埔寨森林与野生生物研究所是柬埔寨唯一的林业研究机构,通过开展以林业科学为基础的研究与技术示范与推广,为林业发展政策制定、森林管理规划、森林资源监测提供科学支撑。

2.老挝

1989年由琅勃拉邦政府和农林部创建北方农业学校[3]。1999年,更名为琅勃拉邦农林学院,主要提供高地农业和林业的高等文凭课程。老挝国立大学、苏巴努旺大学、苏发努冯大学3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农学院、农业和森林资源学院,主要开设植物科学、动物科学、森林资源、森林资源管理等专业。老挝各地还有从事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林业技校1所,林业培训中心3个。老挝农业和林业研究所下属的森林研究中心是老挝唯一从事林业科研的专业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柚木培育、木材的物理、化学与解剖学与应用、土壤学、药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推广。

3.马来西亚

1972年马来西亚创办了第一个培训林业专业人才的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目前,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提供以农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为重点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专业涉及林业管理、游憩、木材科学技术、林业经济等;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和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主要设有林业、环境科学等专业,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的研究能力也日益提高。马来西亚森林研究所、沙捞越州生物多样性中心、沙捞越热带泥炭研究所、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热带林业和森林产品研究所、热带生物与保护研究所主要开展林业和环境、林产品、森林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病虫害防控技术、热带雨林、淡水生态系统、栖息地保护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4.菲律宾

菲律宾林业教育起步较早,1910年菲律宾大学的洛斯巴诺斯分校成为第一所专门设立林业专业的大学,主要是为菲律宾的林业部门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基层林业工作者。菲律宾全国共有75所提供林业相关课程并授予学位的高等院校,另外像菲律宾发展研究院、菲律宾生态系统研究与发展局、菲律宾大学洛斯巴诺斯分校——林产品研究与开发研究所等一些科研机构,为政府开展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专业指导与技术支持。

(三)高等院校尚未设置林业相关的专业课程

1.文莱

文莱高等教育起步较晚,1985年才拥有属于自己的第一所大学。目前,文莱高等院校尚未开设林业相关的专业和学位课程。与森林、生物多样性、环境方面相关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主要由文莱大学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研究所承担。另外位于文莱乌鲁淡布隆国家公园的库拉贝拉隆野外研究中心是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研究所组织教育活动的核心机构,野外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性和气候变化等主题的教育项目、野外课程、野外考察实习课程等。

2.新加坡

在现有的新加坡9所公立高等院校中,开设有生物学的课程,但没有林业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项目。另外新加坡也没有独立的林业科研机构,仅在新加坡植物园中设立了热带植物研究所,开展植物学相关的研究[4]。植物园通过收集,种植,试验和分配潜在有价值的植物,在促进新加坡及该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东南亚国家林业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资源和环境发展的快速变化,林业的生态和社会功能日益凸显,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随着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多样化发展,林业教育的范围已经从传统林业教育向着更全面的现代林业教育方向拓展,对林业高等教育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成为集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木材科学、农业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林业。因此东南亚国家在林业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共同问题,面临诸多挑战。

(一)林业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

东南亚国家林业高等教育资源存在布局不均衡、发展水平差异大等问题,有些国家已开设了林业类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和学位授予,但有的国家在高等院校中尚未开设林业相关专业,只能依靠国外的教育资源培养人才。林业教育都面临着人才流失、学生规模下降和学生就业难等问题。

(二)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较弱

目前东南亚国家的林业高等院校以及有林业类专业的大学在整体实力上、特色发展上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还需进一步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少。东南亚国家林业高等院校排名相对靠后,林学学科在国际综合排名中处于落后位置,林业教育和科研水平国际影响力较弱。

(三)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滞后

随着全球面临的林业、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林业国际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林业高等教育在国际合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东南亚林业高等教育本身发展就不平衡,在国际化能力上更是参差不齐。虽然像泰国、新加坡、马老西亚这些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国际化程度远远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各国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缓慢,相关人员国际化水平不高、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滞后。

三、东南亚林业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林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东南亚各国林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来看,我国林业高等教育作为全球最大的林业高等教育主体,在林业高等教育中更应发挥其优势,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林业高等教育发展体系。

(一)积极构建区域性高等教育网络

各国林业高等教育应加强互鉴、互补、互促,我国要坚持以高等教育区域性国际化发展为主导,与国外林业类高校、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林业人才互通,以建立高校联盟、林业教育协调机制、林业院校长机制等方式,缩小国家之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共同推动区域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推动教育改革优化各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为了培养本土化、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了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势必会进行高等教育改革[5]。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更需要重视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满足社会对各种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需通过国际和地区的林业教育协调机构组织各国林业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分享经验,共同研讨和寻求合理对策,推进世界高等林业教育的整体发展[6]。

(三)探索具有林业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区域林业生态保护合作机制和教育人文交流机制属于起步阶段,创新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路径,坚持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各林业高校的自身优势,推动林业教育合作从简单的相加到深度相融合的转变,以体现林业教育合作的互补性,真正实现合作共赢,构建起林业教育创新共同体,加强创新合作型人才的国际联合培养。

(四)加快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伴随全球林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林业教育的未来应该培养国际化的林业人才,注重学生通用能力、跨学科的综合与交流能力、系统决策和战略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新的复杂问题的能力[7]。因此我国应加快设立国际林业或区域林业的专业,或者增添国际化的课程,加快构建完整、科学、高效的高等林业教育在线教育教学体系。

(五)开展与林业教育相关的国别和区域研究

做好国外高等林业教育资源调查研究,加强对外信息沟通,及时捕捉并深入研究国外在高等林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为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系统梳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林业发展情况、林业高校科研机构发展现状和相应基础数据,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本底数据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为深化合作提供参考借鉴[8]。

结语

我国应借鉴东南亚林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加快新林科相关人员模式改革,注重林业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深化林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为我国高等林业教育服务社会提供新方案与新思路,为区域内林业高等教育融合式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黄斗,张晓鹏,邓芳娇,等.东南亚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8,(09):18-29.

[2]阮黎琼花.越南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4,(06):50-54.

[3]蒋珍莲.回顾与展望:老挝高等教育研究30年[J].东南亚纵横,2013,(03):73-76.

[4]刘珅.中国、越南、新加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

[5]华慧婷.“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资源优化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17):152-153.

[6]林宇.新时期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展望[J].中国林业教育,2021,39(05):31-34.

[7]刘稚.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思想战线,2010,36(04):47-50.

[8]林群,李勇,李珏闻,等.世界林业教育改革发展现状与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21,34(04):8-13.

(责任编辑:宋宇静)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2021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东南亚林业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J019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