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赛模式下高职信息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24-10-18 00:00:00佘昉许婷
公关世界 2024年19期

摘要:为了探索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使用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教学竞赛模式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其师资、课程、教室以及学生的信息化现状,梳理本校教学竞赛参赛中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过程,分析了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症结,通过对信息化教学“内”“外”的分析,提出了信息化教学提升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学竞赛;信息化建设;教学实践;问题;对策

引言

全国教学能力执委会主任,教育部职教所所长王杨南在《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述评》一文中,阐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进行了举例说明[1]。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改革形式,在教学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建立与应用、专业学科发展、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2]。但是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高职教学竞赛模式下,高职院校出现了一些信息化建设问题导致教学竞赛成绩不理想。笔者就以所在高职院校为例,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一、在教学竞赛模式下,信息化教学现状

(一)教师信息化现状

笔者通过所在院校调查发现,一线授课教师已具备信息化课程组建能力,但数智化教学前瞻意识不强,部分中年教师信息化能力不高,教学名师少,但是青年教师带动了教学竞赛热情。从当下本校招聘新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而言,硕博学位新教师都具备较好的信息化能力储备,承担的课程也多以信息技术处理见长的专业课程。面对教学竞赛的赛制改革、职称评定、业务能力提升等需要,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的热情比较高涨。

(二)信息化课程现状

信息化平台课程、教学APP及教学大数据使用成为教学竞赛的标配[3]。教师使用课程网站成为信息化教学的“基石”[4]。笔者调研了所在高职学校授课教师教学APP及教学平台使用情况,教学APP及平台授课已经普及,但是广度与深度不够,教学大数据利用率不高。对比“双高”高职院校,建设完成的省市级精品课程数量明显不够,示范性职教“金课”建设数量不足。

(三)信息化教室现状

信息化教室是信息化教学最主要的场所之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一文中指出,高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需要达到80%[5]。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为例,学校目前共有教室322间,其中信息化教室有124间,信息化教室占比不足40%。同时还存在信息化教室设备使用频率不高、使用手段单一、软硬件更新不及时、综合信息化低下等问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水平决定了信息化教室使用程度,而单一的教学手段限制了信息化教室多手段的使用。

(四)学生信息化现状

高职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高水平人才的必备才能。当下高职学生优势在于学生成长于互联网繁荣时期,相较于10年前的学生,其信息化获取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其劣势也相当明显,学生对于感官刺激过于依赖,特别是对手机游戏、短视频、直播的依赖,极大地延缓了教师通过其他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学生多种信息化能力培养的途径选择[6]。笔者对所教专业二年级3个班级76名学生做了全面的信息化能力调查,96.5%的学生不知道本专业的专业性网站,75.2%学生从没有上过或使用过知网,58.6%的学生没有搜索过本专业学术名词。

二、在教学竞赛模式下,信息化教学实践薄弱的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的“外因”建设及使用不足

1.信息化教学内容不足

通过对本校152门课程网站的调研,高质量且持续更新的课程网站稀缺,已建设完成的职教“金课”,在校内的示范作用成为目前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同时教学APP深度捆绑课程网站,对教学APP的创新应用以及数字化赋能教学实施,成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创新的关键。信息化教学内容是保障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只有不断打磨课程平台内容,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在教学竞赛中精准展示信息化教学内容中的“精华”所在。通过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更新迭代,在教学竞赛中如何更好地开发出信息化教学内容应用新方法和更贴近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使用技巧,在高职信息化薄弱院校中始终是一个问题所在。

2.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手段不足

近年来,课程信息化手段呈多样性[7]。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已经从过去的可视化发展为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知识点内容分解到具体的动画仿真模拟、教学人工智能(AI)等方向。以往教师信息化手段局限在图片、视频制作等手段,而当下教学仿真实验、虚拟现实、AI等全立体、多智能的呈现手段,更能吸引学生们的兴趣。相较于传统图片授课、视频教学,动画仿真、AI教学具有更加沉浸、趣味性更高的特点。

3.信息化竞赛更新意识不足

笔者参加近年来的江苏省教学能力大赛发现,每年的大奖作品动画数量的制作、实时动态教学大数据、AI参与度同比上涨,而在教学实录中传统图片、普通视频乃至PPT数量都呈现下降趋势。

(二)信息化教学理念是“内因”,陈旧理念导致手段落后

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落后是导致高职信息化薄弱院校教学能力大赛拿不到大奖的根本原因。信息化只是教学手段,不可将信息化手段当成授课的全部。倘若对信息化教学理念未能充分理解,便只能看到省赛或是国赛大奖作品中,让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从而去追求和追赶其信息化手段本身,忘却了信息化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信息技术使用的正确性以及合理性才是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正因如此,如果过度追求信息化教学手段,真正的教学内容往往就疏于打磨,未能将贴近地方、融于企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信息化教学也就流于形式,最终也无法在教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例如板书等传统课堂技巧在教学竞赛中依旧发挥出重要作用,原因就在于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让教学事半功倍,这才是教学唯一的正确道路。当教学理念“软件”不过关,信息化手段及信息化教室等“硬件”不理想时,导致本来信息化教学建设就不完善的院校形成恶性循环,让问题既受到重视但又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在以上院校信息化教学建设中,既要追进度,又要补短板。

(三)缺少作品打磨的积累及信息化教学系统培训

教学竞赛获奖作品及专家培训可以快速让备赛团队获取经验。通过第一时间的模仿及辅导,从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结合自身、本校乃至本地区的条件与优势,形成有特色的信息化创新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这是信息化薄弱高职院校比较快速的发展道路,但是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辅导成为这条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以上院校必须落实信息化课程改革,形成稳健有效的竞赛学习培训制度,实实在在做内容,踏踏实实搞建设。也只有扎实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内容,才能有适合比赛的重点内容与出彩的信息化手段产生。

(四)学生信息化能力的不够重视

通过分析历年的教学竞赛备赛过程,学生配合度(教学黏性)成为教学竞赛的决定性基础[8]。未来的教学竞赛就是比学生[9],学生会上专业网站找资源,远比教师给学生看一张他认为有意思的图片更加具有意义。而信息化建设薄弱院校对学生信息化能力培养不足,导致当下信息化教学中,“生”位信息化参与度缺乏[10]。学生使用信息化机会少、时长短、参与度低,阻碍了其信息化互动学习方式的发展,无法在“玩”中培养学生技能与职业体验[11]。学生信息化建设在薄弱院校中不受重视的原因,还是信息化教学理念的陈旧。因此,转变信息化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做到学生的信息化能力培养,在未来教学竞赛中赢得主动。

三、在教学竞赛模式下,信息化教学提升的对策

通过对其信息化技术的“外因”分析以及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内因”剖析,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以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转变信息化教学理念

通过与教学大赛同频共振、与学生同频共振、与行业同频共振,转变信息化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应对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体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12]。信息化技术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内容,从传统课堂到综合课堂一定会带来技术与手段的提升。

(二)数字赋能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未来及方向

在信息化课程数智化转型中需要开展以下工作,以实现数字赋能教学。首先,尝试AI技术在教学中试用。适当跳级研究并使用,逐步减小与“双高”院校间信息化使用技术迭代之间的差距。其次,完善并使用好教学大数据,特别是教学大数据应用在评价体系中是当下教师需要掌握的信息化技能之一。最后,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教学APP等智能教学信息及技术,提升自身信息化能力水平。

(三)教学竞赛培训体系搭建与完善,竞赛梯队建设具体化

虽然院校中个别教师个人能力及潜力强,但是缺乏系统性的培训、信息技术后续培训乏力,导致对历年省级教学竞赛无法统筹把握。只有建立与完善历年各级各类教学竞赛的整理、分析、总结、反思、归档,促使竞赛培训体系完善,才能更好地建设教师竞赛梯队。

(四)打造并提升自身信息化核心技术

目前的教学信息化应用实效落后于教学大赛的省内优势参赛队。信息化核心技术明显弱于省内传统优势院校。因此,信息化使用能力强的教师应加强软件自研及开发能力,以点带面加强信息化核心技术使用。

(五)加强并及时更新建设信息化教学器材及场所

信息化教学器材和教学场所的滞后,必定不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开展,从而影响教学大赛的备赛与参赛。

(六)信息化资源集中使用,统筹协调

教学竞赛特别是高级别教学竞赛需要全校优势力量的集中整合,光靠校内某一个优势专业、某一位能力突出的教师在当下的教学竞赛中很难取得好成绩[13]。

(七)学生信息化技能培养提上日程,充分重视

未来教学竞赛的核心是学生,教师信息化的最终体现是学生信息化。高职学生如何系统培养信息化能力与展示信息化学习成果,应成为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14]。

结语

虽然信息化课程平台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建立,但是信息化建设薄弱的高职院校课程平台使用的广度及深度不足,示范性职教“金课”建设力度不够。教学APP、 AI等数智化教学手段有待提高,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以上问题除去资金不多、培训体系不全、信息化教学内容不足、信息化教室陈旧等“外因”,信息化教学理念陈旧是信息化教学无法提升的最根本“内因”。只有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转变,才能在校企合作中找到适合本校教情、学情的教学内容,也只有不断打磨参赛作品的教学内容,才能在教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最终真正找到适合本校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扬南.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5):5-8.

[2]《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03):67.

[3]佘昉.教学APP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5):39+41.

[4]魏轶.“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在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23):146-147.

[5]卢建宁.高校智慧教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信息系统工程,2023,(08):104-107.

[6]杨雨露.偏远山区县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状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2.

[7]佘昉.高职陪伴式教学比较分析研究[J].山西青年,2022,(17):40-42.

[8]王守仁,施林淼.江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探索与实践[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226.

[9]佘昉.高职陪伴式教学实践探索研究[J].公关世界,2022,(04):110-111.

[10]魏宝宝.教师成为专业能动者的角色重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2.

[11]佘昉.在“玩”中培养高职学生现代工匠精神[J].镇江高专学报,2017,30(03):105-107.

[12]姜丽萍,贾清水,池云霞,等.搭建平台共铸舞台躬身讲台——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评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08):29-37.

[13]佘昉.教学竞赛模式下的高职教师信息化调查研究[J].山西青年,2023,(13):115-117.

[14]孙昌盛,张春英.基于云服务(OR平台)的建筑类专业设计课程信息化改革[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3):171-173.

(责任编辑:宋宇静)

本文系1.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德技并修”视域下的高职“陪伴式”教学课程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1093);2.2021年度无锡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高职陪伴式教学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H2021063);3.2024年度江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江阴职教智慧教务系统数据对接实施研究》(项目编号:JYSK24-C-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