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的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2024-10-18 00:00:00马亚娟张光进刘丹丹李艳岭苏祥
公关世界 2024年19期

摘要:本文以学生参与的视角,探讨了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在分析传统评价方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性评价、师生共育、多元评价”的改革原则。并从云课堂前置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3个维度,构建了一套全方位、多角度、重实践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发展学生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评价;学生参与;多元评价

引言

材料结构与性能是材料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因此,需要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出发,构建学生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

一、学生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整体性评价原则

整体性评价强调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传统的评价往往偏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查,而忽视了能力和素质的评价。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的基本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素质。因此,课程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从知识、能力、素质等维度对学生进行整体性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情况[1]。

(二)师生共育原则

师生共育原则强调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互为主体。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判,更应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桥梁。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问题、改进学习。同时,教师也要虚心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评价和互评,增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多元评价原则

多元评价原则强调采用多种评价主体、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单一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往往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评价应引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企业评价等多元主体,运用云课堂测试、项目报告、实际操作、课堂表现等多元方式,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维度,全面、客观、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多元评价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学相长。

二、学生参与的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云课堂前置评价

云课堂前置评价是指在课程正式开始前,利用在线平台对学生进行预学习评价。在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中,教师可以在云课堂平台上布置与课程相关的预习任务,如观看微视频、完成在线测试、参与讨论互动等。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先备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云课堂前置评价的题型可以多样化设计,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考查学生对材料结构与性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2]。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思考。

云课堂前置评价的实施过程可以灵活安排,例如,在课程开始前一周发布预习任务,规定完成时间,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提交。教师可以利用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快速分析学生的完成情况和答题情况,进而调整教学设计。通过云课堂前置评价,学生可以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实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持续性、动态性的评价。相比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估和反馈,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中,过程性评价可以从课堂表现、实验操作、项目报告等多个维度展开。课堂表现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观察、课堂小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操作是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完整性等进行评价。通过实验操作的过程性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项目报告是过程性评价的另一种方式。教师可以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任务,学生通过资料查阅、方案设计、实施执行、结果报告等环节,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进行评价和指导。过程性评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给予针对性地指导和改进。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三)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总结性评价,通常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它着眼于学生对课程知识、技能的最终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中,终结性评价可以采取期末考试、综合项目设计等方式进行。期末考试是终结性评价的传统方式。考试内容要全面覆盖课程的重点知识和核心技能,题型设计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除了客观题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展示创新思维。

综合项目设计是一种更加全面、真实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教师提供一个与材料结构与性能相关的实际问题或案例,学生需要运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方案设计、材料选择、性能测试等,最终提交项目报告或作品。综合项目设计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水平。在终结性评价中,还可以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行业专家评价等。多元主体的参与能够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视角,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终极检验。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引。同时,终结性评价的结果也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在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云课堂前置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环环相扣、相互补充。前置评价夯实学习基础,激发学习兴趣;过程性评价把握学习脉搏,促进学习改进;终结性评价检验学习成果,指引未来发展。3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较为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参与度提高

学生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在云课堂前置评价环节,学生通过完成预习任务、参与在线测试和讨论互动,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过程性评价环节,学生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项目报告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习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终结性评价环节,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同伴的学习表现,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见表1。

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评价模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参与度不高。而学生参与的评价模式,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主动投入到学习和评价的过程中。这种参与不仅仅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更是一种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如表1)。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表现和观点能够影响评价结果时,会更加谨慎、认真地对待学习。此外,学生通过参与制定评价标准、设计评价方案,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和要求,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评价他人的学习,也能够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获得改进的启发。这种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反思习惯,提高元认知水平。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学习投入度上,也体现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上。当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学习结果时,会有更强的获得感和满足感。这种正面的学习体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形成良性循环。

(二)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通过参与评价的过程,学生能够在多个维度获得能力提升。首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在云课堂前置评价环节,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完成预习任务,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独立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策略,提高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其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中,学生通过实验操作、项目实践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更提升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设备的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在项目设计、开放性问题解决等评价任务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不断尝试、反复改进,形成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

最后,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强化。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项目报告等评价环节,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合作。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技能。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学生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和反馈渠道。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在反思改进、不断突破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了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创新思维、沟通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学生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多维度的反馈渠道,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及时的教学反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据此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动课程体系的完善,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见表2。

具体而言,学生参与评价能够反映学生的理解程度、难点疑点和兴趣点,为教师教学优化提供依据(如表2)。通过分析学生在各环节的表现,教师能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采取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等,以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反馈也为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方向,帮助教师调整课程内容、课时设置、资源配置等,使其更加科学、完善、紧密衔接。

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性机制。教师持续收集学生反馈,不断修正教学策略;学生持续参与评价,不断反思改进学习。教学相长,质量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结语

学生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模式。这一体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性,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成长。实践证明,这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促进了学生能力发展,提升了教学质量。今后,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评价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随.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24,(01):41-45.

[2]姚传刚,张海霞,王雪娇,等.材料类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材料结构与性能》为例[J].成才,2023,(09):124-126.

(责任编辑:宋宇静)

本文系平顶山学院2023年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JY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