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新兴科技突飞猛进,以00后为主的高校学生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使我国教育界课堂教学面临极大的挑战。然而,教育实践变革从来离不开理论的介入和引领,这同教育实践领域经验增长日新月异甚至突飞猛进相比,教育理论的增长却相对乏力。至少从教育研究界的“中国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关注的是“中国实践”,而非“中国理论”。并且,课堂教学是实现创新教学理论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梯和环节。因此,教育界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思维,紧跟时代的步伐,用优秀的新观念开展课堂教学理论先行创新研究,指导实践,强化课堂教学在新时代功能的使命。
关键词:新时代;课堂教学;教学理论;教学实践
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课堂教学理论创新必须顺应时代的呼声,与时俱进,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当下,新兴科技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至,以00后为主的在校大学生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促进了世界之变,带来中国教育之变;而中国教育之变,带来的是高校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之变。对此,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二者必须紧随时代共同发展,共生共长。基于此,围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必须有理论,且理论研究也要适度先行”的情况,展开新时代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索。
一、新时代课堂教学理论适当先行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中国高校教育理论研究长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学理论当中的一些观点和研究话题,多为以往时代条件下的教学观点,甚至有从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中直接“借”过来应用到高校教学中,并且对教育界研究的同一话题不够深入,在运用到高校学生教学中表现出不适性。就2019年底,网络上一篇名为《高等教育滞后于基础教育?且看厦门大学教授怎么讲!》的文章引起教育界关注。根据此文章来看,高校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于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如说是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先行研究的认知落后于基础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毕竟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领域和研究对象和问题不同,很多方面不可一概而论,因此不得不重视高校教学理论滞后的情况[1]。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一)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多是对基础教学领域理论的“借用”
近几十年的教育改革,为中国教育界做出重大贡献,使我国教育水平不断走向新的台阶,大多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而高校教学理论部分研究观点多是从基础教育领域成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研究中“借”过来的。比如,高校教育者不少研究提出,高校课堂教学应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然而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的理念其实是王策三教授针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结论,对于这一结论是否适用于高等学校学生教育还有待实践论证,因高校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未处理好教师、学生、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等[2]。但高等教育领域的诸多相关研究,却丝毫未在实际的实践论证基础上下功夫,只是简单地迁移过来,无法达到实效。这种缺乏基本教学情况认知而对于教学理论的简单迁移情况,自然导致高校教学理论研究缺乏独创适用性。
(二)新时代高校对学生本位教学理论研究缺乏深入认知
新时代以来,教育界对于学生为教育中心这一理念的研究极为深入,特别强调传统教育派“三中心”的“学生中心”,当其备受基础性的教育领域研究重视并展开不错的教学应用后。高校在教学理念上往往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导致学生本位教学理论的实践应用不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滞后,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对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本位教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此外,高校在教学评价体系上过于依赖传统的考试和成绩,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评价,这使学生本位教学理论难以在评价体系中得到有效得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也存在不足,许多教师缺乏对学生本位教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
二、新时代课堂教学理论适当先行的必要性
当前教育实践研究快速发展的教育时代,教育理论的研究创新显得尤为欠缺,特别是当下高校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缺乏高校教学理论研究的独创性、适用性、科学性和人文艺术性的体现,缺乏对基于本校教学学情发展步伐的深入研究,于是一个呼吁、彰显和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的时期必将来临。因为这个时期的课堂教学研究需要赋予其理论更深的深度和层次,用符合时代特性要求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预见和洞察未来不确定的情况。因此,教学理论研究的必要性意义不仅仅是简单存在于价值评价之中,同时也体现在课堂教学理论对于其他事实之间的相互影响之中。
课堂教学理论的先行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正如胡定荣在探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变革时所指出的,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师借助学科知识进行的教育活动,它超越了日常经验和交际的学习局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一个科学、系统的课堂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更精准地把握教学目标,更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教育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动力。课堂教学理论的不断更新和深化,能够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思维,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通过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模式的提出和应用就是课堂教学理论创新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课堂教学理论能够预见社会发展趋势,引导教育实践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新时代教育理论创新需要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共同参与,形成共生经验,实现理论创新。
三、加强新时代课堂教学理论适当先行研究的创新对策
(一)强化高校责任意识,重新确立高校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的地位
高校课堂教学作为第一途径,想真正发挥教学实效,需要高校在当下时代中重新审视并明确教育、管理与教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及理论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促使高校教师重新确立课堂教学理论先行研究地位。以此为契机,正确指导高校教育工作者探索创建新的高校课堂教学教育方法,以创新适于当下教学实情的课堂教学理论,以此引导开展实际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层面,应着重凸显学生的个体作用,将其统一到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模式中,以发挥对学生作用。授课教师则在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中将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与思考能力的个体,通过创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学,构建符合当下乃至今后学生教学实情的创新理论。而这最重要的是高校要时刻增强责任意识,在教师教学理论研究中强调教学理论创新不脱离学生实际,要有自身的独创性和重要地位,而非对其他领域理论的“借用”。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学理论评价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体现高校对于课堂教学理论科学创新的重视,另一方面促使理论创新有序开展。
(二)强化高校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其课堂教学问题意识的强化,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问题意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通过问题来驱动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高校应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问题为出发点,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学习路径,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需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高校可以开展课题研究、实验操作、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高校教师需要探索更加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三)立足高校学生本位,促进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创新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背景,而是要将其作为学习新知识和思想的起点。这要求教育者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充分了解、钻研学生,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这是促进学生达成有效教学的前提。此外,研究表明,“个体智力发展的一般在18—25岁之间到达顶峰”[3],而大学生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智力发展逐步到达最佳状态,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批判性等逻辑思维能力显著提高,想象力明显增强,记忆力达到高峰,但同时也伴随着情绪波动较大、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等消极因素。特别是当下以00后为主的大学生,性格更具有时代个性,自我意识比较强,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但对于社会上各种事物缺乏自身的批判和辨析能力,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为此,教育者需要重视学生本位,着重把握大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身心特征,从中发掘学生潜质和可能产生的敏感心理作为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因素,积极主动地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和指导。
(四)重视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有教育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主张课堂教学要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强调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展示个性。在新科技和教育环境发展的情况下,教育的形式呈现多姿多彩的面貌,如新媒体教育、互动式教育以及远程在线教育等,这些形式的艺术教育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将传统文化寓于其中,在很大的层面上拓展了教育者们对于审美艺术教育的视野,延伸了教育者进行课堂教学理论创新先行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课堂教育理论创新的环境基础。这都是对时代下课堂教学学生情态的体现,形成一种时代性的美育,这种美育则是寄托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人文艺术情怀的诉求。而人文艺术教育融入为教育者展开课堂教学理论创新研究开通了思路。但后来有教育者发现,艺术性的教学有一定局限性,会影响课堂教学正常开展。因此,由教育者提出教学是科学,强调教学是科学的产物,教学理论创新研究要注重结果及工具理性。在教学中,若只强调科学性,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工具理性的泥潭,无法展现教学的个性特征,也无法发挥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只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就会无科学遵循,可能会偏向价值理性,或是走向随意性。为此,只有将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才会有一个严谨而富有人文情怀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形成富有教师人格魅力的创新性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化、艺术化、亲民化和趣味化,发挥课堂教学创新理论实效[4]。
结语
新时代下,高校课堂教学理论适当先行研究在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授课教师这一角色更是高校工作的关键,但不少高校在开展此项研究工作中难免会受到新时代环境下人为因素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教师很难落实教学理论创新,提高教学实效。因此,高校在教学工作中要把握新时代下环境的变化,找准不足,整合资源,在继承优秀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创新教师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策略,进一步推动我国课堂教学理论创新能够与实践紧随时代共生共长,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东,段利兵,白晓军,等.国防特色高校大类培养背景下“课堂+网络+科创”三位一体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实践[J/OL].大学物理,1-7[2024-05-17].
[2]孙发有,易亚军.OBE理念下民办本科高校课堂教学督导评价的发展转向与实践路径[J].林区教学,2024,(05):51-55.
[3]岳建.高校思政课生态课堂三维论域[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07):50-52.
[4]刘嘉宜.生态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新探索[J].环境工程,2023,41(08):354-355.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