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本研究旨在分析并探索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以提升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能力不足、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一系列解决路径,包括优化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提高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构建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模式等。这些路径的实施将有助于增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推动全科医学领域的发展。对解决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产教融合;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困境与路径分析
引言
近年来,产教融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全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与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基层全科医疗事业的发展与提升。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出现人才培养不足、综合能力不强、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随着产教融合研究的逐步开展,逐步探索并寻求有效的路径,提高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为基层培养更多优秀全科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现状建设困境
(一)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
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是全科医学教育与培养的核心,是保障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由于全科医学起步较晚,全科医学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许多高水平的全科医学专业人才都倾向于选择其他专业,导致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供给不足。据统计,目前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总量逐年增加,但整体数量仍然不足,高层次人才的比例仍然偏低,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老龄化”现象。尽管这部分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活力和创新性不足,对于提升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构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产教融合程度低,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不足
全科医学是一门涵盖多个学科内容的学科,需要具备广泛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全科医学的师资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反哺教学的科研能力和善于转化的临床实践能力。
1.教学能力不足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创新研究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从教学研究创新来看,全科医学教师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相对成熟,能够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然而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方面缺乏深入和系统地探索,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制约了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创新的步伐。在教学实践和技能培养方面,全科医学师资队伍面临着临床实践机会不足和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尽管理论教学相对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直接影响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临床案例和操作机会,这也成为制约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2.科研能力不足
师资队伍科研能力能够带动教学,是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在科研方面的现状表现出一定的落差。从职称结构看,师资队伍呈现出较大的梯度,初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失衡。科研能力弱的初级职称教师人数众多,有经验和科研能力强的高级职称教师数量人数较少,中级职称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也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影响了师资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一些教师的科研项目数量有限,且多数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与全科医学的临床实践和教学需求相距甚远。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案例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内容与科研前沿的脱节。此外,由于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和指导,教师在科研设计、项目申请和成果发表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3.实践能力不足
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主x7rpSIQBEXuFw0X1bDgxqA==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部分教师缺少医学背景,临床经验不足导致实践能力不足。从教师的学术背景来看,全科医学师资队伍中的教师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医学背景的教师,他们通常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另一类是临床医学背景的教师,这部分教师更注重实践技能的传授和临床经验的分享。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全科医学教育训练,这两类教师在全科医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不足。
(2)师资队伍的产教融合程度低,导致实践能力不足。多数医学院校和医院合作较少,联系不紧密。部分学校未设立附属医院。这也是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项显著问题。目前,医学院校与医疗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临床操作脱节,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岗位胜任力不足。可能是医学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渠道不畅,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限制了双方的深度合作。
(三)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
全科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的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发展。
1.师资培养的规划与管理不够科学
在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培养中,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导致培养出的医学师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存在培养计划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导致了师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培养过程中也存在培训内容不够全面、培训方法不够灵活等问题,无法满足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多样化需求。
2.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滞后
继续教育是师资队伍发展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继续教育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学习需求。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无法提升医学师资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因此,建立健全的继续教育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培训方式,对于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
产教融合的实现需要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围绕教育、产业、人才等方面开展。
(一)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投入,优化全科医学师资队伍
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补充和优化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补充方面,应该注重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可以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人才引进项目,吸引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家教授加入全科医学师资队伍。还可以通过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吸引更多有志于从事全科医学教育和研究的优秀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加入师资队伍。在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优化方面,应该注重教学能力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提升。开展教师培训和进修,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加强与医院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临床实践经验与技能。通过建立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引进,提升专业能力。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
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补充和优化还需要加强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水平。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和优化。还可以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全科医生主要从事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相关工作,是居民健康“守门人”。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大数据相关理论知识、双创教育及智能医学等领域有机结合,依靠医疗信息的大数据处理,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双向转诊、慢病管理及医疗资源的管理等相关工作[1]。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提升现有人员的能力和经验,加强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可以有效提升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为产教融合背景下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提升全科医生的综合能力
医学院校应积极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搭建“校、地、院(所)”协同育人平台,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提高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2],推动建立产业——职业教育联盟。
目前的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强调医教协同,实现全科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效衔接学校人才供给与地方行业用人需求[3]。“校、地、院(所)”三方协同的创新实施路径,需要学校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的协同,三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评价等,构建“贯通式”基层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4]。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深化校院合作,协同建立双向流动机制[5]。医院的医生带教培养实习生,医学院校的教师被学校选派到医院进行跟岗实践,这样既能了解最前沿的理论,又能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回馈学校专业教学,加强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为全科医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改革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模式
当前的师资培训模式往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未能满足全科医学的实际需求。目前,许多医学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这往往导致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代需求不相符合。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的狭窄则体现在晋升机制的不完善和职业激励政策的缺失,使教师难以获得持续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机会。为此,需要构建一个与产教融合背景相适应的师资培养新模式,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首先,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模式应该注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重视思政引领的师德师风建设,高职教师只有坚守道德底线,才能发挥思政育人与专业育才合力,培养高素质人才[6]。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学术研究能力培养,提高其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其次,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师资队伍的跨学科能力。在全科医学领域,师资队伍培训课程可以跨学科进行,使全科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不同学科的需求。还需要注重培养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参与临床实践,提高其临床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设立全科医学教育实习基地,让教师在实际的医疗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其临床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和兴趣,为其量身定制发展路径,鼓励其在特定领域深耕细作,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
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模式是解决产教融合背景下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困境的有效路径。通过注重整体素质提升、跨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师资培养,可以提高全科师资队伍质量,促进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这些改革和提升不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医学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以构建一个全面而有效的全科医学师资培养与发展体系。通过这样的体系,可以培育出更多具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全科医学教师,为全科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推动全科医学的发展。
结语
通过上述探析可以发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和改革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路径。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质量提升,还能够为医学领域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进一步地实施和完善这些路径,推动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练璐,陈家应,王萱萱,等.中国基层医生医疗服务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34):4246-4253.
[2]王植.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4,(06):79-81.
[3]林瑾,李章平,王世泽.基于校地协同的农村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 52(04): 341-344,
[4]迟双会,孔令桂,徐艳.“贯通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J].科教导刊,2024,(07):5-7.
[5]白江.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C]//中国电子劳动学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集.辽宁职业学院;,2024:5.
[6]黄影秋,莫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6):31-34.
(责任编辑:袁丽娜)
本文系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农村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11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