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生动而鲜活的教材。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加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辽宁地区高校积极探索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对推动“六地”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辽宁高校;“六地”红色文化;思政课
引言
红色文化是百年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宝贵财富;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活标本”;是内涵丰富的资源库。辽宁红色“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是辽宁地区红色文化的代表性缩影,具有独特的地域属性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分布广发、数量丰富、时间轴完整。2022年3月,辽宁省教育厅印发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案》,文件强调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深度融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以此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精品课”,使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作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自觉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内涵
社会各界对红色文化界定基本就是指百年间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献与文学作品、遗存的文物遗址、凝聚的红色革命精神等。2021年,辽宁省委相关部门表明,根据辽宁地区的革命历史发展历程,辽宁有“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等6个方面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资源涵盖了1923年以来辽宁地区人民在伟大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所产生的精神、物质和文化遗存,是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所在。
(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特点
1.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具有多样性
从数量上统计,辽宁省革命战争时期保留的重要事件和重大战斗遗址遗迹260余处,拥有重要机构和会议旧址100余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300余处,其他各类重要红色遗址如烈士陵园、雷锋纪念馆等上百处,革命战争期间革命人士用过的物品等革命文物在10000套以上。从形态上划分,“六地”红色文化可分为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物质形态的“六地”红色资源有红色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和红色旅游路线等;非物质形态的“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包含红色精神、红色艺术作品和革命英雄人物及相关事迹等。
2.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传承时间久、范围广
东北地区毗邻俄罗斯,当时前苏联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持续影响着那一时期辽宁地区红色文化的发展。1931年后,东北地区在这白山黑土上艰苦抗战卫国护民14年,英勇地抗击着侵略者,最终取得胜利,但是又很快地进入到3年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省自觉承当“共和国长子”的责任,不断发挥其老牌工业区的能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长久以来,辽宁地区妥善沉淀下来并保存的物质文化资源以及精神内核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中华儿女。
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素材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辽宁地区红色文化的积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六地”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决定了其具有强大的政治感染力和教育感召力。辽宁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就是一个高校学生深度了解辽宁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过程,学生可借此学习机会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前,“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省内高校思政课教学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后在教学实践中要“用活”本土红色文化,就要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让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能量最大程度地滋养学生,增强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堂融入的深度和广度,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2]。
(二)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将“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增添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丰富的影像资料、数字展厅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助力学生获得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教育成效。比如,实景VR体验、现场直播连线等教学方式,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浓厚学习兴趣,提升思政教学的吸引力。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课堂”,就要讲深、讲活、讲透[3]。思政课不能仅限于简单地说理,更不应照本宣科,讲好思政课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而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事件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素材,将这些鲜活的历史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课堂,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也有利于传承红色精神,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增加理论内容的说服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文化认同感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蕴含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文化底蕴,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曲折进程和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文化认同感。通过系统学习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学生将有机会亲身感受这一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深刻领悟其在塑造中国革命精神风貌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红色文化地标见证了革命先辈们英勇斗争的壮丽篇章,承载着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通过学习,学生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革命历史的艰辛与辉煌,深刻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进一步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这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积极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素养,塑造红色师资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是推动红色文化育人的主体,其红色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对红色资源的教学应用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决定着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广度和深度[4]。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深度发掘和熟练运用“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只有思政课教师自己消化了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在教学中才能信手拈来,使教学内容和红色案例融洽得当,用教师的知识底蕴讲出“六地”红色文化的时代“韵味”,让学生真听、真学、真懂、真受益;其次,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培训,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比如,辽宁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分享推荐会,主要分享一些有关辽宁地区革命历史的权威书籍,还可以组织教师到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地进行调研参观,邀请教学名家开展教学活动讲座,指导教师将红色文化与教学工作深层次融合,或者在省内开展专家和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以此提升思政课教师文化涵养和教学水平;再次,开展跨校、跨区域思政教育交流,推动辽宁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共享。比如,各高校可以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来共研教学知识点和重难点,以便各高校达成统一的教学认识;或者开展一系列的专题研讨和教学交流,深入的研究促进了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同时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探索。
(二)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发特色课堂
思政课堂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主渠道,教师要回答时代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主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首先,推动红色故事入课堂,结合辽宁“六地”的红色历史,选取典型的红色故事和案例,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感受革命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讲授到“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专题时,可以结合发生在辽宁的历史案件进行讲解,加深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使大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学习,实现专题教学与课堂教学自然衔接;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理论性强,但也应该与时俱进,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使深奥晦涩的理论更容易被吸收[5]。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更直观地感受革命历史的发展过程,内化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通过情景还原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战争的理解,感受革命的艰辛;再次,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理解。实践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通过参观展览、听取讲解等方式,或者鼓励学生成为纪念馆讲解志愿者,进一步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精神。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从而更加自觉地将其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
(三)构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网络育人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也日渐普及。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机会。网络教学平台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功能,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形成积极的学习共同体。首先,充分挖掘国家宣传部门的学习资源,比如,在学习强国平台上,辽宁省一直在整合及宣传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内容,师生们可以通过其中的“传承红色基因、宣讲辽沈故事”模块了解辽宁省的红色底蕴、拓展红色文化知识、提升文化自觉;同时,相关宣传部门可以在辽宁学习平台中添加红色影视推荐模块,红色影视与纪录片是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其呈现出了革命时期艰的辛峥嵘岁月,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把信息化红色文化学习平台拓展为实践教学形式,学校和教师鼓励学生在平台上有序地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不仅能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还能有效提升红色学习平台的利用率;再次,随着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思政课教学也要学会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比如,学校宣传部门可以开通公众号和视频号,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创作一些学习成果,对优秀学习成果定期推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6]。
(四)创建联动机制,打造有深度的“大思政课”
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需要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作用,而且还需要高校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联合联动,助力高校打造出有特色、有质感的“大思政课”。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学校和红色资源基地的合作联盟
一方面,要加强高校与辽宁省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双向互动,比如,各高校组织学生出校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或者专家学者、纪念馆的志愿者等入班级分享,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加深对“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另一方面,辽宁省教育相关部门要为红色教育发展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保障,比如,实践经费、研究人员资源划分和合作机制等,从制度方面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合思政课提供良好的保障,实现“六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
2.组织有意愿的高校成立“手拉手”院校联盟
该联盟可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扎实推进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而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相关项目研究,各高校可以实现在课程内容上“深度融合”,在教学实践中“高效融入”,在组织机构上“密切融通”,共同打造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红色资源共建共享联动模式,形成优势互补、携手共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新教学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辽宁的白山黑水上与敌人进行革命、建设的辉煌历史,将“六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辽宁地区高校要充分运用地方红色教育资源,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生动性,提升思政课的质感和厚度,打造有辽宁特色的“大思政课”。
参考文献:
[1]杨一桐.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23.
[2]王喜满,丁锐,廖阔,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笔谈)[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7(01):21-46.
[3]张晓雁,潘红,王嘉晗.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1):103-108.
[4]袁野,王茜,温羚.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1):1-6.
[5]齐佳宁,王森.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24,26(01):66-69.
[6]战英.辽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71-73.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