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应对新时代国家对高校思政课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辽宁何氏医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其他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突出特点,开创了“教助结合+网络互动+学团共建”的复合式教学模式。将已有的社团建设、互联网教学和师生互动模式融为一体,打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全方位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期取得更好的思政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高校教育已经从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向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推动思政课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手段。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思政课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发展契机,赋予了思政课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新动能。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价值意蕴
(一)顺应“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一新兴教学模式逐渐崭露头角,为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开始积极探索并实践这一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以期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混合式教学模式确实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输出向联动互助学习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教学的交互性,也为大学生即时了解国际形势、追踪热点新闻和时事政治提供了平台[1]。以“互联网 +”教育发展为载体深化教育探索,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多方面的教育服务保障,使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强化当前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促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能面向更多领域开展教育拓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契合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体现了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时代特征,顺应了信息化时代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趋势。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二)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的要求
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推动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部实施了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的类型之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非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简单颠覆,而是对传统教学优势和线上教学优势的一种有效融合。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强化思政教育互动能力,帮助学生克服个体化学习差异带来的挑战,促使处于不同学习阶段与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作为学习主体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之下积极参与课程知识学习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沟通师生之间的桥梁,使教学互动更为频繁和有效。随着互联网不断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从传统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同时,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断从知识传授向激励思考转变。因此,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1)从制度建设层面来看,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是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序发展的关键,明确任务分工是确保组织高效运作的基础,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顺利运行的重要措施,确保全员参与建设和落实是加强组织制度保障的重要一环,目前来看,部分高校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和组织安排;(2)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应用中,虽然实现了教学形式上的创新,但在教学内容上尚未实现真正的突破。很多高校教师依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对于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运用仍显不足,既没有加强导学、督学、促学等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也没有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功能和优势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3)从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的融合来看,高校应该加强线上直播平台的互动性和实时性。可以通过设置讨论区、在线问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讨论和交流,提高线上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
(二)混合式教学过程存在技术误区
在思政课教学中,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确实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盲目追求技术与过度贬低技术两种极端态度:(1)部分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存在误区,将技术简单地视为一种工具或手段,过度追求教学方式的技术化和高端化,而忽视了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了教学的形式化,只注重科技所呈现的视觉、听觉的震撼效果,而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和目的;(2)互联网技术的操作门槛相对较高,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使用网络媒体平台和进行信息化教学时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
然而,当前高校教师团队普遍缺乏专业的媒体知识和相关信息技术培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政课教学中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主要表现为:(1)大部分教师由于信息化技术水平不足,对信息化平台的使用不够熟练,导致他们仍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种方式虽然稳定且易于操作,但难以在教学创新上形成立体化、全面化的教学体系,也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来提升教学效果[2];(2)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对信息化平台持消极态度,这确实成为阻碍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可能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考核评价结果存在失真性
目前,尽管大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了思政课程的评价及考核环节,但确实存在考评结果难以精准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的问题。传统的思政课考核方法,如提交论文或开卷考试,形式相对单一,且容易使学生形成应试思维,忽视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缺乏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学习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学习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考评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在低年级学段,学生由于刚刚进入大学,面临着适应新环境、学习专业课程等多重压力,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可能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内涵和价值。到了高年级学段,学生逐渐面临就业、升学等实际问题,开始更多地接触社会,其对于思政知识的需求逐渐增强。然而,此时却缺乏相应的思政课程安排,导致学生在这一关键时期缺乏必要的思想引导。思政课的考核评价确实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试卷成绩的考量,而应当是对学生全过程的思想发展、学习态度和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注重过程性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以及将思政课程贯穿到整个大学阶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辽宁何氏医学院为例
(一)思政教师的理论讲授与思政助教的辅助学习相结合
1.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年级学生助教辅学制度的实施
根据《辽宁何氏医学院学生兼任教学助理工作实施细则》的文件要求,辽宁何氏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秋季学期开学,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善于沟通、学有余力的学生担任思政课程助教,组成思政助教团,制定《辽宁何氏医学院思政助教团管理纲要》,在6年的实践中建立并完善思政助教选拔、聘任、培训、管理、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在内的辽宁何氏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年级学生助教辅学制度。思政助教岗位的申请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初选、笔试、面试3个环节选拔,并经过公示后确定,思政助教入选后必须经过培训与考核后聘任上岗,聘期为一学年。每名思政助教根据带教课程安排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对带教班级的带教工作。思政助教主要职责为了解大一新生思政课的学习情况,收集学习中的普遍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带教活动等,并将工作过程记录于《辽宁何氏医学院思政助教工作手册》。
2.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年级学生助教辅学制度的意义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多为一名教师对几百甚至上千名学生,师生的交流主要为课堂,教师往往难以深入了解每名学生甚至各班级的学情。而由高年级学生担任思政助教,辅助思政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对各门课程每段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集中反馈思政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有的放矢解决学生思想和学习方面的困惑。同时,助教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观影、读书会等形式多样的带教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内容的理解。辽宁何氏医学院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充分发挥思政助教朋辈引领和示范效应,助力思政课建设,提升了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传统课堂的线下学习与随时随地的线上学习相结合
1.建立思政课微信公众平台
辽宁何氏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4年创建思政课公众微信平台——“辽宁何氏医学院思政天地”,目前该平台关注人数近5000人。此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报道思政课相关的活动,例如,学校组织的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或学生小组及个人社会实践情况,思政助教带教活动的开展情况,思政学生社团、思政理论宣讲团开展的相关活动;宣传报道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比赛及获奖宣传等;特别是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和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阶段,充分挖掘书籍和影视作品中的思政元素,辅助思政课线上教学开展“思政助教喊你看电影”“思政助教喊你来读书”“思政助教带你参观博物馆”系列推送内容,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经过近7年的实践,依托思政课微信公众平台将思政元素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方式,进而提升思政课的教育实效。
2.提供思政课网络学习平台
辽宁何氏医学院支持思政课教学在实践中应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慕课资源。同时也依托网络学习平台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鲜活的学习资源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点名、签到、分享教学资源、发布作业和讨论等活动,在平台上创建课程、发布课件、添加学生,并进行在线授课、发表讲话、分享屏幕等教学活动。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功能,如在线讨论、提问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此外,平台还可以方便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迅速收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随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这些实践应用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思政课堂的主导性与实践/社团的多样性趣味性相结合
1.成立大学生思政理论社团
思政课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线,然而思政课教师除上课时间,课外缺少与学生接触和沟通的机会,不利于思政课教师及时掌握青年学生的最新思想。通过和学生社团合作互动,思政课教师可以参与社团的指导工作和活动,深入学生,了解青年人关注的热点、焦点,从而在教学设计上更贴近学生,避免因脱离学生实际导致课程内容难以被吸收、内化。辽宁何氏医学院思政理论学生社团(何氏红研社)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围绕特定节日、纪念日,如烈士纪念日、国家宪法日、国家公祭日等,特别是依托学校所处地域(沈抚交界)优势,开展以学习雷锋精神为核心的系列社团活动,如参观雷锋纪念馆、雷锋学院、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报告会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中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2.成立大学生思政理论宣讲团
辽宁何氏医学院成立大学生思政理论宣讲团,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学习、宣传和研究最新理论成果中的“发动机”和“领头羊”作用。宣讲团成立近4年来,开展了校园雷锋图片展、纪念伟人诞辰等宣讲活动,依托思政课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了“作品诵读”“经典导学”等系列活动,为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用最新的理论思想武装头脑提供了新途径。宣讲团作为大学生综合能力养成的主要实践平台,思政课需要依托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以及青年成长中面临的困境,锻炼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宣讲活动,深入群众、认识世界、升华理论,既用理论指导实践,提升理论认识深度,达到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发展。
结语
混合式教学是依托网络技术形成的全新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为解决当前高校思政课在基础设施、教师综合能力、线上学习监管等层面存在的问题,高校应深入分析混合式教学与思政课之间的契合度,从内容、时间、资源、方式等维度入手,把握混合式教学的实践重点。同时积极构建新型教育关系,坚守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在拓展线上教育空间的过程中探索多维度的混合教学,以期既解决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各类问题,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带动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俊萍,刘秀华.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初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02):151-159.
[2]徐敏,金黎明.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风,2019,(35):56-57+59.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