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融合研究

2024-10-18 00:00:00李建新
公关世界 2024年19期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融合,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五个贯通”策略,即思政引导与专业规划的贯通、思政理论与职业技能的贯通、思政案例与技能教学的贯通、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贯通、职业道德与企业实践的贯通,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实践案例,指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融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能培养;融合

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1]。这种偏重技能培养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导致学生在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漠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学生成长与发展,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当前,高职院校虽普遍设置了思政教育课程,但由于存在“双向漠视”,教学质量与效果差强人意。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表现在课程规划不够科学、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教学手段显得单一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理解也存在误区[2]。部分学生将思政课程视为与专业技能提升无关的额外负担,缺乏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这种“双向漠视”现象,导致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割裂,无法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脱节”与“素质短板”

随着科技的迅猛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持续转型,现代社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且对这类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也水涨船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行业中,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飞快。然而,与此相悖的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并未能紧跟这一步伐。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他们仍然过分强调传统的编程语言和技术,而对于当前热门的Python、JavaScript等编程语言以及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前沿技能的教学则显得相对薄弱。这种教学内容的滞后,直接导致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所需之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内容脱节”[3]。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教育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素质短板”。许多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考试成绩优异,但一进入实际工作环境,就会暴露出各种问题。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缺乏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时也无法灵活应对,缺乏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过于偏重技术,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五个贯通”策略

(一)思政引导与专业规划的贯通

为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需将思政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地相加,而是通过同步设计与实施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实现两者在内容、形式和目标上的高度统一[4]。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大纲进行适度的调整,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中。

(二)思政理论与职业技能的贯通

在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应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增强其职业素养[5]。这可以通过实验、实训等环节来实现,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刻领悟思政理论,如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等。例如,在实训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职业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工作中践行职业道德,如何承担起职业责任。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实际案例,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方式改革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

(三)思政案例与技能教学的贯通

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引入相关的思政案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从而加深他们对职业技能与思政教育的全面理解。例如,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引入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道德困境和诱惑,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坚守职业道德、保持职业操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专业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为未来的会计工作做好准备。

(四)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贯通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高职院校应强调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在创新过程中灌输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以确保学生的创新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

致[6]。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让他们明白科技创新不仅要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还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

(五)职业道德与企业实践的贯通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思政教育深入融入职业技能培养中。企业实习和实训环节不仅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思政教育,结合企业实际案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在企业运营中的关键作用。在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时,可以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或优秀员工为学生讲解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要求,并分享他们在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和体会。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案例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融会贯通方面,采取了多项具体举措,成效显著,值得其他高职院校借鉴。

在思政引导与专业规划贯通方面,学院将思政教育内容明确纳入药品生产、食品加工等专业的教学大纲中。例如,在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中,学院增设了“药品生产与职业道德”课程,确保学生在学习药品生产技术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到药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制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见图1。

在思政理论与职业技能贯通方面,学院在实验、实训课程中巧妙地穿插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在食品加工实训课程中,教师不仅教授学生如何安全、卫生地加工食品,还要引导学生思考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道德责任,使学生明白作为食品生产者,保障食品安全是他们的首要职责。

在思政案例与技能教学贯通方面,学院引入了大量与食品药品行业相关的思政案例。例如,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课程中,教师通过分析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在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贯通方面,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活动,尤其针对近年来兴起的预制菜产业,学院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预制菜作为新兴产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食品加工技术,还需要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市场洞察力。因此,学院特别开设了一系列与预制菜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创新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些科研项目中,教师不仅传授学生预制菜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还着重强调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学生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了一个关于预制菜营养搭配与口味创新的科研项目。在项目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营养需求;有的负责食材选购和加工,确保预制菜的原材料新鲜、安全;还有的负责产品研发和口味调试,力求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预制菜产品。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最终成功研发出受到消费者喜爱的预制菜新品,深受市场好评。这一成果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在职业道德与企业实践贯通方面,学院与多家食品药品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项目。在企业实习和实训环节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职业技能,还接受了企业导师的思政教育。企业导师结合企业实际案例,向学生传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学院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社会服务活动,如食品安全宣传、健康知识讲座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验到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四、高职院校思政专业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提高与多元化要求,对高职院校教职员工专业能力需求也高度提升,作为师资力量的基础,教职人员不仅需要对自身的专业不断深化与雕琢,还需要吸纳符合现阶段以及未来可能涉猎的专业技能的需求,并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与调整。执教者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与传递也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正确把关,以求“师者从严”的根本,为学生革故鼎新,让学生不仅以专业的职业技能融入社会,更要以正确的思维模式以及具象化的思政理念与社会接轨。

(一)提升思政职教人员专业知识

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者,需要通过更多更广泛的研修与培训,对思政专业的教学能力不断深化。执教者自身的专业水平不可一成不变,固守传统教育模式本身是执教者必须改变的现状,职教人员需要对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以更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融入的方式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授予学生,这也是当今社会对师资力量最大的挑战和考量。

(二)提升思政职教人员的自身修养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增多、思想与经济的碰撞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不仅使学生容易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与困惑,执教者自身也需要不断充实和巩固正确的思想与理念,职教人员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引路人”,想要为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必须对自身的道德与修养有更高的要求,才能成为学生最终融入社会不可或缺的最大助力。

(三)打造“明星教师”新形象

作为职教人员,教书育人是基础,所谓“打造明星教师”的根本是来源于学生对思想偶像的心理需求,这与社会上对明星偶像的崇拜不同,执教者作为思想教育的引导者,本身除了具有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外,自身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具体化、更特色化,课上有自己独特的方式,让学生在“有温度”“有趣味的”教学方式下,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这里说的“明星教师”并非对执教者本身的个人崇拜,而是让职教者通过更具有个人“教学特色”的传授方式,通过更具体、更具有象征性的教授模式,使学生更易于了解和接受职教人员所想要教授的思政专业知识,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

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技能培养的“五个贯通”策略,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融合发展,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未来,高职院校还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融合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屠琳琳.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24, (13):29-32.

[2]惠朝阳.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课程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 (05):57-60.

[3]李莉,郑玉红,张冰玉,等.高职课程思政之微电影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研究——以“通信概论”课程思政为例[J].科教文汇, 2024, (08):68-71.

[4]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 (14):15-18.

[5]姜春英.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 2015, (35):31-34.

[6]杨雪琴.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 (02):41-43.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