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体育类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024-10-18 00:00:00黄琦张赟赟
公关世界 2024年19期

摘要:当前,伴随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网络文化育人逐渐成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点方向。本文从探索体育类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着手,在梳理“三全育人”视域下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剖析体育类高校网络文化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网络文化育人的提升路径,旨在为体育类高校构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网络文化育人;体育类高校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育人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体育类高校中,如何结合“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效实施网络文化育人,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价值研究:“三全育人”视域下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三全育人”为网络文化育人提供方向指引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高校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确定了“十大”育人根本体系,网络育人便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为“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网络文化育人提供了可循之章。长期以来,网络文化凭借信息传播迅速、匿名性、渗透性强等特征给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带来了一些机遇和挑战。“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体育类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难点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二)网络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在全国网民中占比高达28.4%,可见“00后”大学生已成为用网的主力军。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网络文化育人是其延伸拓展的新领域,也是其发力的新方向。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论灌输为教育方法。而在网络文化育人模式中,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点让大学生不受教育者的干涉,可自主接受一些充满“重视交互”“生活话语”的教育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传统方式而言,更容易被大学生接纳。由此看出,网络文化育人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使命和新任务。

(三)网络文化育人是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必要路径

在日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一些负面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在网络空间滋生蔓延,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事实上,这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2015年中办、国办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要着力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主动顺应新的时代变革,深刻认识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对高校的价值与意义,在守正创新中有效发挥网络育人功能,使其更好地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服务。

二、现实思考:体育类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实施困境

(一)新时期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痛点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高校网络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网络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这也使一些负面文化内容和消极文化现象开始“入侵”高校网络生态,并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网络空间舆论乱象

网络空间中“泛娱乐化”“功利性”“媚俗化”等信息大行其道,一些错误思潮、噪音杂音也在网络中发酵蔓延,对于青年群体中影响尤甚。

2.以文化人功能发挥不足

目前高校网络文化的表达形式较为单一,在内容创作和组织形式上也仍存有刻板、不够活泼的特点,未能充分激发青年在高校网络生态中的“求知欲”。

3.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有待提升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基于对网络技术、网络运营、网络监管的需求,新媒体人才培养也成为高校宣传队伍建设的紧迫任务[1]。

(二)体育类高校学生网络行为弱点

相较于其他高校学生而言,体育类高校学生在网络空间中主要呈现出网络参与度高、善于社交、极具创新精神等特质和娱乐化倾向,这些网络行为特征也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带来了挑战。具体如下:

1.信息选择偏向娱乐化

在互联网“泛娱乐化”现象较为普遍的背景下,由于体育类高校学生一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具有围观猎奇的娱乐心态,且价值观念尚未稳定、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在互联网搭建的“娱乐场所”中,往往更容易沉溺于“娱乐漩涡”中,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

2.网络依赖程度较高

体育类高校学生设有体育术科、选修课程等内容,每日涉及大量的体育运动。由此,学生一般倾向于在运动锻炼后进行上网冲浪,获取积极的情绪价值。此外,体育类大学生自制力较弱,琳琅满目的互联网产品也势必对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促使一些学生沦为网络依赖重度的易感人群。

3.网络社交高频低质

立足于“互联网+”时代,自身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需要让网络社交成为“00”后社会交往的新形态。而圈层化特征在体育类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中愈发明显,且在一定程度上易于形成“兴趣至上”的思维惯性,造成大学生们的社交窄化和价值单向[2]。

(三)体育类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难点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正成为影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变量”,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难点。体育类高校也不例外。

1.媒介与受众的矛盾

相较于其他综合性大学,体育类高校在网络多平台媒体矩阵的打造力度还不够,囿于新媒体人员能力限制、运营效果、经费预算等因素,一些体育类高校尚未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平台,横向矩阵的布局不够广,或是在已开设的新媒体平台上没有做好深度布局,网络文化育人的传播力度明显薄弱,未对大学生形成媒介黏度。

2.内容与形式的矛盾

现阶段,一些体育类高校的网络文化育人缺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对青年人吸引力不强,进而影响网络育人功能。与此同时,追求与众不同、注重个体情感体验的体育生们也更乐于跳出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期待在新媒体中感受活泼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

3.品牌与效果的矛盾

思政品牌创建过程实质上是品牌文化培育的过程。当前体育类高校在思政品牌创建上与综合性大学还有一段距离,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中,未能聚焦办学治校亮点、思政育人重点、社会关注热点,策划推出具有体育特色、地域文化的思政品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强。

三、路径探析:三全育人视域下体育类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提升路径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更是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必然要求。体育类高校应充分认识网络文化育人在体育类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中的重要意义,牢牢掌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动权,并根据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网络文化育人格局为引领,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3]。

(一)全员发力:聚焦队伍建设,培育网络育人力量

教师作为体育类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质量的高低。学生作为高校网络文化的接受方、创造方、传递方,也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联系密不可分。因此,要想提高网络文化育人成效,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育人队伍的建设,实现全员参与、同向发力。

1.树立协同发展理念

在高校范围内普及开展“全员育人意识”活动,强化全员育人责任和使命。首先,学校职能部门可出台网络文化育人相关的激励考核政策,为学校网络育人工作方向指路。其次,体育类高校的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也需在运用网络技术的同时,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育人模式,推进全时全域网络思政育人的深度建设。再次,其他职能部门虽较少与青年群体直接联系,也可采取“正确打开方式”,如开展“我为同学办实事”线上问题征集、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了解大学生需求,为青年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此外,团学骨干也应纳入网络文化育人主体中,通过发挥朋辈榜样,深入学生群体,协助教师掌握思想动态,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2.锻造高素质队伍

择优整合校内网络育人力量,重点面向管理服务人员、思政教师、团委教师、辅导员、团学骨干招募,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高校新媒体运营、网络舆情管理员工作队伍,为网络育人提供人力保障。同时,还需研究和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机制、奖励评价体系等,从制度上落实落细队伍的发展性、合理性、科学性、持续性。

3.构建常态化培养机制

面向网络育人力量,定期推动开展关于网络舆情、网络评论、网络管理、网络技术、意识形态、传统优秀文化等专题培训,将网络文化育人理论纳入高校青马工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学生骨干培训、师生理论学习等各级各类培训中,逐步推动网络应用、网络文化等能力全员覆盖,努力破除人才成长动力的障碍。

(二)全程陪伴:持续深度育人,深耕网络文化建设

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可分为入学、成长、毕业3个阶段,每个阶段中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都因时而变。鉴于此,体育类高校在网络文化育人中要坚持树立“全过程”育人观念,确保育人时间的连续性、育人载体的全面性、育人内容的感染性,才能将网络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环节中。

1.实施“三阶递进”模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体育类高校学生在不同时期发展和实际需求,分层级、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开展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如针对入学阶段,可利用新媒体工具在入学心理、学院风采、校园文化、专业介绍、师资力量、日常服务等方面做好大学适应性教育;针对成长阶段,可结合体育文化特色和思政内容,组建网络育人导师团在线上开展“体育思政大讲堂”、理论宣讲、热点话题答疑解惑等活动;针对毕业阶段,聚焦职业规划和就业形态问题,推动开展线上系列主题讲座、指导培训、专家咨询等活动,为毕业生搭建紧密结合网络思政元素的就业管理平台[4]。

2.融合传播矩阵推动网络文化育人工作

当前,体育类高校应努力建构一个涵盖如抖音、哔哩哔哩、视频号等新兴媒体形式的校园网络多平台媒体矩阵。同时,学校门户网站、学院二级部门网站、官方微信等已有的媒体平台还需再研究、再创新,切实增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和影响力,特别要重点培育建设新媒体文化工作室,创设一系列结合校情校史、体育内涵、时事热点的原创特色栏目,营造有灵魂、有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网络文化内容供给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具体而言,就是针对青年师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灵活运用新媒体表达手段,精心打造“体育+思政”“红色+思政”等短视频、微话剧、主题征文、原创歌曲等“人气”作品,在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同时,重塑高校网络文化生态、让“互联网+思政”迸发活力。

(三)全域联动:延伸育人触角,拓展网络思政平台

高校的使命在于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就在于高校要善于借助各类教育载体和资源来提升育人成果。因此,在增强网络文化育人实效中,强化各类载体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借力主流媒体,打造“学习+思政”育人模式

目前一些体育类高校在深度开发网络思政课程的能力还不够,高校需用好用足主流媒体平台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新思想在青年师生中有效传播。以学习强国为例,自2019年上线以来就成为各大高校思政课上的“熟面孔”,用以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演讲活动、理论研讨等活动。由此,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可发掘更多主流媒体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主流媒体开展互动活动,不断打开青年网络学习的新思路、新路径。

2.巧用校园空间,打造“生活+思政”育人模式

校园空间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现如今,宿舍、餐厅、教学楼、图书馆等场域也具有传播载体,如电脑、LED、电视等。高校可结合重大节点、大事要事、现实命题等内容,在各种生活、学习、社交等场景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青年群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3.用好社交软件,打造“社交+思政”育人模式

新时代下,QQ、微信、微博、抖音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社交工具,某种程度而言,社交平台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朋友圈、视频号、微博为例,学生们在社交平台发表的内容对思政育人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高校辅导员、团委老师、思政课教师等群体可通过关注学生在社交平台的发言内容来掌握其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有效化解思想政治教育风险。

结语

体育类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需紧密结合“三全育人”理念,充分挖掘体育资源,在网络文化育人队伍、网络文化育人内涵、网络文化育人平台等方面不断探索有效的网络文化育人模式和方法,努力构建具有体育特色的校园网络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荆德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百年演进的三重逻辑[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03):8-11.

[2]刘瑞,蒋笃君.略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及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4):124-128.

[3]李朝琴.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设分析[J].大学,2020,(17):119-120.

[4]黄燕.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09):82-86.

(责任编辑:豆瑞超)

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体育类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009B)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