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技术的影响下,面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形势,为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为国育才”的根本理念,建立家校、校企、校内协同育人体系至关重要。当前高校毕业生经历大学培养后,依旧存在就业能力与岗位不匹配、职业规划不清晰、就业意愿易受家庭影响、易盲目从众等现象。因此,高校需要深化家校沟通,落实校企合作,促进校内全员育人,让家庭成为学生稳定的支撑,企业开阔学生视野锻炼专业能力,校内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协同引导,共同构建家校、校企、校内协同育人体系。
关键词: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大学生就业
引言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社会稳定,同时也关系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想要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为国育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要求。构建起学校与家长、学校与企业以及学校内部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应有之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自2014—2023年期间逐年升高,见图1。在毕业生人数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尽管国内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也因各种原因居高不下[1]。
(一)高校人才培养视角
高校毕业生能力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情况比较普遍。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相比存在滞后性。高校人才培养计划通常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制定好,经过4年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完成培养计划要求之后顺利毕业。在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下,行业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就业市场需求也不断迭代。在此基础上,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长期未更新,部分任课老师的教案和专业知识点也未与时俱进,因此,高校毕业生能力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在覆盖面、专业化、个性化方面还有待提高。部分高校的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设置为选修课,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也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对学生的指导也偏重于理论讲解,缺少实践练习和个性化指导。
(二)家庭视角
在人才培养和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阶段,家庭对毕业生的影响极为重要。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业选择、行业现状等又缺乏了解,家庭与高校之间沟通也相对较少。在对专业就业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学生家长通常只能借助个人社会经验为毕业生做出指导和建议。因此,一些就业观念较为传统的家长就会要求毕业生考研、考编,一些具有乡土情怀或不希望孩子距离自己太远的家长就会要求毕业生在家乡就业。在家庭对专业和就业认知较低但对毕业生影响较高的情况下,不少毕业生因此错失就业机会。
(三)学生视角
高校毕业生对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清晰。一方面,由于对就业市场的了解不深以及对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的认知不足,毕业生的求职目标无法与岗位准确匹配。另一方面,毕业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由此会导致在面对“考研热”“考公热”的情况时,毕业生往往会忽略自身想法和实际情况,盲目从众。同时,由于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往往在求职时目标不够明确。
二、就业视角下家校、校企、校内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一)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每一名高校毕业生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将直接影响其家庭。刘英(2023)认为,家庭社会资本与毕业生“慢就业”意愿呈正向相关[2]。无论从提高学生人力资本、求职动力或是提升毕业生获取满意岗位的角度出发,做好家校沟通都至关重要。因此,想要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离不开家校协同育人。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当前,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实际所需。在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下,新就业形态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3]。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4],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教学过程与实际应用,提升人才与市场需求匹配度[5],建立校企协同育人体系至关重要。
(三)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平渊(2024)从就业视角出发,认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开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综合能力、掌握正确的就业信息收集方法、促进大学生系统地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6]。作为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群体,辅导员在思想上和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关怀,专任教师在学业和专业上为学生指引方向。构建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体系,促进双方“1+1>2”的合作,此举将有助于高校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三、家校、校企、校内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深化家校沟通,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
1.凝聚家校协同育人共识
若要最大程度正向发挥家庭对毕业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进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必须深化家校沟通,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家长是重要的育人力量,不仅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而且作为学校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教育有一定话语权[7]。凝聚共识,让家长认同学生培养和就业需要家校合作的理念,认可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是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基础。
2.提高家长专业就业认知
学校应在学生入学后的全过程持续帮助家长开拓专业视野,提升专业认知和行业认知。例如,在新生入校时开展线上线下的新生家长见面会,向学生家长讲述学校开设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计划、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大一至大三期间,可以通过家长群同步分享同专业不同年级学长学姐的就业先锋事迹、优秀学生成果、科研竞赛奖励以及各类建议和经验总结等内容,将朋辈引领的效果扩大到学生家长,为学生家长构建更加具象化的专业和职业画像。在大三下学期至大四期间,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就业动员会等,帮助家长了解最新的就业市场动态。
3.强化家长科学就业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成长和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真诚情感为联系,以持续沟通为桥梁,在前期提高家长专业就业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真正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给出合适的建议就业方向和发展路径。同时,充分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共同引导学生构建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进而在就业和择业时有的放矢,降低毕业生择业成本,提高就业质量和满意度。
(二)落实校企合作,切实提高人岗匹配度
1.引进企业导师,多师同堂协同育人
通过合作企业、校友等渠道,引进企业导师和荣誉班主任,加强学社衔接。以校内导师或学院为媒介,引进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发展,在引导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方面。校内外导师对学生开展协同指导,在为学生开拓不同视角的同时,还可以增进校内外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校内导师更加了解行业现状。
2.共建实习基地,做实学生实习实训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共建实习培训基地,落实毕业生全面实习实训,确保学生获得规范化、专业化的实习实训经历,助力毕业生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和企业认可度,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建立实习培训基地也可以帮助企业培养更加匹配自身所需岗位的人才,降低招聘成本。企业在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的同时,也是对企业文化的一次输出,能够轻易增加毕业生对企业的好感,更好地选拔出稳定性高且合适的人才。
3.常态跟踪调研,更新人才培养计划
除了“引进来”企业导师,共建实习基地,高校还应多“走出去”,借助国家统计局数据平台、合作企业、校友渠道等不同方式,深度进行行业与市场调查,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反馈教学,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更加深入地对行业与企业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也可以更快地获知行业最新动向。在不断的周期性调研过程中,高校应当对未来的行业发展做出预判,结合合作企业的反馈和调研结果,对过时且不合时宜的课程进行删减,新增符合未来趋势的专业课程。
(三)校内携手共建,贯彻全过程协同育人
1.贯彻落实协同育人“一把手工程”
若要落实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高校就要在重视程度和制度建设方面全面促进两者携手。首先,要将促进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以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抓手,从学校领导到学院领导都提高对校内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视。同时,建立校内协同育人推进小组,由各学院院长、书记做组长,从上至下落实校内协同育人。
2.协同深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辅导员43号令,辅导员九大职责之一就是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虽然辅导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企业调研、校友访谈等形式收集各种专业相关的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但权威性和及时性较低。相对地,专任教师对专业的了解十分深刻,但在引导不同学生、给出针对化定制方案方面可能不够擅长。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协同育人,可以形成长效沟通机制,定期交流学生的各项情况,共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细化自身专业发展的选择方向,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方向,从而更加从容地走入职场。
3.协同开展访企拓岗与行业调研
为贯彻落实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健全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千方百计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深入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教育部决定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一方面,高校书记校长在访企拓岗时,可以带领部分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一同出行,直接与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参观企业生产基地,交流企业文化和员工晋升通道等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各学院开展行业调研,充分利用暑假时间组成调研队伍,形成符合各学院专业设置情况的行业调研报告。同时,高校可以将访企拓岗期间的见闻和行业调研相关内容形成内部资料,通过OA平台或者集中培训的方式将一线企业信息同步给更多辅导员和专任教师。
结语
当前高校毕业生经历大学培养后,依旧存在就业能力与岗位不匹配、职业规划不清晰、就业意愿易受家庭影响、易盲目从众等现象。因此,高校需要深化家校沟通,落实校企合作,促进校内全员育人,因人施教协同全方位为学生定制职业规划,将专业和行业视野清晰展现给家、生双方,同时做好校企协同培养,提升毕业生人力资本。让家庭成为学生稳定的支撑,企业开阔学生视野锻炼专业能力,校内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协同引导,共同构建家校、校企、校内协同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徐蓉,田启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46(S1):269-271.
[2]刘英.人力资本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影响[D]. 西南财经大学,2023.
[3]余少祥.新就业形态的特征、挑战与对策建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3,(16):6-15.
[4]赵应淇.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5):156-159.
[5]张华,肖昆,盛书中,等.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地球物理学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4,10(18):171-174.
[6]平渊.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促进毕业生就业机制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24,41(01):122-127.
[7]陈慧娟,李铭尧.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学校治理格局及其实现[J]. 教学与管理,2024,(21):38-43.
[8]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务院部门文件中国政府网[EB/OL].[2022-03-09].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