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新生入学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适应性难题。本文基于高校心理工作实际和高校教育教学的现实条件,总结了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特点和现状,并从高校心理工作角度探索提高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帮助大学新生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学
引言
自2020年初,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与之前相比产生了一些变化,大学生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更深刻,也让大学生在此阶段感受到巨大的挑战。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在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有最深刻的体悟对社会的发展也担负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大学新生更是特殊的存在既要克服入学适应障碍,同时也要克服因为社会环境带来的心理适应障碍。同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要求加强大学生入学适应能力教育[1]。因此,探究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特点与对策对指导大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合理规划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与分析
(一)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整体情况
大学新生适应是指个体在进入大学的一段时间内,通过积极地调整身心状态,从而建立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关系,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新生入学会面临生活、人际、学习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容易造成适应问题[3-5]。有研究对大学生复学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大一新生对学业的压力担忧最小,大一新生的焦虑、恐惧 、强迫、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程度较少,情绪较为平缓[6]。有研究认为,大学新生的适应过程在整体上表现为不平衡的特点[7]。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情况。总结出大学新生在入学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特点。
(二)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
进入大学,首先产生影响的就是生活的环境,包括食堂、宿舍、教学楼超市等生活设施,大学新生作为成年人能够基本适应生活设施上的陌生感尽快熟悉宿舍、食堂等环境。刚进入大学生活范围相对狭窄,更多的是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学校食堂琳琅满目的菜品会让学生在大学里感受到多样的选择,另外课程的设置会让学生不仅局限在自己班级的学生上一堂课的情况,多班一起上课也会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周围环境,适应同学之间的交流。除此之外,宿舍环境是最能够影响学生生活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个性观念、生活习惯会有差别,在环境适应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会产生对新环境的抵触、恐惧,也有同学会因为活动范围缩小造成对大学憧憬大打折扣,无法探索更多的活动场所也使得大学环境迅速失去新鲜感。
(三)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
新生入校以来学习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自学为主,对学生的自律要求高,大部分同学会在大学阶段通过去自习室或者图书馆学习,这对自主学习、知识筛查的能力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进入同一所大学的新生在中学阶段水平相当,刚进入大学正是展露自己、表现自己的时候,突然发现除了学习之外周围会有很多各方面都优秀的同学,会感到自己暗淡无光。在调查中学生反馈学习方面的不适主要表现在高中阶段过于依赖老师但进入大学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会产生迷茫和不知所措,遇到学习的困惑缺乏解决途径。
(四)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
入学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以宿舍为主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强化,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沟通不良、孤独封闭的后果。尤其是每个人普遍存在自我中心倾向,使自己与他人的沟通有了障碍,每个人都不敢开放自己,难于平等地与他人交往。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受挫促使大学生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回避现实矛盾,忽视近在咫尺的友情,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危机感和迷茫情绪,焦虑和无所适从又会产生难以与其他同学相处的错误认知,对人际适应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入学适应性问题对新生学习生活以及新生入学思想教育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角度来看,新生入学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基本是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成因展开分析。
(一)主观成因
1.对大学存在错误认知
过渡理想化大学的学习生活,高中时期大学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高中教师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也会为学生描绘美好、自由的大学生活,然而,在学生进入大学后,这个美好的意象会在短期内破灭。入学后大学生会发现大学并非想象中那样,学习并不轻松,时间并不自由,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致使自身产生较大的失落,很多学生一下难以适应,进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也有大学生进入的并不是自己满意的大学或者专业会对高考的结果不满意,对自己的大学排斥和抵触,会产生不甘、沮丧、遗憾等情绪导致学生入学后会有动机缺乏,意志减退的情况。
2.缺乏自主学习
进入大学,所学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均超过高中,学习形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讲授快、内容多、难度大等特点也让大学新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生们上课的形式仍未完全固定,教学安排弹性变化,会让大部分在混沌中度过自己的大一初期。另一方面,入校后未能及时主动地确立明确的目标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入学适应。正是因为对大学的美好想象而让大学生在入学前放松警惕,高中时学生或主动或被动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进入大学后,目标不再具有统一性,学生需要自己及时确立新目标,并为之努力,否则就容易陷入迷茫。
3.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告别了父母、好友,在陌生的地方开始集体生活,必须独立地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务。不知如何高效率学习课程知识,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将课余时间等同于娱乐和休息时间,进而导致学生成绩下滑、学习的获得感和自我效能感降低,进而产生消极厌学心理和消极怠惰等适应性问题。
4.自信心受挫
部分同学过去在中学一直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也可能是学校中的焦点人物。但进入大学后,会发现周围比自己更优秀的同学很多,或者由于地域差异,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差异,优越感和自豪感受到打击取而代之的是失落感和自卑感。
(二)客观成因
1.入学引导教育不到位
新生入学教育大多具有短期性、集中性和统一性等特点,这使入学教育经常成为一件形式化工作,教育主题乏味,教育内容老旧,无法引起大学新生的兴趣和激起学生的共鸣,因而收效甚微,没有真正起到引导作用,也没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入校后的适应性问题。
2.培养方式差异大
大学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以安全稳定为底线保证教育教学活动,会导致新生进入大学之后对专业认知上、未来发展上认识相对较浅的模块了解不够,影响学生的入学适应。
三、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必要手段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高校实施的管理模式会让很多大学生出现一定的心理和情绪波动,这些心理和情绪方面的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且具有普遍性。进入大学没有太多限制同时也没有太多依傍的情况使许多人处于悬浮飘荡的状态,心理在“自由”与机会选择面前呈现出畸形状态。目前各高校通过军训、军事理论课学习、专业指导课以及学校规章制度学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和适应力培养,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应用研究深度不够。因此本文基于学生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从高校心理工作的角度提供一些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思路。
(一)心理理论解决适应问题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进入大学阶段的青年主要的矛盾是去解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基于这一现实大学新生在环境发生变化时易产生不适,因此解决适应问题不是一味地在短时间内消除症状,而是长期地关注,动态地解决。
从生命全程发展观的角度而言,大学生入学适应是青年期个体发展的特殊形态,体现着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发展要求[8]。同时,新生的入学适应与在大学阶段的转折情景不同,需要大学新生充分认识到入学适应过程中的丰富发展内涵、性质及其影响因素,这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加有效的辅导体系同时也对高校进行素质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因此,通过观念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可以提高大学新生角色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从而获得自我的统一性。通过角色互换,准确辨别自身在不同阶段的角色境况,引起学生自审、正确评价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勇于面对并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二)心理课程解决适应问题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载体融合创新多种形式的入学教育形式和活动形式来解决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课堂是大学生主要言论发表场所,线上的授课有其自由和匿名性更有助于学生自由发表言论,线下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更为充分有助于学生学习心理知识。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必修的一门必修课,以其模块化的主题、精细化的知识可以给大学生专业、系统的心理辅导。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线上线下授课模式+高效课堂管理+模块化精细化”的知识讲座可以将各种适应性问题解决在心理课堂之中。
(三)心理档案解决适应问题
建立长期的系统化的心理档案,将档案工作与心理工作密切结合,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历史和现状,及时发现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并给予妥善处理,预防意外事件发生。建立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充分了解和关注重点学生群体,对学生们的入学适应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辅导,比如采取个体咨询、个体沙盘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有必要时建议转介或者就医。
(四)心理热线解决适应问题
开设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为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各种思想顾虑的学生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特别是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做好高校心理中心的宣传和科普工作,让学生了解到有心理热线的途径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采用。
(五)心理筛查解决适应问题
新生心理测试和筛查是大学生入校之后的必要检测,通过筛查及早进行干预。原先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入大学,在入学适应过程中症状可能会加剧,通过心理筛查可以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系统帮扶。同时也对后续的心理工作展开提供基础。
(六)心理活动解决适应问题
组织开展各种心理科普、推广等心理活动月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心理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艺,不良情绪也会得到适当地宣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心理活动破除大学新生对心理知识的壁垒,减少因为传统观念而产生的对心理学的污名。特别需要重视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团体辅导系统地解决适应问题并在团体辅导中学会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悦纳自我,进而推动大学新生更快适应校园新环境。除此之外,心理沙盘游戏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对其心理发展产生积极性影响[9]。
(七)心理资助解决适应问题
完善心理资助育人体系。除开展经济资助外,还应开展心理资助教育。积极心理学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有助于扩展个体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个体的持久性心理资源。因此,在资助中除了解决学生困扰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丰富学生的心理资源,高校通过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活动,使贫困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积极心理品质优势,并且如果在每天的生活中充分运用这些积极心理品质优势,提升其满足感和幸福感有助于帮助个体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10-11]。
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对新生适应不良的预防和及时调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大学新生能够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对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高校心理工作还需要综合研判当前形势,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整合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资源为大学生更好地规划人生提供帮助,解决新生入学适应需要加以重视、齐抓共管。
参考文献:
[1]邓婕.大学生入学适应能力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方法探究[J].新西部,2019,(14):146-147.
[2]吴丹萍,杨小杰.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06):107-109.
[3]张雨爽.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文学少年,2021,(27):272.
[4]申媛媛.当代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5]马倩.“00后”大学生入学适应性与心理适应性探索[J].文教资料,2019,(31):169-170+174.
[6]李娟,陈心怡.后疫情时代复学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研究——以浙江省某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7):156-157+164.
[7]王新叶,张含宁,孟君,等.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对其心理与学习兴趣的影响和指引方法——以河北医科大学为例[J].邯郸学院学报,2021,31(04):117-121.
[8]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1-87.
[9]谢国秀,易兰.积极心理关注在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5):139+141.
[10]李响,赵立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变化趋势中的教育管理策略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0(04):64-67.
[11]张晓京,张作宾,刘广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入学适应研究——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大一新生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20,(08):72-77+103.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