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2024-10-18 00:00:00陈禹奇
公关世界 2024年19期

摘要:信息技术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推动了高等教育及管理方式的创新。“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对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新时期高校应该积极推动“互联网+”与教育管理工作的融合,探索新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与模式。本文从教育管理方式、配套措施等角度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思路,以期能为提升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提供更多的依据。

关键词:教育管理;“互联网+”;创新

引言

长期以来,众多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比较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及对师生的硬性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管理的效果。“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实现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也使教学模式与管理体系进一步革新,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有部分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还存在方法单一、管理理念滞后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以及教师积极推动“互联网+”与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提升管理效率与质量。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互联网+”与高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融合进一步丰富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模式。一些高等院校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改善教育管理工作的模式。例如,很多高校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进行教育管理改革和创新,使传统金字塔等级制度下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横向协同合作的平等模式,管理人员以及教师能够借助平台获取自己各类信息资源,促进了校内教育资源与管理信息共享,提高了管理效率。

“互联网+”与高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融合还增强了协同教育的效果。部分学校在“互联网+”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的支持下打破传统组织架构之间的信息与教育壁垒,积极探索“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平台、“互联网+”评价机制建设,使师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沟通,行政部门与教学部门也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深度的沟通与合作,从而推动协同教育模式的发展,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1]。

“互联网+”与高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优化了高等院校资源配置。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因为涉及的部门以及工作内容较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以及教育经费来提高管理效果,但还是会出现职责划分不明确、岗位重复设置、人员互相推诿的问题,导致整体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部分教育管理工作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能够促使高等院校减少对部分教育管理工作人力的投入,将这些能力与物资投入到更需要进行改革的教育工作中。

(二)挑战

一方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可能面临着更高的信息数据泄露的风险。我国互联网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便利,尽管互联网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应的监管体系还未跟上,所以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类组织以及个人使用网络下载、发布或传播网络信息有着较强的目的性,尽管有些用户是为了工作与学习,但也有部分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与匿名特点倒卖重要信息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也存在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风险,师生的信息安全也难以保障[2]。

另一方面,“互联网+”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加之网络世界的自由性,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夹杂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给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监管。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思路

(一)教育管理理念创新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朝着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故而高校也应该创新教育管理的理念,推动教育管理改革工作。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该改变传统灌输与训导的教育管理方式,在工作中要善于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加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使各个教育主体能够积极参与教育管理工作中。

1.树立开放性的管理理念

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管理工作以及教育资源都聚焦于学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局限于课堂或者是实验室等场所,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便于管理人员开展教育管理工作[3]。在“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开始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转变为多元,这也意味着教育管理人员必须以更为开放性的理念去对待被管理对象以及管理工作,例如,部分慕课平台通过与大学合作提供课程学习证书,这一变化必然会影响高等院校的组织边界,故而教育管理人员也应该积极适应这一变化,以更开放的态度对待合作以及管理工作。

2.树立合作、互动的管理理念

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教师以及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学校课程安排开展教与学活动。“互联网+”背景下师生可以从网络平台中获取海量的教育资源,不必再完全依赖于课堂以及书本,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主选择课程,而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教育资源,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及网络平台更全面收集与分析师生教学活动的有关数据,能够提高教学评价的效率以及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不同教育主体活动的自主性[4]。因此,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加强与行政部门以及教学部门人员的沟通与合作,更要加强与教师以及学生等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探究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合作与沟通,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各个教育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提升管理效率。

3.树立服务化管理理念

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下,单向的灌输与训导方式也因其负面影响而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故而许多学者以变革型领导理论为指引,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服务的拓展,探索服务型的教育管理方式尤为重要。“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势,想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保证教育管理质量,管理人员也应该树立服务化的管理理念,即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通过内部服务管理优化管理效率与流程,满足师生需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推手,加强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二)创新配套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管理要以推进信息化教学作为管理的目标之一,高校要通过更有效的管理手段以及完善的配套设施,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相结合是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的需求,也是让青年学生承担起社会进步责任与使命的现实需要。在学校积极推动在线课程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也应该积极利用更为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的效果[5]。

例如,在学校积极推进在线课程教育改革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应该配合学校行政部门加强在线教育资源建设,以优质的在线课程、平台服务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管理人员应该配合行政与教学部门人员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加强对学生能力、学习进度等信息的分析,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定位及需求,在差异化理念下协助教师利用线上平台为学生个性化推送在线课程、其他教育资源,协助教师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学习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使教师能够有效地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

“互联网+”技术对高等院校教育环境、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使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更高的信息数据泄露风险,因此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应该进一步深化数据治理工作,以更为完善的配套制度与技术手段提高数据治理的效果。具体而言,教育管理人员应该联合信息技术部门加强分散在二级学院以及各个职能部门数据库储存的信息数据管理,进一步优化每项数据员责任部门数据所属,加强高效业务应用系统架构体系与储存方式不同数据的整合,联合技术人员明确数据资源质量不同的原因,通过防火墙、数据加密技术等方式明确数据来源,减少数据传输与共享过程中数据泄露风险,也要联合信息技术人员加大学校各类网络平台常规网络安全管理巡检,强化对个人学校账号和密码的规范使用[6]。另外,高校教育管理中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实现方法比较特殊,即大部分情况下,数据采集需要先找到对应的数据渠道,然后将各渠道中分散的数据集中在一起,最终才能进行采集,但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相关数据本身就非常集中,全部集中在线上学习平台、教师教育记录两个渠道中,且渠道明确,因此可以去除常规数据采集中寻找渠道、集中分散数据两个步骤,直接将平台上的数据采集,或者由教师将自身记录的数据手动录入即可。

在解决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中,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向学校上级部门反馈,使高等院校能够及时向地方教育部门申请教育建设资金。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校友捐赠、校企合作等方式拓宽高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因此需要教育管理人员在这一项工作中能够协助教师不断地优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日常管理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解决企业人才储备问题,促进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三)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应该积极探索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型管理方式,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以及全体师生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认可度。一方面,高校应该继续探索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方式。教育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育管理方式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较少、彼此之间往往只存在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这种管理方式极易使管理对象产生抗拒的情绪,会直接影响教育管理的效果。因此管理人员在优化教育管理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教师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结合其他学校优秀的教育管理经验,创新教育管理的方式[7]。例如,在在线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信息数据进一步优化服务师生的流程,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探索由数据流与工作流复合而成的数字化信息流,将其作为跨部门师生服务管理协同的技术支撑,利用先进的平台与技术支持改善学生与教师在线学习与课程建设的便捷性,为师生其他的网络办事提供更为便利的环境,这些探索数字化、精准化服务管理方式。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还应该积极联合行政与教学部门以及教师,开展在线学习成果认证项目,学生通过在线学习专业课程、完成在线作业,并通过考试后,可获得学院颁发的认证证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招生以及就业方面未获得在线学习成果认证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这对于学校培养跨专业人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教育管理人员还应该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融合的优势,打破各部门之间信息垄断的情况,对学校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和优化,尽快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学校数据库,使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在先进信息技术支持下提升效率与质量。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机遇与挑战,高校管理人员应更新教育管理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教育管理方式与配套机制创新,弥补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的不足,使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以及高等院校长远发展。

本文系高校重点平台建设跃升计划类项目《研究机构类建设〈日本社会文化研究所〉》(项目编号:GKY-2020CQJG-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春黎.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9):156-159.

[2]黄秀娟.“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管理——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图景分析展望[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06):75-77.

[3]陈龙,朱霞. "互联网+"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1):217.

[4]王磊,吴道文,李虎.高校学生全方位参与环境下 "互联网+学生事务+育人"模式的探索 ——以成都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1(5):136-137.

[5]杨凤英,孙丰云.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山西青年,2022,(11):147-149.

[6]孙倩,苗可可,孟祥瑞.“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3,(16):187-189.

[7]彭小琴.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之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1):76-78.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