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能力现状研究

2024-10-18 00:00:00陈晓文唐丽
公关世界 2024年19期

摘要: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辅导员的核心职责与主要任务,提高其工作能力成为高校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相关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网民高达数10亿人,网民的主要群体为在校大学生;网络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坚持走集成化道路,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拓展国际化新空间,引领教育变革创新。新发展阶段,必须正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仍处于“弱数字化”的阶段[1],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准确把握当下网络思政教育的新特点,成为高校亟待研究探讨的前沿课题,如何借助数字化时代,利用好网络平台,进一步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效能是高校思政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特点

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同时也迎来一系列的新风险,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相比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2]。高校辅导员应全面把握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的新特点,以便在开展工作中运用新特点,创新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提高网络思政教育能力。

(一)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挑战大

在校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力军,他们活跃于网络之上,但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对于大学生而言,想要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假好坏,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加强其网络信息的甄选辨别能力和辅导员的强有力的引领。辅导员如何借用网络这一抓手,来强化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既具挑战性又至关重要的任务。一方面是网络平台上拥有海量信息,辅导员需要有过硬的信息技术能力,对网上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特别是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需要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并及时进行处理;另一方面,面对开放、共享的网络,学生“沉浸式”地参与网络事务,拥有更多“发声”的机会,在这个多元价值观碰撞的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发声”,发出新时代新青年的“时代之声”,也是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二)网络信息技术更新快,辅导员数字素养要求高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前景不断明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与操作能力也被纳入日常的高校教师能力考核中,当下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对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在江浙沪一带数字教育发展领先的城市,“技术压力成为教师数字化教学和专业发展的新挑战”。而对于一些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的西部偏远地区高校,辅导员们的信息应用技术相对更弱,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更大,对于一些学生管理系统的运用不充分,无法借助信息化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二、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问题

(一)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注重形式忽视内容

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的传达和要求都需要通过辅导员进行上传下达,辅导员各类事务繁杂,日常工作量较大,疲于日常学生的管理工作,对于网络思政教育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通过访谈笔者所在单位的多位一线辅导员,其纷纷表示“辅导员的工作比较多,虽然都能意识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首要职责;但是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其他职责的事务也比较繁多,从而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如何高效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真正实现网络育人。而是按部就班地完成相关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日常的班会、谈心谈话等活动中已经有渗透,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更多的是领导学生知道开展了就行,只要把开展的宣传工作做好,学生乐于参加就行”。

通过与辅导员的访谈得知其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形式,而忽略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质;不注重其内容,忽视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特点。高校辅导员开展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应与第一课堂的思政课二者互融互通,共同发挥育人实效。但部分辅导员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时内容空泛,形式大于内容,未能将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的思政课知识充分利用结合起来,也未借助相关技术手段,让学生自主、自觉参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二)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重视结果忽略过程

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应该是“唯结果”论,开展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一味地强调网络思政教育的结果,并非其实质和根本所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在潜移默化中开展工作,并非像一些辅导员提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使得我们的工作量又增大了,不仅上班要工作,下班上网也要接着工作,整个过程是贯穿于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占用了老师的休息时间,其实只要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就行,结果是好的就行;至于过程怎么样,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就没那么关注了”。

从与辅导员的对话中,可知她们窄化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认为只要是上网与学生产生了联系,就是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从而产生了懈怠的情绪,并不重视其开展过程,只考虑以学生接受程度为导向的最终结果,而忽略了在过程中的教育意义。随着数字化教育的发展,VR技术、全息投影技术逐步引入课堂,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也可借助这些信息技术、此类虚实共生的情境实践、契合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和思维方式,更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类情境使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育人机会,换言之,若未把握好过程中的育人机会,积极及时在过程中施以教育,网络思政教育要想取得满意的结果极为困难。

(三)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协同管理较弱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事关学校总体发展与育人实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应举全校各部门之力参与该项工作,确保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目前高校中普遍认为辅导员是参与该项工作的主力军,应由学工部门牵头,辅导员更多承担或完全承担对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其他部门和人员对其参与度低,出力少。“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感觉一直都是我们辅导员在开展,其他部门也默认应由辅导员负责;但我们辅导员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辅导员不是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专业内容不够扎实,了解、领悟没有专业的思政课教师透彻;另一方面辅导员也不是专业信息技术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各大应用软件,掌握操作有一定的困难”,有辅导员对笔者提及目前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绝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其他部门和人员如网信部、宣传部、思政课专业老师等应共同重视,发挥各自的优势、贡献力量,为学校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建言献策,付诸行动。

三、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能力的策略

(一)增强网络思政教育意识,提升数字能力

高校辅导员必须清醒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若要取得育人实效,就必须增强对其重要性的意识;只有认可其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重视此项工作。高校辅导员充分认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仅需要思想上的认同,更需要转换为具体的行动,积极提升自己的数字能力,用好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方面在相关会议精神的指导下,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注重形式,而应该有扎实的、吸引学生、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辅导员应该提升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业务能力,特别是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通过学校组织的专题培训、网上自学、第三方平台组织的系统应用操作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借用网络平台,打破传统的、固化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法,提升学生兴趣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多为“95后”“00后”,学生群体表现出来一些集中特点,如思维活跃、想法多、向往自由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难以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更谈不上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思政教育方式起到的育人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会引来学生的厌烦,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常见的创建QQ群、建讨论组、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已经渐渐淡出学生兴趣点,无法使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自觉、主动地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此,辅导员必须精准的识别学生的兴趣点,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网络思政教育取得实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迎来了信息轰炸时代,对于信息的接收,人们逐渐失去耐心,各类短视频平台应运而生;短视频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富有创意、极具个性化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

辅导员可以借助各大短视频平台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用智慧的语言、巧妙的情境创设激活思政课堂,思政微课可由思政课老师进行录制,辅导员定期发送到微信群、QQ群,学生自行观看,再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组织集中研讨微课内容。通过实践类的微课启发,引导学生开展寒暑假的“三下乡”活动,深入基层组织、社区、农村,让学生对社会现实情况有更准确地把握,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与热情,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践行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群众路线;此外一些公益活动、研究性学习均是宝贵的实践类的思政教育课程。

(三)形成网络思政教育合力,提升育人实效

由于高校辅导员这一岗位在招聘时对专业没有特定的要求,辅导员毕业于各个专业,工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大多只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而学校的网信部门的职责之一是负责监测学校师生网络言行等工作,但实际上隶属于学工队伍的辅导员跟网信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联系与交流,对学生的一些数据不能实现互通共享,往往是出现相关问题后才会联系到带班辅导员,使辅导员比较被动。若学工队伍与网信部门加强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在保护学生隐私和不违反伦理的情况下,对学生的部分数据实现互通共享,让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在网上的思想动态,特别是一些负面不当言论,能够在学生思想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及时干预,及早处理,避免发生网络舆情事件。除网信部外,学校办公室、宣传部、组织部等部门也应积极参与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来,发挥各自部门的优势,助力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同频共振,更好地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此外,辅导员应注重选拔一些思想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担任班级网络舆情监控员,对班级同学的网络言行进行监督;同时做好朋辈互助,发现相关情况及时报告辅导员,为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争取时间,减小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班级网络舆情监控员也应树立榜样,起到带头作用,自觉做到文明上网,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在办公室、网信部、宣传部、学工部、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多方的通力合作下,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更好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实效。

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辅导员务必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把握教育新形态,重视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能力,同时也是积极响应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的积极实践与运用。高校辅导员具体可从增强网络思政教育意识,从源头提高对该工作的认识与了解;提升数字能力,善于借用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和数字手段,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开展工作;根据当前学生的特点,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法,运用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的活动形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参与热情与兴趣,使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覆盖全体学生。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绝对不仅仅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而是高校各部门、各单位应共同关注的重要性工作,由高校学工部门牵头,学校办公室、宣传部、组织部、网信部等多部门团结协作,各自发挥部门优势,形成网络思政教育合力,最终实现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本文系1.2022年度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GXKS2022QN084);2.202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Z16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伟,刘新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现实效能、风险检视与优化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 (01):106- 113.

[2]乞国钰.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能力提升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03):29-31.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