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教学法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2024-10-18 00:00:00蔡晓楠
公关世界 2024年19期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现有教学方法的应对效果。通过全面审查相关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理解并应对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挑战,真正促进高校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和数字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教学法;应用;效果

引言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是当今数字时代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在线信息的迅速传播,高校已经深深融入数字环境中,其舆情受到公众情绪波动的直接影响。高校网络舆情是一种数字平台上各利益相关者的集体情绪、信念和态度的表达,受到在线信息共享便利性、社交媒体平台和学生主导倡议的影响。现有教学方法面临机遇和挑战,需要结合传统教学与创新策略来有效管理网络舆情传播。

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与治理研究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舆情传播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在高校环境中。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论坛的激增,信息流动和公众情绪形成的过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因此,高校发现自己处于这个动态生态系统的中心,公众舆情的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关键方面。本研究旨在探讨各种教学方法对促进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效果。随着交流和信息传播越来越依赖数字平台,了解教学方法如何影响网络舆情对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至关重要。通过考察传统的讲课、互动讨论、多媒体演示和体验式学习方法,本研究旨在确定在线舆论传播领域培养学生有意义地参与和批判性思维的最有效策略。

二、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更广泛的环境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和在线出版物等数字平台表达的集体情绪、信念和态度。它包括与学术政策、机构实践、校园活动以及与高校环境相交的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有关的讨论、辩论和批评。数字领域扩大了这些意见的范围和影响,创造了一个动态的虚拟空间,思想在此汇聚和互动。

(二)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

若干因素有助于网络舆情在高校环境中的传播。在线获取和共享信息的便利性促进了意见和观点的快速传播。高校可以超越地理障碍和时间限制,迅速传播他们对不同主题的看法。社交媒体平台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催化剂。点赞、分享、评论和热门话题等功能放大了某些观点的可见性,塑造了高校环境内的话语。高校采用的传播策略,包括官方公告、新闻稿和与数字媒体的接触,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看法,并可能加强或反驳流行的在线叙事。学生主导的倡议、行动主义和宣传工作在塑造高校网络舆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学生组织、运动和活动利用数字平台来动员支持、提高认识并倡导改变校园相关问题[1]。

(三)现有教学方法在应对网络舆情传播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尽管网络舆情的性质在不断变化,但现有的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在有效管理其传播方面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座、研讨会和辅导,可以提供关于媒体素养、批判性思维和沟通技巧的基础知识,但它们往往无法解决在线话语的动态和分散性。此外,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需要创新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驾驭复杂的网络舆情,辨别可靠的来源,并参与建设性的对话[2]。

三、教学法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一)教学法的选择与设计

1.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

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领域,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对于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教学方法是提供教育内容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工具。然而,它们的功效取决于理论原理和现实世界应用的明智结合。通过将理论框架与实践见解相结合,教育工作者可以制定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学策略,并使他们能够驾驭网络舆情交流的复杂性。传播理论包括发送者、接收者模型及议程设置理论和培养理论等模型,为信息传播、受众接收和媒体影响的动态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通过借鉴传播理论,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教学方法,阐明传播渠道、信息框架和受众参与在塑造网络舆情中的作用。例如,角色扮演练习和小组讨论等互动活动可以模拟现实世界的交流场景,让学生将理论概念应用于实际情况。同样,认知理论为理解个人如何处理信息、构建知识和做出决策提供了一个框架。图式理论、信息处理模型和认知偏差等概念揭示了网络舆情形成和解释背后的认知过程。将认知理论整合到教学方法中,使教育工作者能够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媒体素养。例如,结合挑战学生分析和评估不同观点的案例研究可以促进认知参与和元认知反思。实践经验在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信息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自己在网络舆情交流方面的经验以及行业专业人士和学术研究的见解,来丰富教育体验。通过将真实世界的例子、案例研究和客座讲座纳入他们的教学方法,教育工作者可以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为学生提供对在线舆情传播复杂性的宝贵见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需要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的微妙平衡。通过利用传播理论、认知理论和现实世界专业知识的见解,教育工作者可以创建动态且引人入胜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浏览和批判性地评估网络舆情。

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匹配

将教学内容与适当的教学方法相匹配,对于优化学习体验和实现预期的教育成果至关重要。有效的教学需要仔细考虑主题和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来传达。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更适合某些类型的内容。例如,案例研究对于探索现实世界的场景、分析复杂问题和提高批判性思维技能特别有效。通过向学生展示在网络舆情传播领域遇到的真实问题或困境,案例研究让学习者参与主动学习,并鼓励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此方法有助于说明网络舆情的多面性以及从业者在管理舆情时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协作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促进对课程内容的更深入探索。在网络舆情传播的背景下,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交流观点、辩论有争议的话题、加深对不同观点的理解的机会。通过鼓励积极参与和同伴互动,小组讨论促进批判性反思,提高学生表达和捍卫自己观点的能力。此外,小组讨论可以模拟在线话语的动态性质,让学生亲身体验与不同受众互动和驾驭不同观点的复杂性。其他教学方法,如讲座、多媒体演示和角色扮演练习,也可以用于补充网络舆情传播中的特定内容领域。讲座可用于提供基础知识、理论框架和历史背景,而多媒体演示则提供视觉辅助和互动元素,以增强理解和记忆。角色扮演练习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记者、社交媒体经理或公共关系专业人士,并模拟现实世界的场景,从而培养实践技能和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同理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对于网络舆情传播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至关重要。通过精心选择和整合各种教学方法,教育工作者可以创造引人入胜的互动学习体验,迎合不同的学习风格,并促进对课程概念的深刻理解。此外,通过将教学方法与特定内容领域保持一致,教师可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为在数字时代导航和塑造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做好准备[3]。

(二)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评估

1.学生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有效应对公众舆情的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动态和不断发展的在线交流环境中。通过评估这些方法的应用效果,教育工作者可以衡量它们在培养学生必要技能和能力方面的有效性。案例研究、研究项目和互动模拟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现实世界的例子和不同观点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会批判性地获取和评估信息,从错误信息中辨别可靠的来源,并综合复杂的数据以形成明智的意见。此外,讨论和辩论营造了智力探究的环境,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观点并参与基于证据的推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各种情境中解构和解读舆情。通过运用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如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塑造网络舆情的潜在动力。此外,合作项目和同伴反馈会议鼓励学生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假设和偏见,培养一种严谨的智力和反思性文化。面对多样化且经常两极分化的公众舆情,学生需要强有力的应对策略来应对有争议的问题并保持弹性。强调批判性思维、同理心和有效沟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建设性地参与不同的观点,以外交方式管理冲突,并在道德上倡导自己的观点。角色扮演练习、基于场景的模拟和反思性日记为学生提供了在模拟环境中练习适应性应对策略的机会,使他们为自信和正直地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做好准备。对教学方法应用效果的评价强调了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有效应对舆情所需的认知、分析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作用。通过培养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和适应性应对策略,这些方法使学生能够深思熟虑和负责任地参与网络舆情,从而在日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促进他们的个人和职业发展[4]。

2.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与态度变化

了解教学方法如何影响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态度,对于评估该领域教育干预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以主动学习、批判性分析和反思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可以显著增强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理解。通过参与案例研究、开展研究项目和参与讨论,学生可以对网络舆情中固有的复杂性产生细致入微地理解。此外,接触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框架,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分析工具和概念框架,以驾驭网络舆情的多面性。因此,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水平可能会加深,对其复杂性和影响有更大地了解。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也会导致学生对网络舆情态度的转变。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同理心和数字素养技能,这些方法使学生能够以更大的洞察力和反思性来处理网络舆情。通过体验式学习活动和反思练习,学生可以对网络舆情的伦理、社会和政治层面有更细致入微地理解,从而改变他们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和意义的态度。此外,合作项目和同伴互动使学生能够欣赏在线环境中观点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观点的宽容、尊重和开放态度。对教学方法应用对学生认知和网络舆情态度的影响的评估强调了它们在塑造学生对这一复杂现象的智力和情感参与方面的变革潜力。通过培养批判性意识、同理心和道德反思性,此类方法使学生能够驾驭网络舆情并为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从而在数字时代培养知情公民和民主参与的文化[5]。

3.教学法对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实践的促进作用

评估教学方法对学生参与网络舆情传播实践的促进作用,对于了解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该领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将体验式学习、实践练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在线舆情传播的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互动模拟、角色扮演练习和协作项目,学生在管理网络舆情、制作有说服力的信息以及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互动方面获得第一手经验。通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学生可以熟练使用数字工具、分析受众反馈以及根据不同环境调整沟通策略[6]。此外,通过同伴反馈和指导的机会,让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提高在线舆情交流的专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决策技能,以应对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实际挑战。通过向学生展示该领域遇到的真实问题或困境,例如,管理社交媒体危机、应对在线争议或设计战略沟通活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将理论概念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情况。通过协作解决问题的练习、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学生学会识别问题、评估替代解决方案,并根据证据和道德考虑做出明智的决定。此外,反馈和反思机会使学生能够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完善他们的策略,并培养在复杂的在线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参与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应对在线话语的挑战,为公共对话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并在他们的沟通实践中坚持道德标准。因此,学生具备了知识、技能和信心,能够以负责任和有影响力的方式驾驭和塑造网络舆情[7]。

结语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既受数字技术影响,也受到社会动态的塑造。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教学法研究揭示了其概念、影响因素和教学方法的复杂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促进高校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综合利用传统教学和创新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将是塑造未来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关键。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机遇新挑战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21BZZ0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崔雯娜,樊英鸽.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及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4,(08):22-24.

[2]张冠华.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8):101-103.

[3]金晶.WEB3.0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对高校生思政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苏州市职业高校学报,2024, 35(01):87-91.

[4]黄钦,朱礼龙,张秀娟.5W传播模式下高校生参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 2024,38(01):60-63.

[5]万琰,何慧玲.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及管理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 (04):82-85.

[6]黄钦,杨芳,朱礼龙,等.基于文本挖掘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24,46(01):24-31.

[7]卢武,李铁铮,冯舒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及其引导机制构建研究[J].公关世界,2024,(02):178-180.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