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2024-10-18 00:00:00李海涛
公关世界 2024年19期

摘要:乡村振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能够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解决乡村发展难题,增强乡村经济发展活力,提升乡风文明治理质量,然后指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机遇,基于此,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激发地方经济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创新创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引言

现阶段,我国高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中,借此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可以将在校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创业项目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创业梦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加速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服务平台。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致力于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服务,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从而培育更多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高、创业信念坚定的创新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增添助力,充分展现高校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的职能。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

(一)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创造了机遇,使大学生能够在热爱的家乡施展才华,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创新技术、产品、服务,利用家乡的优势资源创造丰厚经济效益,为家乡发展做贡献,体现出了大学生在新时代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依托创业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乡村地区的农民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扩大农民的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二)解决乡村发展难题

在乡村产业改革转型R0iqiFOorcC/V81SQDuV6w==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要想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靠大学生活跃的思维、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敢闯敢拼、勇于探索的精神,挖掘具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协调好各方关系,降低创业道路上面临的风险。而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向大学生展示了返乡创业的广阔前景,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到乡村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1]。

(三)增强乡村经济发展活力

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返乡创业,将创新思维、专业知识和现代技术应用到创业项目中,使乡村地区形成了新业态,资源得到整合,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打造知名品牌,创造了更多附加价值。同时,产业协同、多元发展,展现了乡村经济无穷潜力,能够吸引外来资本投资乡村以及更多人才到乡村创业,促进优秀人才在乡村集聚,有利于增强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提升乡风文明治理质量

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能够根据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为乡风文明治理提出新的策略,弘扬和谐、诚信、友善的乡风,动态监控乡村地区的舆论环境,正确引导乡村的居民价值观,消除不良思想苗头,使乡村居民能够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共同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智慧和力量,从而提升乡风文明治理质量,为乡村振兴赋能。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机遇

(一)发展创新农业

创新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先进的农机设备和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迎来了巨大机遇,通过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大学生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结合家乡的优势农业资源,融入创新理念,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赋予农产品文化意蕴,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以推动创新农业的发展。

(二)政策支持

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用以推动乡村振兴,比如,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实施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规模化生产,显著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价值创造能力。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可以抓住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机遇,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回到家乡承包土地,建设生态农艺示范基地、生产基地、科技园区等,将农业、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既可以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享受经济补贴,又能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为家乡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三)发展旅游产业

我国各个地区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风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乡村地区增加创收,还能将独特的乡村文化广泛传播开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通过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大学生返乡创业,深挖家乡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规划设计凸显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带领当地居民经营生态田园、果园、农家乐,共同走上致富道路,助推乡村振兴。

(四)发展花木产业

随着大众物质精神需求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与日俱增,花卉和苗木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城市园林建设项目也需要大量的花卉和苗木,这对于花木产业的发展极为有利。通过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大学生返乡创业时考虑建设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利用乡村地区广袤的土地培育各种各样的花卉和苗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可以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发挥农民的特长,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健全乡村创新创业配套政策

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完善社会保障措施,调动大学生在乡村地区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使之在创业项目中展示才华,推动乡村振兴。首先,相关部门经过深入调研论证,鼓励各方提出意见和建议,准确掌握本地区各个产业发展情况和财政资源储备,适时地推出符合乡村发展和切实可行的利好政策,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的特色优势资源,扶持乡村创业项目的开展,为大学生扎根于乡村开展创业项目提供政策导向;其次,相关部门应鼓励相关金融保险机构开发创业风险保险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风险保障,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为大学生提供无息或低息的担保贷款服务,减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税收费用,简化大学生乡村创业的审批手续,全面降低大学生的创业负担[3];最后,在乡村地区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围绕创业创新项目提供孵化服务,发挥人才集聚效应,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和良好发展。例如,某地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次性创业资助、自主创业社会保险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场地租赁和设备采购补贴等,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使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学生能够实施规模化生产经营,充分激发了乡村经济活力。

(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调整教育方案,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乡村振兴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在乡村创新创业项目中的参与度,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首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课程教学交叉融合,根据各专业教学要求,长期持续性地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解答大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开展乡村创新创业项目的能力;其次,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服务意识,确保教师能够高度认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双创导师队伍建设,邀请各行各业的成功企业家和创新人才担任双创导师,分享他们的创新创业经历,鼓励导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学生通过创业实践,将导师的先进科研成果投入市场化运作,转化为商业价值,应用于重塑乡村产业生态,赋能乡村振兴,进一步提升科研效益和创业成功率;最后,高校要与当地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创意,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大学生从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乡村创新创业项目中验证自己的创新理念。此外,高校要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地方政策、产业发展动态、环境和资源等信息,使大学生在相关平台上交流研讨,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在乡村创新创业项目中实现梦想。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培育

为了提高大学生在乡村创新创业项目中的参与度,高校要加大乡村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引领大学生返乡创业,投入家乡发展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首先,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和创新创业指导教育,运用多种渠道和平台宣传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播放乡村创业的宣传视频,讲述乡村创新农业、旅游产业、花木产业等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呈现乡村创业成功案例,增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信心,指导大学生基于专业优势和自身特长参与乡村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大学生树立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精神,使之主动参与到乡村创新创业项目中;其次,在大学生能力素质评价体系中,将创新创业价值观及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大学生的综合全面评估,帮助大学生改正陈旧思维和不良习惯,引导大学生主动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在乡村创新创业项目中为当地创造效益;最后,利用现代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传达创新创业政策,运用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乡村地区的新面貌,加深大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因此,大学生会将返乡创业列为毕业后的首选目标,对乡村创新创业项目爆发出无与伦比的热情。

(四)搭建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平台

高校拥有教育资源、智力资源、人才资源及科研成果等诸多优势,搭建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参与乡村创新创业项目的机会,服务于乡村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文化传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首先,高校与企业深化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在乡村创新创业提供场地、资金、资源等支持。例如,某高校构建了集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习、专业考察、毕业实习、教学参观、社会实践等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活动,促进了产教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培育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次,在乡村地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分享创新创业经验,要求大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制定科学的创业实践计划,双创导师队伍对相关计划进行综合评估,为风险低、可行性高的创业实践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更加成熟,乡村创新创业项目将得到顺利开展;最后,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时代下,高校教师要指导大学生搭建电商平台,运用电商运营模式实施农产品的销售和乡村地区文化旅游项目的宣传,提高大学生直播带货的能力,这不失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实践,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

(五)搭建赛校产协同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汇聚了乡村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资源等各要素,借助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这个平台,挖掘出众多优秀而又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创业项目,也形成了大批的创新创业成果,但是要实现赛事成果有效转化成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还需要搭建赛校产协同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首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成乡村振兴的共创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比赛目标、比赛时间、宣传方案及评价标准,在赛事举办期间,以创客沙龙形式,邀请乡村创业领域的各方面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全程参与项目指导,与大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相结合,丰富大学生的参赛体验,提升参赛学生的能力和信心;其次,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资源整合能力,将高校的智力资源、企业的资金资源、乡村的特色资源在这一平台聚集并优化,实现校政企深度融合、产学研高度契合,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的有效对接;最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过后举办成果对接会,让大学生创业团队无缝对接本土优秀企业,双方相互交流与学习;让企业与大学生创业团队洽谈,寻找合适的团队,签约联合创业;让企业选择合适的项目,投入资金,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例如,企业针对乡村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命题,由参赛团队经过调研、分析给出解决方案,后续双方达成合作协议,推动项目落地。

结语

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需要健全乡村创新创业配套政策、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培育、搭建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平台和赛校产协同平台,抓住政策、资源、技术等方面赋予的机遇,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和能力,从而加速推进乡村振兴。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2024 年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基于黄河上游地区资源整合“旅游地质+”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4A-26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贾美京,贺龙,刘磊,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创新与挑战[J].南方农机,2024,55(09):109-112.

[2]唐壮东,丑晓奇,邓炼.面向乡村振兴的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模式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09):21-23.

[3]逄锐,赵彧,李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路径[J].辽宁经济,2024,(02):85-88.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