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重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切实贯彻“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的理念,加大教育与科技投入力度。
转变教育理念。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要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例如“填鸭式”教育,转向以创新、批判性思维等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未来,教育将从知识的教授转向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校的教学任务之一也逐渐向“给学生设计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获得正面的信息,进而学习知识”的目标过渡。
科学规划布局。要打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间的通道,拓宽职业教育学生的上升通道与生涯发展空间。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层面看,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处理区域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之间的协调,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区域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公正。
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高度重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着力提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构建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加速专业知识体系的迭代更新,积极探索建立前沿、综合、跨学科、问题导向和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构建全新的课程、教材和知识体系。推动校企双向流动,携手打造顶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大学工作,为教师掌握新技术创造有利条件,引导更多顶尖人才针对 “瓶颈” 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
明确职业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中的科学定位。从教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重要途径,旨在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提供大量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填补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科技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培训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成为技术应用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从人才战略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职业资格认证,为学生提供了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校和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紧盯市场变化。首先,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其中包括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最后,终身学习意识与数字素养也是一个人在大数据时代不可或缺的能力。学校应培养大学生正确认知和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数据进行交流、沟通、分析、评价的能力,为其适应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打好基础。
大力推动科教融汇。要加强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教育教学,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要加大对科教融汇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科教融汇,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最后,要营造有利于科教融汇的文化氛围。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创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须理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供需关系,探索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方式。明确供给与需求边界、遵循效能最大化原则,力争实现创新资源的最优匹配。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精准匹配度,遵循创新规律和目标任务,提升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把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行不行”的要求,落实到创新资源配置的全链条、各环节,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我国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2022/02/6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