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基础教育实践探索

2024-10-18 00:00:00聂育松
教育家 2024年40期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任,不仅要深刻理解教育改革内涵与教育家精神,还要将其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实践。要立足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一个都不能少”,为学校发展注入动力,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充分认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重要地位。这既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体现,更是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落实到教育领域,要在惠州引导全社会营造关心教育的氛围,让更多有教育理想的人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为每位师生能忘我地投入工作与学习提供保障。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学生心声,与他们做朋友。2021年,惠州市实验中学有学生通过“校长信箱”提出结合学校特色(校园栽种有芒果树),每年办芒果节的想法。学校采纳了这位学生的建议,举办了以“芒果精神放光芒”为主题的芒果节暨“2019走进高三启航仪式”,“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实中芒果精神”正式隆重推出。从此学校每年会因时因境举办芒果节,将学生的关注点统一到个人成长与整体进步中来,最终凝聚成向上的青春力量。

全面理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过程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是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惠州市实验中学用具体行动诠释了其主要内涵,即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人成才,体现教育公平、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各个方面,体现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教育导向;引导学生抓住每一个人生出彩机会,落实个性发展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学校开展以“一个都不能少”为主题的教职工大会,转变全体教职工的育人观念;通过主题家长会,鼓励全体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等,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准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实际指向。这种理念在教育领域落地生根,就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道德情操、锻造坚毅奋斗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例如,惠州市实验中学每年高三学生在高考结束后,都会自觉回到各自教室和宿舍,收拾书本、分类垃圾、整理教室、打扫宿舍,通过实际行动为学弟学妹做出了“文明离校”的好榜样。将整洁的教室、干净的宿舍、优雅的背影,作为高三学子纪念奋斗青春最好的形式。

具体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教育行动。这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古代思想在今天的延续,体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学校教育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它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一举一动之中。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并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增强节约意识,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投身垃圾分类行动,参与光盘行动,爱惜身边花草,保护动物,学法守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中贡献个人力量。

不断增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自觉。这种自觉化作教育领域的实际行动,就是加强学生以国际视野理解教育的能力,筑牢他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学校要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通过成长共同体来树立团结合作意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如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构建了“团结共进体”管理模式,即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各班学生按每6人一组,分成9个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团结合作的小组(即团结共进体);按照“一人进步,全组受奖;一人退步,全组帮助”的原则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树立共同体意识;在日常教学中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阔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