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管理、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当中,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是关键所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的管理,都无法脱离和超越评价“指挥棒”的制约。
“双减”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同时,针对课业繁重、高考压力大等现状,高中阶段的减负显得尤其重要。
整体上来说,当今初高中教育仍存在教学目标过于重分数,忽视素养发展;教学内容过于碎片化,忽视结构化;知识学习过于重机械记忆,忽视理解;教学方式过于重讲授,忽视主动探究;学习方式过于重理论接受,忽视实践探究;学习评价过分重结果,忽视过程表现;社会责任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的现象。
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唯分数”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综合评价制度,落地教育考试改革,对教育体系中的考试制度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和改进来引导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促进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双减”政策下,我们应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回归教育本真、创新适性发展作为教育使命,通过多元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科学精神、阅读表达、社会担当、艺术审美、人文情怀、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八大品质,帮助每一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
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评价。研究当下初中、高中学生特点,成立日常学习、生活管理团队,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在自主管理中进行日常行为表现评价。
机制运行成系统,从学校学生成长中心到年级高位引领,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评价标准,形成项目管理,并进行达标验收和过程评价,一周一总结,两周一公示。
各班级成立八大团队,高标准、全过程、全员做好达标验收,周末举行小组晋级评价,让评价全程管理到位,一日规范要求全面落地。
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研究活动课程、主题课程等课程实行多元评价,促进中高考教育考试改革研究成果的落地。充分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活动课程完善与提升,分为通识性必修课、个性化选修课。通识性必修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共处、学会自主发展的综合能力。包括四大主题节日课程(读书节、体育美食节、科技节、艺术节)、海量阅读课程、游泳课程、生涯规划课程、校园华尔兹课程、65km远足拉练课程、文明家庭建设课程、家政课程、乐器课程等。个性化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包括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拓展、篮球、羽毛球、足球、排球、毽球、空竹、太极拳、瑜伽、健美操等身心健康类,表演、舞蹈、播音、合唱、民乐、交响乐、鼓乐、书法、国画、素描、京剧、漫画、陶艺、创意设计等艺术素养类,国学、礼仪、现代诗、戏剧、演讲与口才、辩论、二战史研究、世界历史文化古迹、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配音、“一带一路”、长征史诗研究等人文素养类,航天技术与发展、物理世界、生活中的化学奥秘、环境保护、木工、动漫、电脑硬件DIY、PS、机器人、建筑模型、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类。
教育主题课程以问题为导向,以人的存在与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国内外时事政治,设计自我关系主题课程、自然主题课程、社会主题课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一带一路”课程、食育课程、劳动课程等。
学生科学文化素养评价。研究与创新国家课程,在教育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以大单元整体学习为抓手实施素质教育,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
通过思维导图创建、阅读交流会、作文大赛等活动进行评价,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单元过关检测,结合每个单元的成绩数据,导师团教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形态转化进行诊断分析和个性化评价,最终汇总为本学期学业成绩评价结果。
学期末自主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在综合评价中各占一定比例,展现学生本学期的自主评价结果,并纳入最终评价。
数字赋能教育考试评价。研究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评价,保障中高考教育考试改革有效落地。
完整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建立学生生命成长的常模。创新智慧评价体系,形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系统,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和教师教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自动生成对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
提供更多后台数据支撑,帮助教师诊断指导教与学。后台数据给出更加准确的学生信息分析,让教师们针对学生的弱项着手,让育人效果事半功倍,培养综合型人才、个性化人才。学生的成功也提升了教师的知名度,让教师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充分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综合素质评价网站的推送,节约了学生们统一去机房的时间,以前一周时间完成的任务,现在一节课就可以完成,促进学生的多元成才。
智慧家校,实现家长辅助评价的一网联通,完善多元化评价机制。智慧家校是家长、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的全方位互动平台,可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提供一站式的移动服务,可使家长实时了解学生在校动态、课堂表现,通过学习任务呈现、完成结果反馈、日报告、周报告、月报告的形式,形成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从而实现家校共建。
作业设计评价,走向多维。设计目标由“重分”走向“育人”,设计主体由“独自”走向“共创”,设计内容由“单一”走向“多元”,设计动力由“外力”走向“内驱”。
比如寒暑假设计文明家庭建设课程作业评价,包括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其中必做项目分三大部分。一是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和职业体验,旨在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探索职业生涯,培养生涯规划的意识,为自己的未来做出规划。二是进城下乡,旨在引导学生从乡村产业、环境、文化、基层党组织等方面入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拥有家国情怀。三是文明家庭建设,读书、锻炼,与父母共同完成各项家庭活动,营造温馨家庭环境,为家庭助力,为父母分忧。选做项目中,我们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提供了五个创意性的实践活动供大家选择,比如体验科技、DIY小制作、研学旅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等。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考试与评价方式变革,有利于完善教育考试与评价方式,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全面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选择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能够提升考试质量,培育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核心素养。我们要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站在教育本质需要的高度,思考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创新适性发展,坚守民族梦想,为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