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为我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美学追求,也成为当前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美育语境下谈戏曲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情感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要求青少年戏曲教育要在美育的语境中实现转型,建立青少年戏曲教育体系,强化戏曲的美育价值,构建面向人人的教育格局。营造全方位育人的美育生态,笔者认为需准确把握青少年戏曲教育的几个关键点。
构建戏曲美育体系
戏曲课程是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强化不同学段的课程衔接,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征、知识结构等,对戏曲的文化、表演等内容进行遴选并匹配到不同学段中去。在内容上,戏曲教育不能局限于唱、念、做、打的技艺传承,而要在传统唱腔、形体课的基础上融入戏曲文化,既要为学生讲授戏曲的历史,还要将戏曲的文化内涵、美学追求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传递给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美鉴赏+陶冶情感”的教育教学体系。
此外,在当前学科融合的背景下,还应注重将戏曲课程与语文、思政、体育、美术、音乐等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让戏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与实用性。
加速戏曲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戏曲美育教育的核心力量。当前,戏曲美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美育意识等方面都还有提升的空间。戏曲专业出身的教师,关注点往往聚焦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将较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教授专业技艺上,而对学生美育素养方面的提升认知不足、关注度不够。美育不仅是戏曲技能的训练,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的戏曲知识和技艺,更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追求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们必须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的教育语境中建设戏曲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既懂得戏曲艺术特性又能够准确把握美育教育规律的教师,加速建设戏曲普及教育专业,建设美育改革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戏曲美育教师队伍。
以“第二课堂”强化家校共育氛围
深化“第二课堂”的美育作用,以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推动戏曲美育成果展示,讲好中华美育故事。美育的目的在于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创造力以及提高审美能力。在艺术实践中,学校不仅要遵循美育的内在规律,尊重戏曲艺术的特点,还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以戏曲的形式将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融入作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还要以艺术促进学校、家庭的联动,形成有效的家校协同合作。教师在校内全程指导,跟进艺术实践的创作、排练、演出,家长则在校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服务和保障,为戏曲美育普及工作夯实基础。
以数字化赋能戏曲美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不断拓宽着人们的审美视野,也为审美的创作与体验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与价值。在艺术发展的历程中,科技与艺术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今天,戏曲数字化课程研发将是顺应新时代美育和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数字化课程的便利性能够有效推进各地区的戏曲教育发展,迅速扩大优质戏曲美育资源的覆盖面,打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美育新征程上,要坚持守正创新,传承优秀的戏曲文化;要遵循美育规律,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培元,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戏曲美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