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表达、创作等能力,强调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感。在这一背景下,任务驱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然而,如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有效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仍是当前音乐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任务驱动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教学领域,随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教学中。该理论的核心在于任务,主张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通过实际情境中的互动合作来促进知识的建构。初中音乐课堂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任务为载体,在一项或多项任务中蕴含新的知识,在任务的激励下,学生可以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辨别新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问题的自我启发和知识的联结、迁移来获取新的知识,最终,通过完成任务来构建所学的知识。因此,结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笔者以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实施中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创设情境”是以任务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首要基础。教师要创造与当前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把任务带入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更直观、更形象的教学环境中学习。需要明确的是,任务驱动式的初中音乐课里,任务的设计要求具备情境,任务的展示也依托于一定的情境呈现出来,通过设计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并通过情境的探索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看2020年各地文旅局长推广当0b0ada42e4dc6fd93609a844895dca9c地旅游文化的视频,以此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文旅局长怎样推广当地的旅游文化”,学生在此问题情境的驱动下,通过教师播放的视频,并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明确关键信息“文旅局长推荐的是有创意性和表演性的文化特点”。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与当前教学主题相关的学习环境,要求情境创设方面尽可能真实、直观和形象,以真实的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与之产生共鸣。学生在这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之下,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分析和完成任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任务设计,激励学生思考的能力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的第二步是设计任务,明确与任务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需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所设计的任务需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任务与初中音乐学科知识点的关系,课堂任务的设计除了包含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以外,还需要立足于整个初中音乐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相应能力的培养。二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把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细化,把知识目标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层层递进的、由易到难的任务,学生能够通过任务活动去解决问题,他们的自信心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增强,也更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九年级《隐形的翅膀》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初听作品后,布置了总任务——组建乐队,然后根据总任务分解成六个小任务。一是发掘灵魂主唱。从歌曲听辨以及谱面识读的角度探寻流行歌曲演唱的情感表达、乐感表现。二是解密和声艺术。通过寻找曲谱中的和声方式,并发现小节第一个音的规律,为主歌的旋律编配和声。三是丰富和声色彩。通过寻找并组合和弦音的方式,用合成器中弦乐的音色为副歌部分编配和声旋律。四是强化节奏动力。通过体验箱鼓,并即兴编配节奏的方式,为音乐的发展提供动力。五是融合韵律说唱。介绍说唱词创作的方法,并结合作品中的歌词进行有态度的说唱。六是体验编曲制作。从制作人的角度,根据已经习得的经验与方法,通过不同部分元素的叠加与排列,将乐曲进行重新编排。
任务落实,提升学生探究的能力
“任务落实”这一环节,可以是独学任务,也可以是群学任务。独学任务是指学生自主完成的任务,此类任务多为基本的知识梳理;群学任务是指学生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的任务,一般多用于对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在任务的进行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它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倡导师生之间的沟通、生生之间的讨论,在这些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当进行独学任务时,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及自主探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进行群学任务时,学生能够交流、协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例如,《隐形的翅膀》课例中的任务三“丰富和声色彩”,教师就采用了独学任务的方法,让学生完成了任务二,教学了和声编配方法后,引导学生从和弦中选取任意一个音,填在括号中作为和声旋律,自主编创旋律,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课例中的任务六“体验编曲制作”,采用了群学任务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梳理作品框架声部,并在每个声部加入想要添加的元素。让学生在整合梳理编排的过程中,了解歌曲结构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在合作中巩固已习得的音乐经验与方法。在合作表现中分享内心的情感表达。
任务驱动式教学强调互助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观察者与引导者,通过帮助学生合理分工,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和问题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并进行及时评价,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任务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持久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角度进行评价;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相关学习能力的评价,包括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任务、积极完成任务等方面。采用灵活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对结果和学习能力的评价,以及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有效结合,最终促成学习目标的达成。
例如,对七年级下册《青春舞曲》课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进行评价。
任务设计:教师提出以小组歌舞表演唱的形式表演歌曲《青春舞曲》,参加学校艺术节的比赛为任务。
评价过程:一是准备阶段,评价学生搜集、研究新疆维吾尔族民间风情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青春舞曲》音乐特色的能力;二是实施阶段,观察学生在创编舞蹈动作、排练表演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音乐技能的运用情况;三是展示阶段,通过“歌舞比赛”的形式展示,评价学生的表演效果、音乐表现力以及观众的反馈情况;四是评价结果,综合以上各阶段的评价,给予学生全面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即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际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内容包括:舞蹈技巧,舞蹈动作应富有表现力,能够传达出歌曲的情感和意境;音乐表现,歌唱部分应准确、清晰,能够充分展现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如果表演中有乐器伴奏,那么乐器的演奏也应与歌曲和舞蹈相协调,共同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氛围;情感投入,表演者应全身心地投入表演,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传达出歌曲的情感和意境。这种情感投入能够增强表演的感染力,使观众更加投入地欣赏表演。
在任务驱动式评价过程中,一方面是对学生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结果与解决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任务驱动式教学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引导学生从“为学而学”到“为用而学”,真正培育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